山东省十七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2015-12-02 04:31:44梁纪尧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表格文化产业指标体系

梁纪尧

(1.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 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山东省在《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建立文化强省的目标,并且规划了“三区、三园、三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指引下,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着手制定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相关学术、科研机构也在进行理论探索与研究。但不管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科研领域,在研究探索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时,都遇到了难题,即缺乏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准确统计数据,缺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量描述。显然,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滞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因此,界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范围、统一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来源渠道,构建统一、可测量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已是重中之重,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探索的核心问题[1]。

鉴于此,本文从文化产业指标体系范围的界定入手,在明确了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我省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并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展示了我省十七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了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出了应对措施。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范围的界定

在此,我们将文化产业的研究范围放在与人民群众文娱生活直接相关的娱乐休闲、广播影视、报刊杂志、音像图书、新闻出版、文物博览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领域。结合我国统计体制的实际情况,考虑实际统计工作的现实可操作性,我们以上述内容为中心,以现行管理分工为基础,确定我省文化产业统计范畴和相应的指标体系。

(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文化产业发展评价若对指标一一量化,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所以,在实践操作中要结合定性分析。但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评价结果应能够量化[2],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作中,评价指标的选择是首要工作。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现实中与文化产业发展评价相关的指标数量众多,但体系不可能罗列所有的相关指标,而只能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指标来构建。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体系指标的选择只能是一种对各种制约条件权衡后所作出的趋优选择。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所有的基础性指标进行了如下处理[3、4]:

从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中挑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尽量保证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

将总量指标变为相对量指标,尽量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异而对最终评价结果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数据缺失、数据明显不合理的指标加以剔除。

为全面反映文化产业的情况,指标体系从发展环境、产业规模、产业水平、产业效益、产业速度、产业市场化状况和产业贡献等七个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描述[5、6、7],如下图。

图1 山东省文化产业评价宏观指标框架示意图

在上述七大指标的框架内,兼顾评价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可得性,筛选了最具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13个二级指标,构成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8、9、10],如下表格。

表格1 山东省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一)山东省各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排名研究

为了反映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并且对各城市进行对比排序,我们主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同时,为了寻找城市之间的相似性,对被评价的城市进行分类,我们又使用聚类分析法。

1.指标体系数据的获得

依据指标体系设置原则,参照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3)、山东统计年鉴(2010、2013)、山东十七地市(济南、青岛等等)统计年鉴(2010、2013),搜集指标的数据。

2.主成分分析

对原始数据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如下:

(1)分析的可行性[2]。 由 13 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格Correlation Matrix)可知他们之间许多存在高度相关,利用回归解决此问题将面对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

由变量共同度(如表格Communalities)可以看出:除个别指标外,所有变量共同度都在0.75以上,表明所提取的公共主成分已经基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也表明模型解释了每个变量的绝大多数的方差。由SPSS16.0计算求得的Bartlett Test of Puerility所对应的P值(Sig值)为0,表明本主成分模型能够准确说明区域差距形成原因,这保证了模型在分析中的科学性、合理性。

表格2 Correlation Matrix

(2)主成分的提取[2]。 利用 SPSS16.0 软件,通过分析法得到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如表格),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如图),提取5个主成分。这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6.178%,超过了85%,表明这5个公主成分已经包含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表格3 Communalities

表格4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图2 特征根数值衰减折线图

基于分析方法,利用方差最大化正交化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格)。

表格5 Component Matrixa

(2)主成分命名及结果分析。结合主成分载荷矩阵、总方差分解表得到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格)。

X2是产业政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率、X4是人均产业财政补助、X13是产业职工工资总额对财政补助倍率,此三项指标反映了产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是衡量产业财政扶持力度的指标之一;X6是产业就业人员均收入对全部就业人员均收入的倍率、X8是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率、X9是产业职工收入增量占总收入增量的比率、X10是产业职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此四项指标反映了产业收入水平,是衡量行业收入水平的指标之一。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这些指标构成的主成分命名为 “财政支持力度、行业收入水平成分”,其影响率为35.037%。

X1是产业非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率,该指标是反映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指标,X5是产业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倍率、X11是产业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比率,该两项指标是反映产业市场需求和需求增长状况的指标。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这些指标构成的主成分命名为“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其影响率为15.265%。

X7是产业就业人员均收入增长率对全部就业人员均收入增长率的倍率,是反映行业收入水平增长状况的指标,因此,我们将这些指标构成的主成分命名为“产业收入增长速度”,其影响率为14.982%。

X12是行业产出年增长率,是反映行业查出增长素的的指标,因此,我们将这些指标构成的主成分命名为 “产业产出经济效益”,其影响率为12.411%。

表格6 主成分分析结果及命名表

X3是财政补助年增长率,是反映行业政府支持力度的连续性指标,因此,我们将这些指标构成的主成分命名为“财政支持的连续性”,其影响率为8.483%。

综上分析表明,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六大要点:财政支持力度、行业收入水平,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产业收入增长速度,产业产出经济效益,财政支持的连续性。

(4)主成分得分及结果分析。

将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除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之商开平方根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将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输入,利用命令“Transform→ComputeVariable”录入spss16.0即可得到对应的特征向量。把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主成分得分(如表格 7)。

在此基础上,用每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特征值之和的比例当做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

F=F1*0.4066+F2*0.1771+F3*0.1739+F4*0.1440+F5*0.0985

依据此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各个主成分得分便可求得综合得分(如下表格)。

从财政支持力度与行业收入水平看,济南、青岛、淄博为我省针对文化产业发展行业财政扶持力度最大、行业收入水平最高的三个地市;而菏泽、莱芜等地市财政扶持力度相对较小、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从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看,烟台、泰安文化产业供给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需求较大、需求增长速度较快;而枣庄、德州文化产业供给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需求较小、需求增长速度较慢。

从产业收入增长速度看,泰安、滨州、淄博三地市文化产业行业收入增速较快;而临沂、烟台两地市文化产业行业收入增速较慢。

从产业产出经济效益看,青岛、德州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较高;而泰安、日照、淄博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从财政支持的连续性看,淄博、德州、烟台三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持续扶持力度较大;而东营、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持续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表格7 主成分得分及综合评价结果

从综合结果看,青岛、淄博、济南、泰安、烟台五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较好,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而枣庄、日照、菏泽、临沂四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有待改善。

(二)山东省各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类别分析

依据前文获得的数据,借助SPSS16.0进行类别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图3 山东省十七地市聚类分析图

第一类:淄博。

第二类:济南、青岛。

第三类:烟台。

第四类:德州。

第五类:第五类又分为两个亚类,第一亚类包括泰安、日照,第二亚类包括威海、东营、临沂、潍坊、济宁、聊城、滨州、莱芜、枣庄、菏泽。

四、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依据前面的实证分析发现,我省十七地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市场化程度低;行业发展政府政策性、财政性依赖度高等问题,从业人员待遇较好、行业发展速度较快等现状。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省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但山东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还不是文化强省;与先进兄弟省份相比,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上还有较大差距,无论是政府,还是文化企业,都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我省的文化产业尚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传统实验课程内容陈旧,采用的是单一验证型实验课程,不同的课程都是独立的,实验教学无法与实际紧密结合,因此,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体系,在注重基础技术实验操作的同时,也要推进实验内容创新,实现基础性、专业性和新颖性,同时要与学生的课外研究相结合,以丰富实验课的教学体系。

1.我省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市场化程度低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把文化当作事业,只看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作用,不重视文化的商品属性、经济作用,没发现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仅把文化作为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改善区域经济投资环境的手段,并没有把文化产业当作产业来对待。因此,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企业,一切依靠政府,市场意识淡薄、创新意识较差,不善于按市场规律办事,抓不到市场机遇。这都导致了文化产业的建设主体在面对文化产业的巨大商机反应迟钝,坐失良机。

2.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弱、增速慢、效益差

我省文化产业基础差、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文化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增速慢、效益差。大型龙头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外向型文化企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我省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和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更多的是出卖文化资源的“毛坯”,而缺少深度创意,从而大大限制了文化产业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点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书画、民俗等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日照的龙山文化、黑陶产品享誉全球,但其市场开发现状不好。

3.我省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

我省文化产业总体上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差。

目前,文化产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附加值高的新兴文化产业缺乏。与此相联系,文化产业高素质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匮乏,也是严重影响和制约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报业、广电、出版、文化系统,在旅游、会展、多媒体、网络服务等行业,经管人才80%以上是“半路出家”,人员老化,后备人才不足,与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很不适应,加上人才流失,新型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等又引不进来,产生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导致了我省文化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适应、开拓市场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

为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降低文化产业进入门槛,吸引民营资本进入。一方面,吸引外资参与大众娱乐项目经营、音像制品销售与艺术品经营,特别是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等。鼓励探索与外资合作,做好试点,总结好经验,做好经验推广。另一方面,凡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均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民营资本投资的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在土地使用、信贷与税收等方面,与国有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以此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

2.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实现我省文化产业增速度、提效益

通过发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从而带动文化产业链发展,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国企为主体,加大投资力度与规模,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特别是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完善便利文化消费的票务网络和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服务平台。健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及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落实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文化产业、提升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

在信息化时代,为提升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为此,应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以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为支撑,发展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实现我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方面,大力推动传媒艺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交互式媒体。

另一方面,以有线电视模转数为契机,努力推动三网融合,实现三网合一。在此基础上,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建设,开展远程教育、在线娱乐等网络增值服务,以此来培育壮大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

最后,大力发展针对移动终端的文化产业项目,如手机报纸、车载电视等新型媒体。

[1]金鑫.中国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彭翊.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5]程臻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评价体系初探—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东岳论丛,2011(1).

[6]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天津:天津市社会科学院,2000.

[7]冯子标.山西省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R].太原: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03.

[8]杨新洪.关于设置文化软实力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其路径问题研究[J].统计教育,2009(3).

[9]肖丹桂.文化创意产业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20).

[10]王宏飞.基于文化产业演化的统计核算探析[J].东岳论丛,2012(6).

猜你喜欢
表格文化产业指标体系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统计表格的要求
统计表格的要求
统计表格的要求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