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理工学院思政部,济南 250200)
我国青少年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因此,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用传统文化教育我国青少年,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而厘清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的价值,探索在新形势下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青少年前进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亦可以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受过去时代的影响,包含着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如重德轻法思想不利于培育青少年的民主法制观念;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不利于青少年竞争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好古、保守的习惯不利于青少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因此,我们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②
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对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侵蚀作用和对保有民族文化特质信心的消解作用,都给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③青少年群体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是西方社会关注的重点。2009年,奥巴马访华的第一天就与上海青年学生对话并发表演讲,希望两国青年加强交往,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迫切需要增强青少年文化免疫力,不给不良文化以可趁之机。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辨别力和洞察力,在青少年头脑中形成一种天然屏障,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袭。
青少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励志警句,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都在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青少年作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易感人群,更应该及早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公来私,民其允怀”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利国家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等。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④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于端正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近网上曝出一段校园暴力的视频,视频中的少年对同学大打出手,手段极其残暴,令人发指。诸如此类的案例在全国多个地市时有发生,甚至有殴打父母的有违人伦现象。可见,在如今时代变革,体制转型的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性”文化,历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道德修养,倡导人际和谐。孔子最早推行和强调“仁爱原则”,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在国家关系上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要知“礼”,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不学礼,无以立”。如果当代的青少年熟知礼仪,怀有仁爱之心,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校园惨案,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得到明显改善。此外,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其他方面的道德要求,如“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百善孝为先”的孝道;“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等。同时还强调道德践履,给出具体的修养方法,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这些思想对青少年形成良好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其思想成熟程度也明显不同。小学低年级儿童思想相对简单,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进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因此,在这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上应该以个别的具体的事例为主要材料,避免空洞、抽象的大道理。可以用经典诵读、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儿童发展起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初中生的思维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因此,对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提出具体规范,还要探究这些规范后面隐含的 “道德关系”和价值,适当地显示出一定程度的高深和神秘感,使学生感到有趣的同时得到尊重和重视,从而产生遵守规则的主观意愿。大学生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型过渡期,其生理和心理已接近成熟或达到成熟,具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由于涉世不深,容易出现某些理想主义情绪。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在系统普及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使传统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融入的具体形式,应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灵活掌握,可以用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挂图,也可以用绘声绘色的录像带、幻灯片,还可以渗透到学科、各专业教育中去,一点一滴地对青少年进行浸染熏陶,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品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融入教材,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系统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融入网络,通过新媒体构建思政工作新机制;三是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青少年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三种途径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多个空间,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重要阵地。之前我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校教育,收效甚微。实际上,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而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往往通过观察模仿成人来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而不是通过学校课堂授课习得的。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应着重整合德育力量,教育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显性的填鸭式灌输,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要多运用隐性教育和社会性教育,改变学校势单力薄的局面,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为青少年道德发展创造协调一致、持续有效的良好环境。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可见,中华优秀传统化和改革一样,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样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加强顶层设计,要求以战略思维和全局视野,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统筹考虑和宏观规划。摸着石头过河指的是要尊重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前者着重从宏观着眼,后者着重从微观入手,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来作整体规划,从内容的设计到融入途径的探索,做到总体设计、顶层设计、中层设计、基层设计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大局和走向,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和谐等问题;另一方面,要继续支持各空间、各领域的大胆探索,解决实践中的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给青少年创造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
注释:
(1)习近平谈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明网
(2)发表时间:2013-07-22 来源:人民日报
(3)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
[1]丁根林.略论儒家伦理普及教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J],浙江社会科学,2010(3).
[2]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J],红旗文稿,2009(1).
[3]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14).
[4]王缁尘.四书读本之《大学》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6.
[5]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