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危机与中国国家安全
——以综合安全观为视角

2015-04-09 06:12刘黎明刘新宇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东地区恐怖组织安全观

刘黎明,刘新宇(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叙利亚危机与中国国家安全
——以综合安全观为视角

刘黎明,刘新宇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目前,叙利亚深陷“阿拉伯之春”的泥潭,给中国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带来了多方面影响:与美欧大国、沙特和土耳其等中东强国间政治关系出现裂痕,中叙双边经贸停滞带来的经济损失,能源供应通道面临潜在威胁,极端恐怖组织的发展蔓延,等等。从综合安全观的思维角度出发,叙利亚危机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能源和恐怖主义威胁四个方面。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在政治上要进行“创造性介入”,经济上要保护好中阿双边经贸,能源上要加强与中东石油大国合作,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要联合多方力量,以应对恐怖威胁。

国家安全;综合安全观;叙利亚危机;影响;对策

自2011年开始,叙利亚危机已经持续三年之久,民族、社会、历史因素的积累发酵,地缘政治、宗教争端的暗流涌动,大国利益博弈的推波助澜,使得叙利亚问题的影响远超国内范畴,溢出效应明显。中国与中东地区有着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双边贸易额2,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额913亿美元,自阿进口额1,311亿美元,中阿双方已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1]。作为中东战略要地的叙利亚震荡不休,必然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然而,仅从领土、军事等传统国家安全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无异于管中窥豹,必然会流于肤浅,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能源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从综合安全观的角度,才能看清叙利亚危机与中国国家安全的联系。

一、综合安全观理论概述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其本质是对国家安全现实的反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现实环境均会形成不同的国家安全观[2]。一般来说,以“冷战”为分界线,国家安全观可分为两种:“冷战”前以军事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家安全观和“冷战”后以经济、科技、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国家安全观。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新国家安全观包括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和合作安全观,其中综合安全观最接近新国家安全观的概念,且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认可度最高。综合安全观囊括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个方面,将安全领域由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扩展到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社会和信息等领域的安全,并关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走私、人道主义救援等新出现的安全威胁[3]。它最早由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家综合安全报告》中提出,主张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应对能源、资源、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20世纪80年代末,东盟国家开始接受“综合安全观”,并赋予了其“内向性”的特点,更加注重国内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发展。90年代,美国实行的安全战略中包括了经济、防务和民生三大支柱[2],这显然也是综合安全观的范畴。2012年,我国吸收多种综合安全观的精华,并以此为基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安全观[4]。2014年4月,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二、由叙利亚问题衍生的影响中国国家安全因素

叙利亚是阿拉伯世界的地区强国,地处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是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半岛的埃及之间的交通桥梁,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是中东地区的战略要地。1956年8月1日,叙利亚与中国建交。作为中东地区第一批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叙利亚在政治主张及“藏独”“台独”等问题上与中国保持了高度一致,是中国在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政治盟友。综合而言,叙利亚危机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的影响在领土、军事等方面微乎其微,但笔者认为,叙利亚危机中在政治、经济、能源和恐怖组织活动等方面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政治安全:反对票带来的政治难题。

中国在叙利亚危机爆发后,一直以积极进取的政治姿态参与危机解决,多次在国际上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决支持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并于2011年10月和2012年2月,两度在联合国就叙利亚危机决议草案投出反对票,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5]。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强国对中国的反对票充满敌视:英国政府称中俄“要为叙利亚今后发生的暴力负责”;美国更是屡次斥责中俄动用否决权,国务卿希拉里甚至在公开演说中指责中俄“未能与和平示威者站在一起”,中俄必须给“为自由、人权而战的人们拿出其解释”[6]。美欧显然已将中国视为俄罗斯的战略盟友,这导致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成为了其政治对立面,我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极力淡化的意识形态问题再次凸显;部分阿拉伯反叙国家则对中国表示“失望”,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公开批评中国在联合国投下令人震惊的反对票,中阿友好的外交关系滑落至低点[7]。实际上,我国在对外交往和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注重尊重国家主权,尊重他国人民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这是我国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和底线。此次中国投出反对票也是在吸取利比亚问题教训的基础上,从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保护《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的角度出发做出的政治选择,但其客观上确实影响了美、英、沙特、土耳其等反叙国家的政治利益,中国正面临着坚持政治立场和维护中东地区政治外交关系的艰难抉择。此外,伊朗、叙利亚联盟是中东地区最后的反美基地,巴沙尔政权陷入危机,伊朗也将独木难支,美国的中东霸权进一步实现,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话语权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二)经济安全:昙花一现的双边经贸合作。

中国与叙利亚牢固的政治关系使得双方长期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合作。1963年,中叙签订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82年,签订长期贸易协定。1996年,签订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2003年3月,草签政府避免双重征税协议。近年来,中叙双边贸易增长迅猛,由2001年的2.232亿美元增至2002年的3.7107亿美元,又由2003年的5.0694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7.2058亿美元[8]。截至2010年,中叙贸易总额为24.8亿美元,劳工人数为1,100人,中国累计承包工程合同额为18.2亿美元[9]。此外,双方还在纺织、汽车、发电、能源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虽然中叙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的资金额并不高,但在叙利亚和平发展的前提下,拥有良好的前景,并且凭借叙利亚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国可以避过美欧的阻碍,将经济影响辐射至埃及、土耳其、伊拉克、塞浦路斯等国,潜在经济效益不可估量。目前,由于美国、欧盟和阿盟的联手制裁,叙利亚经济正面临全面崩溃,受战乱影响中叙多个合作项目被迫中止,这些给我国带来大量的直接经济损失,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三)能源安全: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

叙利亚并不是石油大国,近年来石油产量逐渐下降,但是叙利亚地处地中海东岸,拥有拉塔基亚港(lattakia)和塔突斯港(tartus)两个港口,是中东地区重要的能源运输中枢。叙邻国伊拉克则是石油出口大国,主要的石油产区位于北部基尔库克石油基地和南部的鲁迈拉石油基地,其中基尔库克石油产区的石油出口除了部分通向北方的土耳其之外,其它的则要过境叙利亚,再经由叙利亚港口海运输出。伊拉克石油对我国的能源供应十分重要,据普氏能源资讯和中国海关2014年2月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2.82亿吨,来自中东的原油进口增长了8.6%,达到1.4654亿吨,占到了总进口量的52%,其中由伊拉克进口2,351万吨,约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8.3%[10]。叙利亚陷入内战后,反对派中的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多次针对石油运输管线实施破坏活动。2011年7月29日凌晨,叙利亚霍姆斯省特勒卡勒赫地区塔勒豪什水库附近地区一条重要石油管道被炸毁[11],2012年2月6日,该省苏丹区的输油管道被破坏并引起大火[12]。输油管道的不定期被破坏严重限制了叙利亚的石油运输能力,影响到我国从伊拉克的石油进口,给中国发展面临的能源危机带来重大隐患。

(四)恐怖组织威胁:基地组织势力发展蔓延。

目前,我国国内活动最猖獗、危害最严重、社会影响最恶劣的恐怖组织当属“东突厥斯坦”恐怖组织,他们打着“圣战”的旗号大肆在中国实施恐怖破坏活动。2002年1月2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指出自1990年至2001年,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在中国新疆境内制造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13]。2014年3月1日,昆明市发生的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是新中国成立后性质最恶劣、伤亡人数最多、破坏程度最大、影响最坏的一次暴力恐怖犯罪[14]。更为严重的是,“东突”恐怖组织并不是“独自奋战”,它与基地组织关系密切,一方面,部分“东突”恐怖组织依附基地组织,接受基地组织的资金、武器等物资支持,通过基地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持,不断发展壮大。“东突”恐怖组织中最活跃的组织之一“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就是基地组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富汗塔利班时期“东伊运”分子组建“中国营”约320名恐怖分子在阿富汗活动[15]。另一方面,基地组织本身就对中国持敌视态度,他们利用“东突”组织对国内社会、环境的熟悉,可以更简单方便的对中国发动恐怖袭击,事实也证明这种恐怖战略相当成功。由上可见,基地组织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的神经。叙利亚内乱爆发后,基地组织通过派遣人员入境参与战斗、扶持当地极端武装团伙等手段,不断发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并且其影响力还向周边国家蔓延。目前,在叙境内影响力最大的三支反对派武装是“伊斯兰阵线”“胜利阵线”和“伊斯兰国”,其中“胜利阵线”和“伊斯兰国”均有深厚的基地背景[16]。基地组织的不断扩张发展壮大,给中国应对恐怖组织活动带来很大困难。

三、中国应对叙利亚危机的对策分析

总的来看,叙利亚问题错综复杂,国内冲突远未平息,美俄等大国和沙特、伊朗等地区国家不断施加影响。叙利亚危机的走向也变得扑朔迷离,很难预测。中国应未雨绸缪,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将叙利亚危机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一)坚持“创造性介入”,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面临着国际地位和角色的转变,正从国际体系的边缘向中心进化,逐渐在国际政治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叙利亚问题的处理上,中国应当抓住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的对立这一核心问题,在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介入”[17],即在尊重叙利亚内政、反对武装干涉和保持中立的前提下,对叙利亚敌对的两派进行斡旋,并且在多边的平台上发挥自身“稳压器”的积极作用,争取和平解决。

此外,我们与中东地区多个国家有着广泛接触,许多中东国家将中国视为中立力量。我们应当继续保持这一政治优势,以叙利亚问题的处理为契机,加强与中东各国的沟通交流,一方面要强调中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保持中立的政治立场,阐明中国的公利出发点,淡化意识形态问题,澄清中俄结盟的假象,消除反对票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家政治经济重建的参与,增强对叙利亚的经济援助和发展援助,借此加强在中东各政治派别中的影响力和中东事务中的话语权,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维护好中阿良好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自古就有良好的经贸关系,早在2100多年前,一条“丝绸之路”将两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朝郑和下西洋又开通了一条中国与阿拉伯半岛的海上通道,建国后阿拉伯国家一直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再次强调中国与“丝绸之路”国家互利互信、共同发展的友好关系,并邀请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区域大合作[18]。近年来,中阿贸易保持了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2012年在叙利亚爆发危机的不利局势下,中阿经贸仍然实现了14%的增长(前文已经说明),这点非常不错。然而叙利亚政治、经济局势多变难测,中阿经贸关系也将面临更多未知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积极争取中东国家对中国叙利亚政策的理解支持和理性对待,消除叙利亚危机的影响,全力维护中阿贸易伙伴关系。一是积极探索中阿经贸合作国际性新机制。要充分发挥中东研究机构、高校等智库的作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针对中东动荡不稳的政局,提出切实可行的规避经济风险,保障人员安全,确保投资收益的经贸策略,要建设好“中阿合作论坛”,通过经常性对话交流增进中阿间了解与互信,提升双边合作的层次与水平;二是优化国内投资环境,吸引阿方投资。近年来,中东地区国家通过石油贸易,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我们在加大对中东地区投资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将他们的资本吸引到中国来,这不但进一步加深了中阿经贸关系的牵系,对两方来说更是互惠互利之策;三是以点带面,由能源向其他领域拓展。能源合作对中国与中东关系全方位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以能源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我们的产品质量优势、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逐渐向其他经贸领域扩展[19]。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机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国内石油储量不足、开采难度大等原因,目前中国石油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中东地区52%的进口石油供应比对我国的能源需求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叙利亚危机在内,中东地区的每一次政局动荡都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地,我们的能源安全也饱受中东政局动荡的威胁。针对以上状况,我们应当尽快修改完善能源战略,建立相对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机制,先期增强与中东地区的能源合作,逐渐摸索形成石油供应的快速反应机制,最终摆脱对特定一方的石油依赖,主要有三点:一是依托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深化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要力促中东的长期和平与稳定,保障国际油路的畅通,努力消除美欧等背后势力设置的石油贸易壁垒,加强在石油开采、炼制等方面的合作,获取稳定的石油份额;二是坚持应对能源问题的多元化战略。在能源来源上,继续加强与安哥拉、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秘鲁、加拿大等的石油合作,大力开展海上石油开采合作,确保我国在中亚和俄罗斯的石油供应安全[20]。在能源种类上,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核电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开发力度;三是立足自身,开源节流。以“效能、开发、节约”为原则,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四)联合应对恐怖主义威胁。

叙利亚危机中的恐怖主义问题,并不是单独出现的。在中东地区的每次政治动荡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极端势力的身影,可见问题的本质还是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其中又以基地组织这一全球最大的恐怖组织问题为主。“9·11”之后,国际社会终于开始正视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的威胁,并迅速形成共识,要坚决打击恐怖组织活动,遏制恐怖势力发展。2002年1月19日,中国首次系统的阐述了五条反恐怖政策,10个月后,这一反恐政策在党的十六大上获得通过[15]。中国政府在应对恐怖主义问题上,历来有十分坚决的立场,多次参与国际反恐合作,致力于国际反恐事务。因此,无论出于自身考虑还是为了国际反恐大局,在应对叙利亚逐渐蔓延发展的恐怖势力问题上,我们都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联合多方面力量,铲除恐怖组织有生力量,极力压缩其生存空间,具体来讲要做到四点:一是制定反恐法,将宗教极端主义行为及其言论作为反恐法管制的对象之一,完善刑法规范以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在刑法中增加“领导、组织宗教极端主义组织罪”、“活动罪”等,并完善互联网的相关立法。二是联合开展区域性反恐合作。2001 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应对“三股势力”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联合反恐的成功范例。在应对中东地区恐怖主义问题上,我们要总结成功经验,加强与中东各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各国等的接触和对话,积极倡导联合国主导下的国际反恐合作,多国联手、共同应对基地组织等极端势力在中东地区的恐怖活动;三是铲除恐怖主义滋生土壤。有学者认为,贫困是导致人们产生对生活、对社会、对政府不满情绪的直接诱因。再加上宗教极端势力别有用心的推波助澜,极端思想便油然而生,从而为宗教极端势力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21]。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泛滥与动荡的政局、巨大的贫富差距、落后的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我们应当从源头入手,注重对中东贫穷国家和地区的支援和帮助,协助建设中东地区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通过经贸合作的方式不断促进中东地区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四是切断恐怖组织资金来源。资金是恐怖组织招募人员、购买武器、进行恐怖活动的基础,我们要开展广泛的金融反恐合作,依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监督力度,对于恐怖组织通过贩毒、走私、抢劫等犯罪活动或利用创办社团、慈善机构、商贸公司等为掩护筹措的资金,一经发现,立即予以冻结,切断恐怖组织的资金链,摧毁恐怖组织的活动基础[22]。

总之,叙利亚危机的到来,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挑战更多的是来自于非传统层面上,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及时有效应对,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1]李金早.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2013-07-17)[2014-08-23]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13-07/17/content_29446241.htm.

[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国兴.中国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3-16.

[4]刘黎明,张裕民,刘云宗.十八大综合安全观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5]外交角力,中国再说“No”[J].廉政瞭望,2012,(3).

[6]历数新中国历史上8次行使否决权 该出手时就出手[N/OL].(2012-02-07)[2014-03-06]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m il/2012-02/07/c_122669251_2.htm.

[7]Abdulkhaleq Abdulla.《海湾新闻网》:阿拉伯与中国关系滑落至最低点 [N/OL].郭文静,译.(2012-05-09)[2014-03-06]环球网,http://oversea.huanqiu.com/political/2012-05/2704986.htm l.

[8]王有勇.中国与叙利亚的能源合作[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3).

[9]近年中叙经贸合作情况[EB/OL].(2011-06-13)[2014-06-18]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门户网站,http://sy.mofcom.gov.cn/article/zxhz/hzjj/201106/20110607596800.shtm l.

[10]仝晓波,何 英.我国石油进口增速放缓[N].中国能源报,2014-01-27(14).

[11]杨 俊,张梦旭,黄培昭.叙利亚军队开进哈马市[N].人民日报,2011-08-01(21).

[12]叙利亚暴力行动升级[N].人民日报,2012-02-07(3).

[13]“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N].人民日报,2002-01-22(4).

[14]赵秉志,杜 邈.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应对暴力恐怖犯罪[N].法制日报,2014-03-05(12).

[15]张金平.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宦 翔,焦 翔.叙利亚反恐成世界性课题[N].人民日报,2014-01-28(21).

[17]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新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

[18]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新华每日电讯,2013-09-08(2).

[19]潜旭明.中国与中东国家经贸关系:现状与对策[J].理论视野,2013,(11).

[20]杨中强.中东石油与中国21世纪的石油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林利蔚.宗教极端势力的危害与防范对策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3).

[22]钱学文.中东恐怖主义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388.

Syrian Crisis and National Security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Security Views

LIU Li-ming,LIU Xin-yu

Currently,Syria is still in the mire of the “Arab Spring”,bringing to the non-traditional national security of China various influences:the crakes appeared in politic relationship with America, Europe,Saudi Arabia,Turkey and other powers of The Middle East;the stagnation of bilateral economy and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yria caused the great economic losses;the energy supply channel is facing the potential threats;the extreme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are in spreading et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security views,the threatening from the Syrian crisis is in four aspects:politics,economy, energy and terrorism.Thus requires us to carry on the"creative involving"in politics,protect the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n economy,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Middle East oil powers in energy,and cooperate the joint powers to dealwith terrorism threatening.

National Security;Comprehensive National Security View;Syrian Crisis;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D0

A

1674-5612(2015)03-0105-06

(责任编辑:李宗侯 )

2015-03-08

刘黎明,(1967-),男,四川开江人,四川警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内安全保卫、侦查学;刘新宇,(1985-),男,山东烟台人,四川警察学院2014级警务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国内安全保卫。

猜你喜欢
中东地区恐怖组织安全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以牙还牙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恐怖组织?
中东地区未来商业航空领域缺口巨大
中东地区硫磺报价继续上调
中东地区9月份硫磺合同价格上涨
中东地区当前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