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式研究

2015-04-09 01:27:58蒋连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协商民主

蒋连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式研究

蒋连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也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落到实践层面,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和社会大众构成一种价值关系,要让民主党派和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愿接受和自觉履行,关键在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内在认同。当下,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保证政治认同,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提升政治认同,在促进民主党派信仰建设中建构政治认同。

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方式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定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定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定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充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及其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上的价值定位。

作为现代政治学概念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曾在他的名著《狱中札记》中提出,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权力通常存在“统治权”和“领导权”两种形式[1]。在他看来,所谓“统治权”,通常是一个政党在取得政权以后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意识形态,通过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各种力量一起作用于社会群体;而所谓“领导权”则是该党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自由竞争而获得的地位,体现为广大社会成员自由选择该意识形态,自愿认同并接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指导。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2]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也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落到实践层面,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和社会大众构成一种价值关系,要让民主党派和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愿接受和自觉履行,关键在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内在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凝心聚力,对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有着高度的政治认同。如今,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这个进程同时也是制度竞争和器物竞争的进程。面对多样的文化选择,中国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取得新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政治认同。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如何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基础和灵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完善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来探讨。

一、在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保证政治认同

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主要体现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因而,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导向建立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性问题,要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需要从两个层面把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放到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去考察。

一方面,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从战略目标上来促进政治认同。纵观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其实践逻辑的起点是发端于经济领域。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章《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也明确指出:“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的自身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另一个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4]“四个全面”作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以上论述,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运动规律和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与一以贯之的坚持,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认识规律的把握。在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多年时间里,世界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革命性和前沿性的变化,其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不断创新和满足人类不断递进的生活需求。所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这种人类活动的愿景性,不仅有利于产生人类发展的动力和达成共同行动的共识,而且,在目标设定上的近远、易难结合,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和行动共识的形成。“实际上,在共同目标对人们并非一种终极目标而是一种能够用于多种多样意图的手段的地方,人们才最可能对共同行动达成共识。”[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设定有利于激发人们完成近期目标的热情和动力,人们在实现这个阶段性目标的进程中,幸福感会随着目标的接近和实现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共识与认同也在不断地凝聚和建立起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会更加的期盼和信仰。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在推进共同目标的实现中,对幸福的感知、共识的凝聚和认同的建立将会更加的深切和坚定。

另一方面,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增进政治认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着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综观国内,所有制形式、社会阶层和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稳增速、调结构、转方式,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形成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方式;面对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面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各种外部压力,如何让中国对世界秩序的主张为世界所普遍认同以及中国如何去理解一个发展变化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等,这些都是当今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面对时代问题,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是选择回避而是积极应对,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针。从十八大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以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阐述;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推动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战略实施,至关注民生、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和国企改革等追求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到“八项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打”、猎狐、天网行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颁布等反腐行动和正义举措,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近期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的总体部署和具体举措。同时,在推进当代中国现实问题解决的进程中,人民群众越得实惠,民主党派履职参政越得地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政治认同自然就越高。

二、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提升政治认同

民主既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一种国家制度和形式。

在我国,推进民主政治进程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也是民主党派自始建之时便确立的信念使命。回顾历史,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彼此靠近紧密合作,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建立前,面对黄炎培先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感叹,毛泽东同志明确强调: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协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是对这一共同价值追求的探索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来探索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与此同时,我国经历了“文革”的惨痛教训,也取得了30多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经验和教训都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从制度上来保障人民民主。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6]党的十八大也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光辉旗帜,并把“民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国家层面进行了价值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也再次强调:我常常提及毛泽东同志和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的“窑洞对”。当年“窑洞对”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恐怕还没有。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忧患意识,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以贯之地坚持走民主“这条新路”的决心。因而,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从制度建设入手,保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人人起来负责”的探索实践,就是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它充分发挥我国国体和政体的特色和优势,以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为渠道,以执政党、参政党、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基层群众为主体,以充分实现人民民主为目的,以探索构建一个相互配合、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制度化体系为目标。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在履职实践中参加各种形式的协商活动,然而,并非所有的协商活动都属于“协商民主”的范畴。“协商民主”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要协商处理的重大问题只有在国家政治制度中才能实现。对民主党派来说,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直接进行的政治协商,这是政党协商;二是民主党派以界别形式,通过其成员中的政协委员,在政协参加的各种协商,这是政协协商。这两种协商是我国政治协商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政治协商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协商活动的领导者和召集者,并对协商意见和事项作出处理决定;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协商活动的参与者,负责提出协商意见建议。因而,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建设中,不仅要发挥作为协商者的作用,在协商民主活动中,认真履行协商职责,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有助于正确决策的意见建议,而且更要发挥作为制度建设者的作用,协助执政党思考和探索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实现精英与大众的良性互动,提高党和国家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而更好地体现这项反映人民民主的制度的效能,这些制度的发展完善反过来又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政治协商,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协商。要完善政党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知情和反馈机制,增加讨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使协商对凝聚共识、优化决策起到作用。

可见,制度设计须以民主精神作支撑。制度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引导价值观和行为。所以,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提升政治认同,是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之一。

三、在促进民主党派信仰建设中建构政治认同

价值观的形成以信仰为指导,信仰只有实践才有力量。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只有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仰建设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参政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特色。关于民主党派的信仰建设,笔者以为需以思想、道德、制度三方面的建设作支撑,具体体现在:

首先,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支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维护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一直是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主题。近年来,民主党派成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后加入党派的成员占党派成员的大多数,注重自我,讲求实效,价值取向多元,行为灵活务实,是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面对制度竞争和器物竞争的全球化进程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特别是年轻成员的政治鉴别力,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民主党派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的政治价值取向,是当前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具体实践中,要贴近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实际,把握思想政治建设的规律:一是加强学习。及时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清醒认识我国政党制度适合于我国国情,植根于我国土壤,建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政治认同;辩证看待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党的建设、多党合作等方面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忧患意识。二是掌握方法。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了解我民生之不易,稼穑之艰难,从社会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三是突出特色。既要海纳百川,吸收中西古今多种学科相关知识,也要在一定领域力求专精,突出党派成员中专家学者多的专业特色。

其次,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支撑。信仰是个体道德的深化,道德是个体信仰的基础。因而,这里的道德建设主体是指民主党派个体成员。当代中国社会,各种思想意识交互混杂,人们既有传统社会的“家长意志”,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长官意志”,更有市场经济社会独立个人的“自由意志”。在我国法律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法治思维有待进一步养成的今天,全社会还很难形成每一个个体都能自觉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的风气。因而,民主党派成员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一是参与建设公正性的社会秩序,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自觉承担道德责任和履行义务要求,做一个社会公德的传播者、履行者和引领者。二是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各自行业、单位的职业道德公约和守则。作为党派成员要积极履职参政,发挥民主监督的职能,把职业道德建设与监督和纠正行业和单位不正之风结合起来。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信仰建设的道德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道德资源,譬如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的传统,对天的敬畏、对经典的崇敬、见贤思齐的品格和多元通和的宗教传统以及良好的家风家训等,无不浓缩了中华民族理性包容的品格和千百年来对于家庭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以及家国一体的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培育家庭美德和个人优良品德的有效资源和方式。民主党派成员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历来就有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党派成员的自身道德修养,涵养信仰建设的道德基础,还赋予了党派成员承担着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的使命。

第三,以制度建设为支撑。制度建设通常是指通过组织行为来建立规则,起到制约和规范集体或个人行为和推动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作用。对于民主党派信仰建设而言,如果说思想政治建设是方向,公民道德建设是基础,那么制度建设就是保障了,即用制度来保障民主党派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从而更好发挥制度的效能,进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仰。在具体实践中:一是建立党史党章学习制度。对党派成员特别是新成员制定多党合作史、各自党派历史和各自党章、章程的学习制度,使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爱国民主的信念不断传承下去。二是完善党派成员的活动保障制度。各级党派组织要创新载体和方式,积极争取各级党委统战部门的支持,在加强党派自身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积极帮助党派成员参与各种知情明政和协商反馈活动,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三是建立党派组织与党派成员单位中共党组织的联系制度。通过探索形式多样的联席会议制度,把党派成员的组织归属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把组织发展与党派成员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以此不断增强党派成员的组织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塑造我国多党合作的形象,提升多党合作的效能,体现多党合作的价值。

[1]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2.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3]邓小平文选(增订本,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4.

[4]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3-5.

[5]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2.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责任编辑:周凤)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6.021

D665

A

1672-0911(2015)06-0021-0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与“四个全面”专项课题的立项课题(项目编号:zdzx1554)。

2015-08-31

蒋连华(1966-),女,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协商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