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探索

2015-04-08 19:08王甲旬李祖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榜样教育路径创新新媒体

王甲旬 李祖超

摘 要 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的路径显得陈旧、呆板、单调,缺乏时代感、创新性和人文性等。而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形式多媒体化、方法“人性化”、内容海量化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构成了新挑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引领作用、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时效性、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各类新媒体在主体联动、塑造效果、教育针对性、公共场域及教育效果巩固方面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少年 榜样教育 路径创新

榜样体现了时代精神、高尚品德,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潜力,激励青少年不断进取。目前,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存在新问题,面临新挑战,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是创新。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已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从新媒体视角探讨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新挑战

1.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存在的问题

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主要有大众传媒、榜样事迹报告会、官方文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陈旧:缺乏时代感。现有较为普遍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如报告会、宣讲会、大众传媒宣传、官方文件等,这些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榜样教育路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路径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方面因没能与时俱进而显得陈旧,不能反映时代特征,效果大不如前。这就要求,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并且与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结合起来。李祖超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认为榜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占58.1%);邀请榜样人物与青少年座谈、交流(占55.1%);召开主题班会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占48.1%)。[1]遗憾的是,当下的与榜样人物有关的优秀影视片并不多,而且各类学校组织青少年集体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的活动很少,即使观看了也不注重交流讨论。邀请榜样人物与青少年座谈交流、召开主题班会学习榜样人物事迹等活动也很少开展。这些深受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呆板:缺乏创新性。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方面,往往是“灌输式”为主,如老师讲授、家长训导、媒体报道等,青少年是被动的接收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主客体关系,而非“主体间”关系[2]。这样一来,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因方式老套、缺乏创新性而显得呆板,不能够有效拉近榜样与青少年之间的情感距离。

(3)单调:缺乏人文性。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对榜样的塑造的形式单一,如学校教育一般是课堂讲授、看电影,大众传媒一般是新闻报道,宣讲会一般是现场讲述,家庭榜样教育则是以长辈的说教为主。这些形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与青少年当前接触到的微电影、视频游戏及明星的个人微博等相比,不能有效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更不能让青少年对榜样形成立体化的感知。榜样是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社会生活的本质”[3]。现有的榜样形象是平面化的、不丰满的,不能让青少年有可亲、可敬、可学的感觉,更不能使青少年充分认识榜样身上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榜样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4)官腔:不太接地气。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媒体宣传报道,都存在打官腔的现象。榜样的道德品行、人格修养等往往被官方化,榜样精神和品质被拔高或夸大。尽管代表社会主流精神和意识,但榜样的形象并不鲜活,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有距离,不接地气。李祖超课题组调查当前青少年榜样宣传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有关“榜样形象神话、圣化、纯化”、“榜样多是高、大、全的完人形象”、“榜样宣传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选项所占比重依次为58.1%、48.4%、42.3%。这表明青少年普遍不太看好榜样宣传。[4]官方榜样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榜样教育,榜样是泛化的榜样,榜样细化程度低。由于与青少年性格特征、认知状况、爱好、需求、理想等实际问题的联系较少,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空泛化”和“形式化”[5]。官腔太重的榜样教育抬高了青少年接受的门槛,而能够被青少年普遍接受的、与青少年实际紧密联系的新媒体路径,在现实青少年榜样教育中却没得到重视。

2.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新媒体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对传统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如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青少年的信息获取越来越依赖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而不是报纸、书刊杂志,并且已经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接收习惯。报纸、杂志、广播等因其可获取性、便捷度等方面的不足而在当代青少年的榜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减弱。

(2)新媒体信息表现的多媒体化对形式单一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单一形式的榜样教育路径,如图书、杂志、报纸等,因只有文字、图片等单一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不能够有效传达榜样教育信息,另一方面可视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新一代青少年喜爱图片、视频的浏览习惯。此外,报纸、图书、杂志等还因成本高、携带不便、查找费时、获取信息慢等缺点,在青少年榜样教育中的影响力降低。相比之下,网络媒体融合了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及各种特技效果,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信息接受的门槛较低,深受当代青少年的欢迎。

(3)新媒体信息表现的“人性化”方法对传统学校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青少年更喜欢通过故事、聊天的方式接受信息。这与当代青少年追求个性、展示自我的性格特点有关。传统的学校榜样教育,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讲授作报告为主,而不是通过互动、体验等“人性化”的方法[6]。传统学校教育在榜样“认知”方面能够产生效果,但在让青少年真正实现“认同”,乃至“行动”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当前的新媒体,如QQ、微博等因具有能够创造宽松的“对话”环境、把青少年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7]、尊重青少年个性等优势,对学校榜样教育形成了挑战。

(4)新媒体信息内容的海量化对传统榜样教育路径的限定性的挑战。传统榜样教育的可选择性较少,一般都是“爱国的”、“奉献的”等类型的榜样,青少年不分性别、年龄阶段,榜样教育的内容大同小异,榜样教育信息资源有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青少年榜样信息数量大大增加,而且青少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目标、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心中的榜样学习。海量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榜样教育细分,而且古今中外各种政治领袖、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道德楷模、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大腕明星、名人能人等的功过是非无所不有。这对传统榜样教育路径中的榜样教育内容的限定性形成了挑战。

二、运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1.细分教育对象,强化引领作用

青少年榜样教育通过新媒体强化引领作用主要利用了新媒体的融合性和分众性。新媒体的融合性在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中体现为对榜样信息的有效整合及榜样的立体呈现。三维视角下的榜样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对青少年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降低青少年接受的门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具有议题设置的功能。不同点在于新媒体的分众性能够使榜样教育议题实现个性化,针对在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差异的青少年分别展开榜样教育,而不是面向全体青少年。这样,通过提升榜样信息的感染力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强化了榜样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

2.密切联系生活,丰富文化内涵

青少年榜样教育通过新媒体丰富文化内涵主要是利用了新媒体的开放性和渗透性。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传统的榜样呈现的往往是“就是论事”、“就人说人”,对榜样蕴含精神实质挖掘不深。又因为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不能形成让青少年认同的文化内涵。新媒体的开放性能够吸收广大新媒体用户的思想和智慧,广泛融入新媒体用户对榜样的理解和阐释,让榜样形象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新媒体的渗透性能够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榜样的魅力。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能够降低榜样的“身段”,使榜样有血有肉,富有人文气息。有研究表明,许多成功人士从小就喜欢阅读著名科学家等的名人传记,被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感动,于是立志当科学家。[8]此外,新媒体对榜样文化内涵的丰富,能够让青少年客观对待“偶像”,化偶像崇拜为学习榜样,继而丰富榜样的文化内涵。

3.优化传播途径,增强时效性

传统榜样教育形式,如先进人物事迹宣讲会、报纸宣传、集体学习等,在时效性方面较差,同时受到时间、地点及人数等的限制。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不仅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同时由于传播的即时性,榜样教育的时效性也将大大提高。新媒体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其影响范围广和设备应用普及上。由于网络的全覆盖,以及新媒体相应的推送服务功能,青少年榜样教育信息的发布、接收、获取和反馈都十分便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使得青少年榜样教育随时随地成为可能。这样就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榜样传播途径的优化,以增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效性。

4.重视榜样追踪,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青少年榜样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导致青少年对榜样的感受不深、体验不够,不足以形成产生行动内在的长久驱动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青少年榜样的评选、塑造、追踪跟进等环节下功夫。在榜样评选阶段,应当鼓励青少年对榜样候选人深入了解,积极参与评选过程,让榜样的产生更加民主化;变青少年榜样由政府指定为青少年自己推举,让青少年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在榜样塑造阶段,应当尽量做到榜样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相契合,力图让榜样形象生活化、人性化、立体化,在这方面,青少年自身的意见更能反映榜样塑造的成败;榜样选举结束,并不代表榜样教育工作的完成,而是要通过后续的报道、追踪等形式,对已经树立的榜样进行后续关注,用榜样的持久影响力鼓励青少年坚持学习榜样。

三、利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的建议

新媒体根据功能的差异可以分为: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个人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利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就是要使不同新媒体的功能与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有机契合,并加以解决。

1.利用网络平台,加强青少年榜样教育主体联动

青少年榜样教育应当加强不同的教育主体教师、青少年、家长、学校之间,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社会不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榜样教育资源的共享、榜样教育管理方法的分享、榜样教育活动经验的交流、榜样教育内容的监控、榜样教育效果的反馈。将网络媒体作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一个联系平台,主要是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李祖超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青少年了解榜样事迹的途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网络(比重为62.7%),广播影视(比重为58.9%),报刊书籍(比重为57.8%)。这表明,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有较多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和广播影视来了解榜样事迹。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利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网络加强榜样教育。

建立网络平台增强榜样教育主体间联系应做到:建设榜样教育信息库,实现榜样资源的共享;建立榜样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沟通的网络渠道,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成立网上榜样教育联盟,如QQ群、微信群等,交流榜样教育的经验、心得、体会及成效;选择部分知名大学尝试将某些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以MOOC的形式推出,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

2.用好数字媒体,提升青少年榜样塑造效果

当代青少年在信息接受方面,更容易接受多种形式的信息。而数字媒体采用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其优势在于可以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展现。一方面,增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榜样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媒体,榜样的文化内涵更丰富,榜样展示更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榜样教育方式更直观,可视化程度更高,叙事更体现“自我”和“故事”[9],榜样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青少年点赞和接受。

利用数字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要作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综合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加强榜样教育文本的感染力;第二,利用多渠道的多媒体资源,增强榜样教育信息的吸引力;第三,注重榜样内涵建设,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风尚的融合;第四,注重媒体叙事方式的变革,实现榜样的生活化。

3.尝试个人媒体,提高青少年榜样教育针对性

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对象是群体,是公开的,对通过私人渠道进行的榜样教育并未足够重视。拓展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私人渠道,主要是利用个人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BBS、E-mail等,发送私人消息。利用个人媒体资源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就是要发挥个人媒体在榜样教育信息传播、榜样教育活动组织、榜样教育信息反馈等环节中的作用。

拓宽个人媒体渠道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榜样教育者和青少年注册个人微博、博客,并互相关注,以此加强同彼此的联系;榜样教育者积极参与热门论坛,在论坛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榜样教育者采用个人邮件等形式,向青少年发送榜样教育相关信息;提升榜样人物个人微博、微信的关注度,增强媒体营造的榜样氛围对青少年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4.借用社交媒体,形成青少年榜样教育公共场域

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效果,不仅在于榜样本身,更在于教育的环境。研究发现,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有诸多影响[10]。形成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公共场域,目的是优化舆论环境,创造“人文环境”[10]。公共场域往往能够形成一个舆论场,就特定的话题展开讨论。社交媒体,如社交网络、微博、微信、QQ、播客、论坛等,具有强大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环境,开辟了一个榜样教育主体对话的空间,能够激发榜样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公共场域能够提升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活力,为此应当通过关注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的表现,了解青少年思想动态;通过在论坛中发起榜样教育讨论,形成榜样教育的媒体氛围;充分发挥榜样评选活动中社交媒体的作用;通过发挥社交媒体上,如QQ群、微信朋友圈等中个人的主动性,实现榜样事迹和精神的传播。

5.开发移动媒体,巩固青少年榜样教育效果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从81.0%上升至83.4%。学生一直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1%。20~29岁年龄段网民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其次为10~19岁年龄段网民,为24.5%。[11]由此可见,互联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这组数据表明,利用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应主要针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来说,移动媒体可以扩大榜样教育信息的覆盖范围,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限制,加之信息的重复、回看、存储、转发等多种功能,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影响通过移动媒体得到了延伸,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

通过移动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应当尽量做到榜样信息查找、链接、下载、存储方便;不断提高榜样教育内容的可视化程度,使之符合青少年移动媒体浏览习惯;建设融入青少年榜样教育内涵和精神的移动端,如小游戏、微视频等。

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就是要通过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个人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解决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应对新挑战,不断提升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2]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 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5] 陆玉林,苑彬.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级划分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6] 刘靖君,张珣.论人性视阈下青年榜样教育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7] 陈继红.榜样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4(9).

[8] 李祖超,李蔚然,王天娥.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4(12).

[9] 张贝拉.当代榜样塑造的叙事转型[J].江汉论坛,2013(5).

[10]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7-21)[2015-01-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

[作者:王甲旬(1984-),女,河北三河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李祖超(1957-),男,湖北松滋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榜样教育路径创新新媒体
探析酒店专业学生就业中的榜样教育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榜样教育:小学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构建大学生榜样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