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教科书中一个杠杆问题的商榷

2015-04-08 13:13王伟民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力臂反比例支点

王伟民

新版人教社九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的第二十六章是“反比例函数”,在本章的第二节“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中,教科书设置了多个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大部分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其中一个是物理学里的杠杆问题。反比例函数在此问题中应用的理论依据是物理学中杠杆的平衡条件,又叫杠杆原理。为引入杠杆原理,教科书在13面这样叙述,“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若杠杆上的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与其重量成反比,则杠杆平衡。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杠杆原理’。通俗地说,杠杆原理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1]。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在本页还插入了杠杆示意图,以及阿基米德的那句非常著名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1]。

笔者以为,这段内容之中,存在两点不妥之处。

图1

一、杠杆原理内容叙述欠妥

数学教科书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内容叙述为“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与其重量成反比,则杠杆平衡”,这与“杠杆原理”内涵有很大的出入。

对杠杆而言,除作用线通过支点的力之外,若杠杆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则这两个力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杠杆方能平衡,该条件便是杠杆原理,其内容是我们上面所提的、数学教科书所谓的“通俗地说——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实际上,“通俗地说”之说就有点不合适,该等式是杠杆原理最为科学、严谨的表述,而且非常的精炼,若换一种叙述方式,则为“受两个力作用时,如果力与力臂成反比,则杠杆平衡”。杠杆原理既可以通过大量实验来总结,也可以运用功的原理通过推理进行逻辑论证。杠杆原理中牵扯两个物理量,力和力臂,其中力臂的物理学定义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力臂。很显然,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力臂是点到直线的距离:“点”是指“支点”,“线”指的是“力的作用线(是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出的直线)”,而非两点之间的距离。在物理课学习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将力的作用点与支点间的距离误判为力臂。而数学教科书恰恰犯了学生们易犯的错误——“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与其重量成反比,则杠杆平衡”,这一说法就误将力的作用点与支点间的线段长误判为力臂了,这种观点在力与直杠杆垂直时正确,否则,如果力的作用线与经过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直线不垂直,该观点将是错误的。

如图1,设弯曲轻质杠杆AOB,OA=2OB,∠AOB=120°,从O点将其吊起,并让OB保持水平,在A、B两端分别放重力为G1和G2的两物体,且G2=2G1,则,根据数学教科书中所谓的“杠杆原理”,杠杆应该是平衡的——因为两物体的重量与它们到支点的距离成反比;而实际上,杠杆B端所受压力G2的力臂是杠杆中OB的长度,但A端所受压力G1的力臂却不是杠杆OA的长度,而是图1中支点O到力G1作用线的距离OC的长度,由条件易知,OC=OB,所以,图1中的杠杆应是一个等臂杠杆,只有在G2=G1的条件下才能平衡,若G2=2G1,则杠杆将会失去平衡而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为保证杠杆原理内容的正确性,防止对学生产生科学性误导,课本中的这段叙述可改为如下形式——“若两物体的重力相对于支点的力臂与其重力大小成反比,则杠杆平衡,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注:杠杆原理学生在八年级物理课中已经学习,力臂、力的作用线等概念的含义学生已经掌握)。

二、引入的名言欠妥

应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是一句流传很广、众人皆知的名言,但该语句至少从科学性上看存在问题。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是:对于杠杆,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足够大,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获得任意大的力。这样看来,如果运用杠杆在地球上撬物体的话,只要杠杆足够长,而且足够结实,我们可以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用它来撬动任意重量的物体,比如,撬动石块,撬动高楼,乃至撬动一座大山。那么,我们可否无止境地推广下去,用该杠杆去“撬动地球”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上面我们所提的石块、高楼、大山这些物体,之所以需要“撬”才会“动”,是因为它们有重力,我们运用杠杆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这些物体的重力,而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所受的力。在茫茫宇宙之中研究地球,已无重力可言,既然没有了重力,杠杆显然也就失去了“表演”的舞台,况且由于受到太阳的吸引,地球在“飞快”地绕太阳公转(平均速度达30km/s,是声速的近百倍!),哪能是需要“撬”才会“动”?当然,如果这里的“动”指的是改变地球原有的运动速度的话,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劳神费心地寻找那么长的杠杆(因为用杠杆来撬动地球,需要在宇宙中先确定一个离地球较近的星球作为支点,人站在更远的星球上来施力“撬动地球”,可以想象,这样的杠杆该需要多长!),一个人只须站在地球上往任意方向一跳,便可轻而易举的改变地球的运动速度——这是因为人向一个方向跳起时,会给地球一个反方向的作用力,就像我们站在小船上往前跳,船会相对于水面向后“跑”一样。当然,由于地球的质量太大了(与人的质量相比),地球运动速度的改变量微乎其微,但,这与一个人站在别的星球上用长杠杆来撬动地球将是等效的——欲动地球何须“撬”。

这样看来,用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来引入杠杆问题,仅从科学性来讲,有点不太合适。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力臂反比例支点
上期《〈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参考答案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巧寻杠杆最小动力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反比例函数相关的隐含结论及其应用
关于《杠杆》一节教学的几点改进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巧解杠杆平衡问题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