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五个转变

2016-04-08 06:48吴立宝康岫岩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个体过程教师

吴立宝+康岫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进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慢慢发生一些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从静止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转变。我们倡导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有效实现学习方式整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式 转变 多元

学习是我们人类认识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1]。判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贯彻实施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就是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发生转变。当前,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引入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之中,但是效果并不很明显。其中,教师们心中有个最大的顾虑就是这些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有碍于上课的效率。如何打消教师的这些顾虑,让教师主动去实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不是仅仅出现在公开课、示范课之中,成为教师常态课堂中的学生学习之常态,尤为重要。为了落实生命高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珍惜生命、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培育生命发展潜能、提高生命发展价值[2],全面体现生命高素养教育的五大基本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养成性、主体性、开放性,提出学生学习方式的五个转变: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接受到发现的转变、从个体到合作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从静止到移动的转变。

一、从被动到主动,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被动”与“主动”是“要我学”与“我要学”的体现,体现着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倾向。“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下的学习,“我要学”是主体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从外因推动到内因驱动的一个转变,是学习者情绪状态的一个转变。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外界环境逼迫状态下的学习,被动地学习,只管一时一刻,是难保长久的,并且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通常会干扰其正常学习活动的进行;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尤其重要,有效实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一个人的学习毕竟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解放学生”,实现学生学习心态的有效转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焕发生命活力,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改变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当前,许多教师以“考纲”为指挥棒,以讲解为主,实行着“齐步走”的学习,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导致两者极易产生消极状态。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何谈学习的主动,难以保证效果。毕竟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因此,教师要使用启发式教学,恰当提问,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只要有了兴趣,其内在动机就被激发了,“我要学”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即使再苦再累,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去克服。

二、从接受到发现,实现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转变

“接受”与“发现”是从知识的接受方式来说的,对应着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就是指教师将所学习的内容以确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4]。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或小组合作)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的,需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基于学生的自然生命,倡导从接受到发现的转变,有效实现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转变,有力扭转知识的传输状态,让“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5]。过去,我们对接受学习关注过多,对探究、发现有所忽视;如今,我们对发现学习给予了更多关注,倡导发现学习,希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凸显学生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让学生更多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实现从“双能”到“四能”的转变。

学校一定要从小给学生提供“发现”的土壤和种子,使其慢慢成长,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这是一种更加注重过程的教育,注重学生成长与知识学习的养成性。当然,在学生发现过程中,可能会犯各种各样的问题或错误。老师要明白,学生成长是需要代价的,应持有包容的心态,不要大惊小怪。这恰恰反映着学生的思维状态,只要教师进行合理适当的引导就好。只有经历了,记忆才更牢固。拉尔夫·泰勒认为:“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6]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范畴,而是扩展到学生个体的生理、情感和人格等各领域,这样就使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线性的,只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更应该也是学生个体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呈现的,我们要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过程好了,结果能差吗?”如果教师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做法只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从个体到合作,实现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共享的社会,需要凝聚集体的力量、借助集体的力量促进个体自身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正如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所言:“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相互学习与合作。”现今,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团队精神先天不足,更需要后天培养。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对我国基础教育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目前“协同创新”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创新的主要形式。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是需认清形势,从小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其走上社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打下基础。对学生个体而言,在班内有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合作,班级内不同小组之间的合作;在学校内,还有同校同年级不同班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有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合作;在校外,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生与社会其他人的合作等。在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中,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可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信息,集思广益,使问题获得解决。在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转化过程中,实现合作双方共赢、乃至多赢之局面。

在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互动合作,集体的智慧才能得以生成,让知识相伴而生。在相互合作中,在相互对话中,在相互交流中,既加深了学生个体相互之间的友谊,又学到了知识。在课堂内外主要是合作学习方式呈现的。合作学习的理念,现在也体现在一些教科书编写之中,譬如法国S?魪SAMATH公司出版的《S?魪SAMATH LE Manual 3e(4e、5e、6e)》[7]。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提高效率,需要明确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方式,合作的分工,合作的总结提炼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一定要明白,合作交往、沟通协商不但是学生个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社会性素养,也是个体生成知识意义、提高思维能力、形成思想观点的有效方式[8]。

四、从封闭到开放,实现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

从封闭到开放,实现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这主要是从学习环境、资源方面来谈。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这也是一大趋势。让学生走出课本,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入社区,适当融入社会,这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尤其是进行一定量的户外实践活动,可以强身健体,如适当的身体锻炼活动可提高人的心肺功能,给大脑提供更加充分的氧气和养料,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更加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些学科譬如“综合与实践”的实施,也不是课内与校内就可完成,它有别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不只问题是开放的,过程开放的,结果也是开放的。在中小学许多学科,如体育学科、计算机学科、理科中的实验等需要学生去实际操作,不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只有在学生开放性操作中,才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才能使得理论得以充分验证。

当今世界,因特网走入了千家万户,形成了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里,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通过音频、视频等以实时或非实时的形式将教育内容传输出去,有效实现了学习的信息化、可视化和远程化。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有效实现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这也是一大趋势。现代网络的便利、交互等为学生的开放学习提供了可能,使得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此外,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图书馆,校外的博物馆、科技馆、互联网络资源等,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

五、从静止到移动,实现从静止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转变

2000年,德斯蒙德·基更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引入中国,认为移动学习是继远程教育、数字化教育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Clark Quinn、Dye、Harris等学者认为,所谓移动学习,就是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9]。21世纪的儿童被称作“数字原住民”。学生们是在电子产品的伴随下长大,数字世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它把学习场所拓展到了更广地域。网络、手机等对中小学生极具诱惑,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疏导使其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有效利用移动设备,实现从静止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转变,这不单单是形式的改变,同时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这也是未来学习的一种趋向。从静止到移动,学习形式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学习者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使得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设备方便携带。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开发移动学习的优质资源成为必须,使得学生在公共汽车上、地铁里、影院中、校园里、商场中等,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实现学习,如微课程(时间3~20分钟),符合学生零碎时间的学习需求。

我们提出学习方式的五个转变,并不是说后者一定比前者好,也不是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被动学习、静止学习、个体学习、封闭学习,学生学习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应找寻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坚信“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学生主动了结果会更好”的信念,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康岫岩,吴立宝.生命高素养教育的内涵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5(2).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M].佘星南,宋钧,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6]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7] 吴立宝,钟纯真,张新霞.法国FM数学教科书编排结构特点及其启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5).

[8] 王新民,吴立宝.课改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化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

[9] 王佑美,王娟,杨晓兰,伍海燕.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个体过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