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异化与回归

2015-04-08 13:13刘永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学校

刘永强

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以异化口号为标志的功利化价值取向、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外在行政主导对内在动力的抑制等问题。回归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本真,需要明晰理据、辨识主体、拓展内容和优化路径。

学校特色文化 创新人才培养 异化 回归

一、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涵解读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作用于学校师生员工的文化,一般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中。学校特色文化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凝练,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区别于他校文化、彰显本校文化的独特标志。学校特色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历史性。它是奠基于学校长期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历史性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石和持久动力源。第二,差异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种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1]因此,学校特色文化贵在“特色”,它是“属于自己的句子”[2]。第三,育人性。《易经》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在深层次上为组织成员所认同和共享的基本假设与信念,它潜意识地发生作用,达致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旨归。学校特色文化的灵魂在于育人,通过文化的浸润、滋养,促进师生多样化发展与精神意义的生成。

基于文化形态的视角,学校特色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机构成的系统结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生存空间以及外在文化标志等,一般包括:校园环境、楼宇设计、校徽文化等。组织文化是指学校机构部门及其规章制度体现的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一般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以及师生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行为文化是指渗透于师生价值理念的文化,一般体现在日常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中。物质文化属于外部层,它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体结构,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发挥着载体性的功能。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内部层,它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核,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行为文化属于外部层,它不同于物质文化,它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价值表达。由此可见,三个层面的文化有机地构成了学校特色文化。

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异化

1.偏离本体的功利化价值取向

文化的本质在于属人性和为人性。文化与人具有内在的密切关系,离开人讨论文化与远离文化谈人都是丧失了根的异化。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谈到:“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3]文化是意义符号的集合,只有通过文化才能理解人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创造性。文化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发生,它由人类创造,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同时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本体价值在于立足于学校,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大量标语、口号的盛行凸显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口号能够有效地表达校园文化建设者的决心和魄力。然而,仔细推敲,它却暗含着校园文化建设中急功近利的迫切心态、线性的工程式思维和忽视人与文化关系及其本体价值的跃进方式。

2.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表层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句子”,深层目的则是实现师生积极、健康、幸福与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要基于学校历史和现实,更要以师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在实践中,从成人的视角开展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游离于文化本身,偏离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宗旨。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为成人思维方式的主导和儿童哲学的隐退。一方面,在学校特色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仅仅立足于学校发展,彰显学校个性,而没有或者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立场和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学校特色文化反映了儿童哲学被无情的淹没。如:在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现代化技术的精致运用,大量书法作品被复制或者雕刻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各种草书作品、篆体作品深受欢迎。试想,简单的复制雕刻能够散发出校园的书香气息吗?各种草书、篆体作品又有几人能识?更不要奢谈处于识字阶段的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这种书香文化的熏陶。

3.行政主导对内在动力的抑制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学校特色文化并非是“建设”的,它只能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与凝练而成。它并非外在赋予,也非自我标榜,而是一种内在的表达与内涵的彰显。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是自觉自为、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被异化为“政府行为”、“品牌”标志、“项目工程”,尤其是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育评估与验收工作,通过量化指标将学校特色文化机械地分割为不同模块,丧失了文化本身的内在属性与育人价值。尽管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与合理作为。但是,过多的行政干预乃至行政主导,使得学校丧失了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异化为一系列政策的执行与指标的达成。进一步而言,学校主体性的式微导致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轰轰烈烈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的昙花一现。

三、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本真回归

1.明晰理据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具有三层理据:一是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4]。认识学校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发掘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优质种子,奠定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基石。二是时代发展使命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不同的时代赋予主体不同的使命,不同的社会也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与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主体不仅要具备策略性知识和适应社会的技能,还要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还要反映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学校的当下实践。立足学校现实,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前提。学校所处地理空间特征、师生状态以及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质等规约着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因此,系统整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据,是当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走出复杂困境、超越历史和现实、实现学校文化改造和重建的必由之路。

2.辨识主体

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领导与决策作用,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推进活动的关键。消解政府行政主导和过多干预,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需要打破单一主体观,树立多元主体观,“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职工以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5]。

首先,校长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校长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校长要具备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意识,树立“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观念。同时,校长要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实践,提炼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此外,科学的指导和艺术的领导是校长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其次,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他们的有效参与不仅有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而且有助于在整体上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让师生参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凝练学校文化价值观,创建学校特色文化的物质环境等。一方面教师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践行者、享用者和创造者,通过教学活动和日常行为传播和扩散着学校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打破成人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僭越,而且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生文化,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再次,家长、校友、社区工作人员等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工作领域,具有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因此,他们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一方面,他们是学校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本身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他们愿意而且也有能力提供各种资源,如智力支持、经济资助等。由此可见,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合力协同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3.拓展内容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同于校园文化建设,它是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彰显学校个性,突出学校的文化性、独特性和优越性。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在“大而全”,而在“特与精”。因此,需要全面认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多元内容,并结合实践,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开发和建设。

整体而言,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多元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组织管理文化等。课程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具有知识性价值,而且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课程“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而被生成的”[6]。课程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学文化以课堂教学变革为核心,它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交流、合作等方式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文化。一般包括教学方式变革、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过程创新等内容。教师文化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日常交往实践活动形成的、具有融合性、发展性和意义性的文化。一般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校本教研等体现出来。积极和谐的教师文化是提升教师归属感,生成教育性情感体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学生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学生群体的生存现状与精神状态,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成效的关键表征。在学校中,学生文化一般通过同辈群体、兴趣小组、学生日常学习与交往活动体现出来。组织管理文化是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一般包括学校组织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制度设计、领导的管理风格与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等。良好的组织管理文化是系统调动各方积极力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整体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4.优化路径

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创生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基于学校发展的历史、时代特征和当下实践,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路径主要由“凝练理念——物化塑形——内化生成——外化展现”四个部分有机构成。

文化创生理念,理念引领发展。理念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凝练理念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理念的提炼一般依据对学校发展历史、当下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整体综合分析。物化塑形是从物质环境的角度营造学校特色文化,它以直接感知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学校的文化价值理念。一般可以从空间布局和内容设计维度创设物质文化。前者如校徽、校歌、校服、校门的设计、教学楼布局、学习长廊建造以及文化广场利用等。后者如名人格言、名家字画、励志故事、校友趣事以及建校历史等。内化生成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也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它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的感知、理解,在学校文化的浸润下,逐渐认同并内化学校文化价值的复杂过程。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的内化生成一般可以通过组织研讨、教学渗透、日常传播等方式展开。如:组织师生围绕学校特色文化价值理念实施专题讨论、主题演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学校发展历史、名人事迹以及发展愿景;通过对学生团体,尤其是各种非正式同辈群体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校特色文化理念的认知、认同和内化。外化展现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整体表达,它通过对学校特色文化的呈现、张扬,提升学校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外化展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形象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二是教师诲人不倦,具有高度饱满的精气神,享受着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三是学生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孜孜不倦的乐学精神,和谐美善的日常行为。

————————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 杨九俊.学校特色建设:“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J].教育研究,2013(10).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J].科学中国人,1993(4).

[5] 胡方,龚春燕.特色学校建设:学校文化的选择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8(4).

[6] 张庆.培育个性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J].中国教育学刊,2008(7).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学校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学校推介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