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渠

2015-04-08 13:13彦超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民价值观

彦超

近年,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使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通过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肯定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坚持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引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公民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对于加强我国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美国学校 道德教育 道德信仰 价值观

道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并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的方式予以保障。二战以后,美国道德教育经历了一定的曲折,60~70年代曾一度否定和忽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在这一时期进入衰退。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和教育界重新认识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对美国整个教育事业乃至国家发展的不利影响,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措施,有力推动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其经验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1.肯定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也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政府层面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在学校层面上加强以品格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改革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首先,美国政府充分肯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政府对学校道德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历届美国总统在竞选演讲时都提到了对美国教育的预期规划。第36任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认为:“在学校读书时,我就领悟到一个伟大的真理。我们国家所有问题的答案——世界上所有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一个词,这个词就是‘教育’”[1]。美国前总统小布什(George W.Bush)也把品格教育看成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每年十月中旬在白宫专门召开由总统夫人劳拉(Mr 5.LauraBush)主持,小布什总统、教育部长佩奇(Rod Paige)、前国务卿鲍威尔(Colin Powell)以及一些学者和学生代表参加的主题为“品格与社区”的研讨会。小布什总统强调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加强品格教育,重视普遍价值的教育,还要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奥巴马总统延续了美国历任总统重视教育的做法,任上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张。

其次,美国学术界对学校道德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美国曾经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重新肯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逐渐成为美国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学校长之一,丹尼尔·科伊特·吉尔曼(Daniel Coit Gillman)在担任霍普金斯大学校长时非常强调培养合格人才对大学的重要性,主张办好大学靠的是“Man,Not Buiding”,他认为:“大学的要旨并不是纯粹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激发兴趣、阐明方法、发展能力、增强道德辨识力”[2]。在道德教育模式上美国学术界也先后经历认知发展、价值澄清、理性建构、社会行动和体谅教育等多种模式的演变,充分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视。Robert V.Bullough Jr.通过对TATE《教育与教师教育》(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杂志近20年来的相关文献整理后指出,教师不但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对象,教师本身还应该作为道德影响的施加者而出现,因此,教师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道德职业,认为:“教师的行为、思考方式都包含道德的意义”[3]。

再次,重视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美国社会典型的治理模式是法制,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也深深融入了法制的元素,通过法律来治理教育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道德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的确立,美国各州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来保障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于1983年出台,改变了过去由地方学区开设课程的惯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定课程标准。1991年制定《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强调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1994年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案》提出了美国教育十大举措,指出要加强公民教育和品格教育。2001年小布什政府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强调将品格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包括“A.同情心;B.公民美德与公民的责任与权力;C.公平与正义;D.尊重;E.责任感;F.可以信赖;G.奉献”[4]。200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出台了《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规划》,美国至此开始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热潮。

2.坚持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引导

历史上,美国曾经对多元文化持排斥态度,主张将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融合为符合美国特点的一元文化,“熔炉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克雷夫克尔就认为美国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将来自世界的不同移民熔合为具有共同特质的美国人。二战后,随着民权运动、女性主义运动、非主流文化兴起,美国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多元文化主义承认文化的多样性,认为文化之间都是平等的,不同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居德·格美尼斯认为:“美国不是一个熔炉,二十一首交响曲,所有民族谱写着各自个性化的、独特的音符,并且将这些音符以与其他民族相和谐的方式演奏出来”[5]。多元文化的兴起对美国教育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尊重非主流,强调不同民族、性别、种群的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的教育理念得到贯彻,促进了美国学校教育的民主氛围的培育。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强大影响下,美国教育界一度非常排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任由学生自己在社会的多元思潮中“游荡”,这也是造成战后美国青年成为“颓废的一代”的重要原因。

针对多元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美国学校教育中开始纠正价值中立主义的观点,探索共同的价值观,试图引领多样性的文化来塑造美国特征。亨廷顿认为:“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和西方构成了威胁”[6]。同时也认为“当一国人民富裕起来了,其价值体系中,除了发财致富以外,还必须有某种东西敦促人们继续创造财富,永不满足,而‘这种东西应是永不满足的价值观’”[7]。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经历了二战后的衰落与沉寂以后,重新开始注重文化之间的整合,引导和塑造建立在不同文化之上的共同的价值观。在《为品德而教育:我们的学校怎样教育尊重与责任》一书中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利克纳(Thomas Lickona)认为:“即使在文明冲突、价值多元的社会里,仍然存在着普遍认同的价值”[8]。那么,到底该如何整合多元文化呢?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柯尔伯格主张在不同的团体中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也引导人们在平等的氛围中实现民主生活;罗尔斯则提出了“重叠共识”的概念;亨廷顿则坚持用统一的美国信念来实现国民认同。

美国学校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延续和继承了美国的历史传统,又适当考虑到了当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现实,大多强调了对于文化差异的包容性。例如,在1992年,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association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lopment)提出民主社会的六种核心价值观,分别是:“可信赖、尊敬、责任心、正直、关心他人和公民意识”[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将诚实正直、可信赖、责任、团结等12种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Lander大学则将公正、礼貌等作为本校学生共同遵守的“共同核心价值观”。主张共同价值观对道德的引领,为美国实现二元价值观教育范式的转变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战以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经历了从一元到平行再到二元的价值观教育的转变。而正因为在平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多元文化下价值观的引领而造成的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才认识到在尊重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形成整个社会都要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整个社会凝聚起来。而二元教育范式的核心就是让受教育者“保持与原生文化的纽带,同时又能在另一文化当中自如的发挥作用”[9]。

3.优化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社会舆论氛围、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至关重要,美国历来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很好的管控,积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道德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积极为学校道德教育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网络出现以前,对学生道德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图书、广播和电影,美国政府认为娱乐带来的道德进步和道德坠落的风险共存,正确的娱乐方式可以提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平和公民觉悟,而错误的娱乐方式则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此,制定了严格的电影和广播准则。美国著名学者乔尔·斯普林在其名著《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就列举了其中的三条原则,分别是:“广播和电影要起到提高观众道德水准的作用,不能同情罪犯;积极引导正确的生活标准,树立先进人物,倡导美好生活;积极维护政府和法律的形象”[10]。通过这些规则,积极约束广播、电影和图书的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形形色色的新思想和种类繁多的各种主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电影成为这些思想和观念表达与张扬的最直接方式。在适应时代变迁,尊重自由的同时保护儿童免受电影的不良影响成了美国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电影分级制度并且将这一制度一直坚持到今天。这一制度根据电影的语言、主题、暴力程度、裸体程度、毒品使用场面和性场面等分为大众级、普通级、限制级和禁止级等几个级别。例如,“PG-13级(Parents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就不适合13岁以下的孩子观看。对于图书,明确规定有些内容是不能够出现的,例如恐怖暴力画面等。对于电视,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电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时期,美国政府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积极发挥电视这种传播媒介的作用,诞生了《芝麻街》(Sesamev Street)等一些列优秀的电视节目。

网络出现以后,以其广泛的普及性和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美国政府非常关注网络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颁布了《儿童网上保护法》(Child On line Protection Act,即COPA)、《通讯行为端正法》(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即CDA)、《儿童互联网保护法》(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即CIPA)等法律,为未成年人免受色情视频的影响构筑了一道防火墙。例如在CIPA这一法案中,规定“图书馆必须安装技术保护措施,使得青少年在上网的时候链接不到淫秽色情内容和其他一些有损青少年健康的音频信息,否则,该图书馆无法获得联邦政府E-rate及LSTA等项目补贴”[11]。200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将为未成年人提供付费的色情影视视为犯罪行为,根据这一法律,美国家庭和学校普遍使用网络过滤器对网络内容进行过滤,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4.将道德教育融合到公民教育中来

美国的公民教育延续了古希腊公民教育的优秀传统,与古希腊强调公民勇敢、稳健、高尚、公正等优秀品德相同,美国公民教育中除了热爱国家、公民权利和义务之外,还包含着诸如公正、平等、诚实和隐私等价值观。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公民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品行”,这种内容决定了美国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因为只有符合道德相关要求,例如尊重和宽容他人、尊重法律等,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同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的公民。鉴于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学者Anne Colby使用“公民和道德教育”这种合成词。

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青年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集中爆发,出现了与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非主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损害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引起了美国青年的价值观的混乱。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各级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了美国学校必须在9~12年级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育辅助计划》,都将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育改革开始以世纪之交为契机,为21世纪美国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而改革教育。1991年4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美国教育走向未来的纲领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文件提出了2000年全美六大教育目标,其中第三条就规定“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的儿童具有应付挑战的能力,并会合理用脑,使他们为做有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可见,美国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良性互动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

二、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美国政府积极推进学校道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期,这既来源于美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巨大进步,也和道德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一代具有责任心和服从感、爱国家的公民密不可分。就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来说,表现在对于外来移民和具有外来移民背景的人员的美国国家认同的教育方面。在移民的入籍仪式上就要求移民放弃对以前国家的忠诚,遵守美国的宪法,在必要的时候保卫美国的国家利益等,通过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外来移民往往很快就变成“香蕉人(Bananaman)”,产生了对于美国国家的强烈的认同感,“对我的国家、我的共同体的忠诚——始终是一个核心的美德——逐渐脱离了对那个恰巧统治我的政府的服从”[12]。可以说,金融危机、恐怖袭击、对伊拉克战争等重压之下,美国人民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没有出现上世纪60、70年代那样的大规模的反政府骚乱,学校道德教育居功至伟。

当前,在国际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和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素质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政府和社会愈加关注道德教育。客观的说,目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有些与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非常相似的地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也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促进我国道德教育质量和青少年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强化政府职责;加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建设;在全社会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和监管;强化公民教育;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我国道德教育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布.美国教育史:一场伟大的美国实验[M].陈朝阳,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 里帕.自由社会中的教育:美国历程[M].於荣,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 Robert V.BulloughJr.Ethicalandmoralmattersin Teachingand TeacherEducation.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

[4] 乔尔·斯普林.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M].史静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 李萍,林滨主编.比较德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 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 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8] ThomasLickona.EducationforCharacter: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BantamBooks,1991.

[9] 玛多娜·墨菲.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M].周玲,张学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0] 乔尔·斯普林.美国教育[M].张弛,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1] 乔尔·斯普林.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M].史静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2] 梁鹏,王兆同.美国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作品危害的立法与借鉴[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

[13] 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追求美德[M].宋继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公民价值观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的价值观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价值观(二)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