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述评的文体流变

2015-04-08 01:31刘英翠
新闻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摘要 新闻述评在文体划分上存在两大逻辑,一日发展,一日归属。从发展逻辑看,其与近代“述评”文体,以及唐宋明清的“述”、“评”文体关联较大,且与民国初期文体类分崭新化背景下出现的记叙文文体存在类属关系。从归属逻辑看,以其为界,上承新闻报道,中承分析性报道,下启述评性消息和述评性通讯等多种按照不同依据类分的文章体裁类型。两大逻辑各自成线,构筑了新闻述评在中国文体史上的一席之位。

关键词 新闻述评;文体发展;新闻报道;分析性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刘英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新闻述评,上承古代散文,中继近现代记叙文,下承新闻体裁中的新闻报道,是发展于北洋政府时期的文章体裁类型。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与新闻史中,北洋政府时期的特殊性可见一斑,但文体类分与归属却显得相对混乱与模糊,同一篇文章既可被认为是文学体裁,也可被认为是新闻体裁,且争鸣较大。恰在此时期,一些报纸在消息的“博、速”上无力与别的报纸竞争,开始追求新闻的全面,加强对新闻的分析。Ⅲ虽是消极的举措,但却为新闻述评文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与该时期文体发展相对模糊的特性相契合的是,新闻述评自诞生起,其文体归属一直都是新闻史上的争鸣之处。考虑到我国政论文体的源远流长,尤其是近代新闻史中的文人论政现象,部分学者一直将新闻述评归于评论文体。然,从文体本身言,其是文章构成的规格与模式,也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亦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总体特征。从内容看,新闻述评着重于分析形势与研究动向,并无议论文严格的论点、论据与论证;从形式看,新闻述评则是一‘‘类”新闻体裁的总称,虽夹叙夹议、边述边评,但却以叙述为主,其“议”在分析,而非在论。本文从文体发展史切入,追溯新闻述评的发展源流,并为新闻述评的文体归属提供史料支撑。

一、源自唐宋明清的文体流变

古文体史时期,新闻述评尚未被命名,自然也未被纳入文体的一种,但却以零星之势散布于先秦诸子著作,至东晋,更是大量涌现于史学家干宝所编撰的《搜神记》中,“比比皆是,其数量远超出消息类文体”。然,从正式的文体辑录看,“述”与“评”在古代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文体类型,且在出现时间上前者晚于后者。

“评、品论也,史家褒贬之词,其名则始见于《三国志》”,“唐以后文章家始有此称”(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在北宋姚铉辑录的唐代诗文总集《唐文粹》中,首提及“评”,并将其作为三百一十六小类中的一小类记录,隶属二十二类中的古文类。进人明代,文体分类更为密集,采用一次性平列分类的方法,将“评”直接视为文体的一类,如徐师曾撰的《文体明辨·序说》以及刘士鳞辑录的《古今文致》等。与之不同,清代的文体分类由繁至简,由博返约,大都采用二级分类法,如在清代学者清王兆芳所撰的《文体通释》中,其按照文体的起源于功用划分将“评”归于史论类,而薛凤昌所撰的《文体论》则将“评”归于序跋体的一类。至此,古文体史对“评”的文体定位告一段落,并最终归于史论与序跋类。

“述者,述其古事,主于循旧申言,源出自吴陆绩《周易述》”(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唐以后始见,有二种,述著作之缘起,则人序跋类,述事物之名迹,则如杂记类”(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在“述”的文体辨析上,清徐师曾认为“其文与状同,不日状,而日述,亦别名也”,但在古文体发展史上,“述”于宋代已作为独立的文体出现,如南宋张樵辑录的《古文苑》,就将“述”作为一百二十七类文体中的一类加以记录。此后,“述”文体亦见于明代的文体辑录中,如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刘士鳞的《古今文致》等。进入清代,王兆芳的《文体通释》将其归于史学类,张相辑录的《古今文综》则将其归于记述体和序跋体。至此,古文体史将“述”的文体定位于史学类、记述体与序跋体之间。

述评是不同于“述”与“评”的一类新的文体形式,《写作艺术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针对某学科、技术或技术经济等特定课题进行叙述和评论的情报研究成果,是带有评论性的二次文献”。就定义的叙述性征与评论性征看,述评文体的出现应取自“述”的记述之义与“评”的史论之义,记述中兼有史论,是一种偏史论的记述,而评论只是限定“二次文献”的定语,只起辅助作用。新闻述评出现之后,一些专业工具书以及百科工具书都将述评等同于新闻述评的简称,如《新闻学大辞典》、《中国百科大辞典》等,但从文体上看,新闻述评却是述评体裁的发展与细化,自然也遵从述评文体是一种偏史论的记述的特征。

二、进入民国后的文体发展

进入民国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与文言文的退场,中国新的文体分类应运而生,如陈望道将文章分为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的五分法,又如夏丐尊、叶圣陶将文章脱离于文学的记述文、叙述文、解说文、议论文的四分法等。改革开放后,学界开始重视对文体的研究,一批文体著作也相继出现,并结合现代文体的类型将文体重新分类,如金振邦将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九分法,朱子南将文章总分为文学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的新五分法。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记叙文始终是文体史界划分文体的一大类别,而新闻述评也已作为正式的文体类型被辑入记叙文体裁。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两部较为权威的文体辞典《文章体裁辞典》与《中国文体学辞典》,前者将记叙文分为新闻、史传、碑诔、杂记等四大类别,而新闻述评恰归属于“新闻”类别之中,亦隶属于记叙文体裁。后者则按照二级分类法将记叙文划分为一百五十二个小类,新闻述评便是其中一类。

古往今来,但凡文章分类一定要有依据,将新闻述评归于记叙文体亦不例外,二者在功能用途和表达方式上较为一致。

由新闻述评诞生期的类型看,绝大多数新闻述评所报道的事实都由围绕一个中心的一组讯息构成,即采用综述的方式记述一组新闻事实并对此作出评价,其“评”不具备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特征,只是陈述事实时的评价,有较强的“导读”功能。同时,我们发现记叙文写作有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即主题和材料。其中,主题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最基本观点,是作者所寄寓的一种思想认识和理念判断,而材料则是作者为某一写作意图而从生活中搜集、整理并写作的一系列事实。这与新闻述评写作中的评价分析与新闻事实有较大程度的契合。

由新闻述评发展期的类型看,大致形成三种写法。第一种写法是客观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影响,展望未来,但极少明确表示作者好恶,即且述少评。第二种写法是仅仅综述事实和别报意见,不加评论分析,即只述不评。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两种少评与不评的述评写作方式以记叙为主,评论为辅,将其归于记叙文体则无可非议。第三种写法是在评述新闻事件中既分析事件的本质,又带有鲜明的倾向,即既述且评。虽然是评为述服务,但在文体归属上却存在争鸣,但该写法却与记叙文由“叙事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法存在功能相同之处,即以记述为根本,以倾向表述为终点。

三、新闻体裁内的文体归属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也是与记叙文保持泾渭分明的一大标志。议论文以论为主,属辨论文体,述经叙理,讲事实摆道理谓之论,代表篇章如《论语》、《乐论》等,而新闻述评中的“评”则是评议校订的文辞,在传记后加判断评价之语谓之评,代表篇章如《三国志》等。二者属不同的文体范畴,因而,对新闻述评属于记叙文体裁的认定也就等于否定了其属于议论文体的可能性。然,学者们在保持新闻述评是新闻体裁的共识下,仍对新闻述评的文体归属存在争鸣,对此本文认为若要厘清文体归属,需采用文体三分法对新闻述评进行三个层级的文体分类。

(一)文体隶属新闻报道而非新闻评论

古往今来的文体史,在进行整体性的文章分类时需遵守三大依据,即语言声律、功能用途和表达方式,还要遵守同级分类标准要统一的原则。按照功能用途的不同,本文可将新闻体裁进行第一层级的分类,即新闻报道(告知新闻事实)、新闻评论(辨析事实道理)和副刊(服务休闲生活)。对于新闻述评的体裁归属,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述重于评的新闻报道体裁论,代表学者如刘明华、徐泓、张征等;二是认为评重于述的新闻评论体裁论,代表学者如胡文龙、马少华、周胜林等。对此,本文持第一种意见,认为新闻述评应归属新闻报道体裁,正如乔冠华曾说,述评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述和评各占一半,实际上真正费力气的是述,即掌握材料,做到这一点,问题也就解决大半了。

厘定文章体裁无非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从内容上看,新闻述评的新闻性与新闻特征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述是第一性,评是第二性,即事实第一性,评服务于述。正如邓拓曾说,新闻可以夹叙夹议,在要紧的地方,记者可以画龙点睛的说出自己的见解。而这也是新闻述评的精髓所在,即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加入记者的见解判断。从形式上看,一方面新闻述评中新闻与评论并重或新闻为先,且在叙议一体,评议过程不必像新闻评论一样严格论证和小心求证;另一方面新闻述评不以表达观点取胜,且新闻事实与评议往往杂糅为一体,呈现出边述边评和夹叙夹议的写作形式,而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方法则主要分为三种,即文头叙事、文中叙事和文尾叙事,与新闻述评形成较大差别。

因而,在文体学辞著中,新闻述评直接被定义为采用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方式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而在写作上也被要求以事实为基础,注意叙述与议论的揉和,且要以叙述为主。

(二)文体隶属新闻报道中的分析性报道

新闻报道是新闻机构所发布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表达上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不排斥必要的议论和抒情。按形式,可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体裁;按报道对象,又可分为政治报道、经济报道、军事报道等多种不同领域的体裁类型。形式分类法与对象分类法是学界对新闻报道分类的公认意见,但就古往今来的文体分类看,其存在着灵活性、相对性以及流变性等特征。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功能定位都会给文体分类产生影响,因而也需要更多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如目的分类法等,其着眼于文章的区分和使用,既满足了对旧有文体的统一划分,也满足了对新文体的归类排列。

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以此作为分类依据,可对新闻报道进行层级分类,分为客观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等三大类别。西方新闻界曾将新闻报道划分出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只限于事实的表面状态而写的报道,即纯客观的报道;二是透过表象深入采访和挖掘后所写的报道,如调查性报道;三是在完整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原因与意义的报道,如解释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被西方新闻界认为是第三层报道,着重表现“为什么”和“意味着什么”,剖析事实,阐明记者观点,在内涵上,与中国的分析性报道意义相通,叫法相同,属同类性质的新闻体裁,但从分类来看,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更多的只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未有在中国文体史上占据权威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源自20世纪40年代的一类新闻体裁——深度报道。其是通过系统的背景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示新闻内涵的一种报道形式。

较之深度报道的多侧面、全方位的解释分析,新闻述评是一种有着较强针对性,在展开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夹叙夹议点评新闻事实的解释分析。由此,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本文将分析性报道进行第一层级的体裁分类,将其划分为新闻述评和深度报道。

(三)文体可细化为多种新闻体裁

中国的新闻体裁史是一部既游离于文学又借鉴于文学的演进史,新闻与文学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体裁的丰富性与多样化上亦不例外。与深度报道一样,新闻述评是一类新闻体裁的总称,其下可按照不同的依据类分为多种不同的体裁类型。

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新闻述评可划分为述评性消息和述评性通讯两种文体类型。述评性消息是一种既报道新闻事实又以简明扼要的议论阐述对于事实的见解的消息,也称画龙点睛式的消息,即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以必要的分析和议论来揭示事实本质,其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只起点睛性作用。与之不同,述评性通讯是对工作起直接指导作用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在充分描述事实的基础上又兼有较多的述评成分,其主要表达方式为夹叙夹议,即记叙与议论并重,且在议论时,较为强调辩证分析。

以作者来源为依据,新闻述评可划分为记者述评与作者述评两种类型。观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闻述评,发现记者述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该时期进行述评创作的除了专业新闻人即记者之外,还存在着大量其他身份(本文将其统称为作者),如文学家、革命家等所作的新闻述评文章。因此,将新闻述评等同于记者述评便犯了一个范畴界定上的错误。此外,记者述评作为职业新闻工作者以新闻媒体为介质进行新闻与观点传播的新闻报道形式,也存在有不同的分类,如记者来信和采访札记等。前者是记者用给编辑部写信的方式记述见闻发表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新闻体裁,形式可长可短,但叙议结合,无明显侧重。后者则是与记者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写作形式自由,并可随意安排叙与议的比重。

以内容范围为依据,新闻述评可划分为国际述评和国内述评两种类型。国际述评是一种以国际事务为内容的述评体裁,其勃兴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30年代初叶,国际风云涌动,大国关系复杂,整个世界大势瞬息万变,而国人却沉浸在天朝大国的闭关锁国中日渐孤陋寡闻,国际述评为当时民众了解国际局势、掌握世界知识,以及开启民众智慧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人物是胡愈之。与国际述评相同,国内述评是以国内事务为内容的述评体裁,虽没有以正式的文体形式被辑录如新闻文体史,但从内涵上看,其早已通过时事述评、经济述评、政治述评等不同领域的新闻述评文章而深入广大读者的生活。

除此之外,鉴于文体分类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依据人手对新闻述评的体裁进行层次划分,但划分不是目的,目的是需要我们了解新闻述评是一类叙议结合的新闻体裁的总称,这类新闻体裁也可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划分成一种又一种的体裁类型。

从秦以前的诸子散文到近现代的记叙文,从唐宋明清的述、评文体流变到述评、新闻述评的文体发展,新闻述评以事实为基础,以评议为路径,与深度报道一起抒写了我国分析性报道体裁的新篇章,也为西方视阈中的第三层报道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李普曼所认为,如果一个记者只告诉人们发生了是那么,而没有告诉原因和指明意义,那么他只干了他工作的一半。因此新闻述评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对现代文体发展的说明,也是对中国新闻报道层次化的说明,更是对中国思想型记者培养与发展的说明。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论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