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双栋
(西安市临潼区治理渭河管理站 西安 临潼 710600)
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它以博大的胸怀哺育滋润着三秦大地的儿女们,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人们对水土资源的认识不足、保护不力和历史、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变化,这条孕育陕西乃至中化文明的母亲河由曾经的清水碧波、两岸绿荫变成了洪水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失衡的灾害河。近几年,经过两岸人民对渭河的不懈治理,渭河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渭河也正在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而造福两岸人民。
渭河临潼段境内流长36.5km,集流面积1111km2。河槽宽浅、最宽处1.5 km~2km,年入境总径流量为94.40亿m3,年出境总径流量为94.27亿m3,境内年产水量为3374万m3。该流域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土质为松软沙壤土,河床游荡频繁,水土流失现象普遍。虽然通过长期努力,渭河基本做到了“洪水无洪灾、旱时保灌溉”的良好局面,但在治理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依然突出,不容回避,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更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以便今后更好的进行渭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1)水土流失监测手段单一,现有科研成果转化慢,不能有效共享信息资源。
目前我们还在用传统的插钎观测法和径流小区观测法进行水土流失观测。这种人工调查手段,数据准确率不高,对全面掌握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有较大制约。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将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应用到水土流失监测领域,如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金沙江流域、黄河中上游等已应用3S技术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取得了一定成绩。这种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在我省渭河流域应用较少,据调查渭河流域于1998年、2003年、2008年十年间应用3S技术对水土流失状况仅进行了三次动态监测分析,作为我们基层管理单位没能及时共享到分析结果,造成研究成果转化慢,不能科学的制定规划方案,致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盲目、重复,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2)缺乏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渭河水土流失治理的专业化复合型管理队伍。
目前在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我们总体上思想保守、陈旧,技术和施工工艺缺乏创新。而现有的地方水保人员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在水保方案的编制、质量监督、技术应用、治理效果评价等方面缺少人才;在科学技术应用上,地方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缺乏,尤其是在水土流失监测方面,几乎无人员可用,不能科学、准确的分析出当地的水土流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投资机制上还被动依靠于上级部门,存在“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没能建立起依靠市场经济理念治理水土流失的综合型管理队伍。
(3)沿岸经济建设加快,生态建设步伐落后。
近几年全区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临潼新区建设、渭北工业园开发、多条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建设等都或多或少对原始地貌有较大破坏,这些建设都建立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而且部分工程建设对水保方案的编制和落实、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水土治理投资大见效慢,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忽视现象,因此生态保护步伐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速度,生态建设步伐的落后,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现状。
(4)渭河水土流失策源地增多,现有措施单一、治理范围狭小。
治河先治源,近几年渭河两岸城镇化建设加快,水土流失策源地无形扩大增多,因此治理渭河水土流失,眼光亦不能单单局限于靠近村落、耕田的危险部分,只有将各处策源地水土流失治理好才能进一步减轻渭河泥沙的输入量。现在渭河两岸堤防工程已全面修建,但总体来看严重缺少必要的生态措施,河两岸由于水蚀、风蚀和洪水的严重冲刷不断有泥沙流失,导致河床抬高、无序摆动。治理措施上也不能只进行单纯的堤防、坝垛建设,还要着眼整个流域进行退耕、封育、禁牧等措施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扩大植被覆盖,从而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5)缺乏依法治理观念,执法力度不够,不能有效打击违法行为。
近几年渭河范围内非法耕种、非法搭建、非法采砂等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非法采砂现象依然存在,以上种种行为不仅破坏了防洪工程,对防汛安全造成威胁,更是破坏了原有地貌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渭河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究其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一是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在高额利益的趋使下,为了一已私利不惜以身试法;二是水务部门仅有的行政执法权力震慑力度不够,对一些破坏河道运行秩序的行为,只能进行简单有限的罚款措施。三是水务、公安、国土部门缺少联合执法的行动,没有形成很好执法局面。
综上分析,渭河临潼段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难度大存在问题多,在今后的治理工作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沿渭人民对水土流失治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知识宣传,要使人们明白形成水土流失的成因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占很大比例。人为取土、毁林、毁草、开荒、开矿、办厂、道路建设等项目工程实施,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从现在起,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其次要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性加大宣传。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目前沿渭群众对水土流失的认识还不足。要使他们明白水土流失不仅可直接造成可耕田面积减少、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从长远看将导致下游泥沙沉积、河床抬高,从而引起洪水灾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将遭受严重损失。
(2)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鼓励技术性、科技型人才进入水土流失治理行业。
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
就目前情况看,全区水土保持工作存在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人员素质低等现象。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对水保人才的重视,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关键。因此全区要在增加水保治理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水保科研人员引进的资金投入,从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如薪酬福利体系、绩效核体系、培训晋升体系等,以支持科研推广工作的开展。
(3)努力调动各方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面广、量大,从目前看投资不足与这一形势相互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转变治理思路,即必须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保运行机制。在保证“谁治理、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谁投资大、谁受益大”的模式下以经济收益为前提进行治理。参考有关市场经济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相关治理政策,如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治理政策,采取灵活机制,鼓励和吸引各行各业、集体和个人通过投资、投劳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开发工作,让治理者从市场经济中得到更多实惠,尝到甜头,使广大群众、企事业单位自觉投入到治理水土流失队伍中来,启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多渠道、多元化、多样化的投入,走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路子。总之通过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及人才缺乏问题,促进综合治理工作全面、高效运作。
(4)完善有关法律配套实施细则,严格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水法》、《防洪法》等法律为依法治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是地方要进一步出台、细化符合自已实际的规定条例,这些条例必须综合公安、土地、水务等部门力量,并且具有易操作性;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健全综合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决、严厉打击破坏河道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加大法制宣传,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土资源的强大舆论。
(5)科学制定渭河临潼段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
制定科学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结合临潼渭河流域,本人认为主要应从生态保护、经济开发、居住环境、河道工程治理等四个方面入手治定详细可操作的治理规划。在生态保护方面,主要在南岸山源地区进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陡坡垦种改为梯田或退耕还林等措施,保证植被覆盖度,对入渭支流进行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保持治理;经济开发方面以保护广大农田为主,促使人们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引导人们种植除小麦、玉米之外的蔬菜、油料、水果等经济作物,同时进行灌溉渠、井、蓄水池等水利设施建设和淤地坝、植物防护等农田保护措施,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消除土地闲置现象;居住环境方面,以美化生活环境和减少自然灾害为目标,落实有关措施,如在村落旁和房前屋后进行造林绿化、修建排涝渠系等措施;河道工程治理方面,以渭河河道区域内防洪工程建设为主,目前渭河两岸已建成了防洪堤,后续应加强生态工程的建设,如草皮、行道林、防浪林等种植,继续在容易塌岸、河势变动频繁的河段进一步进行河岸控导工程建设,从而固村护岸,减少水土流失。
总之在制定规划时要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特点围绕经济发展目标进行综合整治规划,在具体规划中要做好长期收益与近期收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集体治理与个人治理相结合的操作方案。
渭河临潼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必须加大预防治理力度,从宣传、法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多头并进,进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建设和谐临潼起到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陕西水利
[1]郭索彦.《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杨武学.《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河道演变及库区治理研究》[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