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飞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西工务段,河北秦皇岛 066012)
大秦线西起大同韩家岭站,东至秦皇岛柳村南站,全长653km,线路所在的华北北部,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春秋季温度适宜,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工务设备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养护维修作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春秋两季气温适宜,是线路维修的黄金季节,于4月及10月开展集中修。夏季及秋初的6月~9月期间,为确保无缝线路稳定,线路的综合维修“天窗”在温度适宜的4:00~6:00左右进行,高温时段严防胀轨跑道,强降雨时加强防洪工作。冬季的11月~次年2月,应做好工务设备的安全过冬工作。
春季气温回升,铁路线路依次经历春融、稳定状态及热胀三个阶段,降雨逐渐增多。为保持设备状态稳定,利用好春季的适宜轨温,开展春季线路设备大检查大整修、春检春鉴、集中修及汛前设备检查整治等工作,做好春季设备的保养整治工作。
大秦线经过冬季严寒后,在春季会出现冻结融化的春融,春融后的线路在列车动载作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几何尺寸不易保持,此现象为春融乱道,其主因是线路冻结融化导致的冻害回落和翻浆冒泥。
1.2.1 整修冻害回落
整治冻害回落引发的设备病害,应根据动、静态检查数据及气温变化情况,掌握线路回落规律,采取随落随撤、随起随垫、捣垫结合的方式。对已稳定的线路及时撤出冻害垫板,加强捣固;对没有完全解冻的线路,重点盯控,加密检查频次,待完全稳定后再撤出冻害垫板并捣固。冻害垫板撤出后,对两端进行顺坡,使轨道几何尺寸在经常保养容许偏差范围内。
1.2.2 整治翻浆冒泥
在春融期,冻结的道床上部开始融化,下部仍处于冻结状态,此时不洁道床在列车动载作用下会形成道床性翻浆冒泥。春季气候多变,整治春融时期的翻浆冒泥难度大,重复作业多。对春融时期的翻浆冒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盯、控、垫、挖、捣等方法综合整治,切实做到“随翻随清”。
春季的4月份气候适宜,轨温接近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在此时段开展大秦线第一阶段集中修。充分利用大型养路机械对钢轨、道岔、联结零件、轨枕及道床等进行大修,使线路基础结构得到必要改善和设备质量均衡提高。集中修后,补充、均匀石碴,补齐、复紧扣件,做好无缝线路换轨地段观测标尺的粘贴及位移观测桩的埋设工作。
1.4.1 组织及培训
防胀工作要建立段、车间、班组三级防胀组织,明确防胀职责及工作重点,各线路车间成立防胀切割点,备齐防胀机具。在进入高温季节前安排一次全员防胀培训及考试,加强对防胀有关知识及无缝线路胀轨跑道处理的学习。
1.4.2 设备检查及补强
在4月期间,结合集中修对工务设备进行防胀检查及补强。
1)对锁定轨温存在问题的长轨条适时安排应力放散或调整,优先处理低温轨条和低温插入短轨焊联处所。对插入短轨、废弃绝缘、母材及焊缝加固等处所,在气温适宜时进行焊联。
2)在轨温合适时全面复紧一遍线路,重点做好钢轨接头、道岔前后短轨地段扣件及接头螺栓的复紧。调整绝缘接头轨缝,防止拉开、挤破绝缘套管以及绝缘顶死造成红光带。对短轨接头处的轨头冒沿进行倒棱及肥边打磨,调整短轨瞎缝,防止夏季气温升高后轨缝顶死造成联电及钢轨揭盖。
3)加强道床断面管理,保证必要的道床断面,对影响道床稳定的施工地段、道床砟肩堆高不足地段、电务平台处所、桥梁地段及曲线地段等及时补砟,使道床顶面宽度及边坡坡度符合技术标准,并定期夯拍道床边坡。
1.5.1 汛前设备检查整治
1)疏通排水设备。
检查疏通沿线天沟、吊沟、侧沟等,入夏前整治完毕,确保排水设备无破损、无杂草污土、排水畅通。
2)巡山扫石。
全面排查清理山体危岩落石危树、风化剥落深路堑等处所,对难以彻底清理的落石隐患地段,派专人监护。对沿线每个山头要做到“五清”,即岩层、岩性、覆盖层、排水路径及周边环境要清楚。
3)线路除草。
为避免进入夏季后铁路线路杂草丛生,影响线路质量及路肩排水,遮挡地面信号机,在春季要采取喷洒除草剂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定期除草。
1.5.2 组织及培训
在汛前成立段、车间两级防洪抢险组织机构,组建抢险后备队伍,更新各车间雨量计并设专人管理。根据线、桥、路基设备状态,在沿线车间储备好抢险物资。完善防洪信息图,修订完善防洪预案,定期开展防洪抢险应急演练。对全员开展防洪培训并考试,树立“汛期不断,培训不止”的工作理念,将培训工作贯穿到整个汛期。
夏季天气炎热,高温时段轨温能达到50℃~60℃,钢轨内部存在巨大的温度压力,极易发生胀轨跑道。该地区年降雨量在550mm~760mm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夏季以热防胀、雨防洪为中心任务。
1)加强无缝线路位移观测。
锁定轨温的准确是做好防胀工作的基础,要利用观测桩,加强无缝线路的位移观测及数据分析,尤其是施工地段作业前后的位移变化,发现位移异常及时进行应力放散或调整。
2)加强无缝线路巡热检查。
根据大秦线沿线气温情况确定巡热时间为9:30~17:30,巡视人员按规定时间及路线巡热,做到“三定”即:定人、定时、定地点。对隧道出入口、曲线头尾、道岔前后、桥头及桥尾等易发生胀轨的地点要重点巡视,当气温超过35℃或轨温高于55℃时要增加巡视次数。
3)加强无缝线路施工作业管理。
在无缝线路作业时,要避开10:00~17:00的高温时段,遵守“一准、两清、三测、四不超、五不走”制度。作业时发现胀轨预兆必须停止作业,立即补充石碴并夯拍道床,恢复线路稳定。对有位移变化的经常保养地段无缝线路,要加强道床的夯拍工作。
线路出现胀轨时,立即启动防胀抢险预案,确保行车安全。当两股钢轨轨向偏差平均值达到10mm时,采取堆高砟肩、填满枕盒道砟及夯拍道床等措施恢复线路稳定;当偏差平均值达到12mm时,采取浇水或喷洒液态二氧化碳降温。若降温无法恢复线路,在地形条件允许时,采用拨曲线法将胀轨从故障两端向中间拨成半径不小于200 m的反向曲线,限速放行列车;在地形条件困难,为在短时间内放行列车时,用氧气乙炔焰割断钢轨,松开扣件放散应力,再用夹板或急救器加固,限速5km/h放行列车。
1)防洪重点管理。
对防洪重点处所实行三级管理制度:Ⅰ级防洪地点写入LKJ基础数据进行语音提示,汛期派人昼夜看守并按照联控用语守机联控;Ⅱ级防洪地点写入IC卡进行安全提示,雨中和雨后不小于48 h派人看守;Ⅲ级防洪地点要加强雨中雨后检查。遇连续强降雨天气,防洪地点要升级管理。
2)防洪值守及检查。
汛期要加强防洪值班,沿线车间、工区有半数以上24 h值班人员。雨前、雨中及雨后要根据行车密度、水害隐患和降雨特征等动态合理安排巡查力量,全面检查设备,全覆盖监控抗洪能力低、水害易发的线路区段。
当降雨量达到“出巡”“限速”“封锁”警戒值时,要冒雨出巡,巡视检查人员发现险情时,要有“宁可错拦、不可错放”的思想,果断提出运行限速条件、封锁拦停列车,按照“先防护后处理”的原则,及时报告、及时防护,确保行车安全。收到灾害性气象预报信息后,抢险工作要提前部署,做到“信息传递快、到达现场快、方案确定快、组织实施快、线路开通快”。线路抢通后,加固、补强水害地段,以防水害再次发生。
华北北部的9月份降雨仍然较多,秋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铁路防洪形势依然严峻。秋季温度适宜,适合对线路进行大面积整修。在秋季开展线路设备大检查大整修、集中修、秋检秋鉴等一系列工作,确保线路设备安全过冬,为冬季工作提供良好的设备基础。
1)防洪工作。
秋初要继续落实防洪安全措施,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地质灾害多发地点的检查,及时处理山体危岩落石、疏通排水设施,确保行车安全。
2)水害复旧。
由于天气降温早,水害复旧工作要按照彻底清除水害根源、不留后患的原则及早进行,恢复排水系统抗洪能力。
3)防洪总结。
汛期过后,统计当年雨情、水情、灾情及冒雨出巡人次等,分析水害发生原因、发生过程和抢险情况等,做好防洪工作总结。
在气候适宜的秋季10月份开展大秦线第二阶段集中修,进行大机清筛、打磨、捣固等作业,提高线路的整体框架结构强度。集中修期间开始对高温轨进行应力放散及调整,对大机清筛等施工拉伸过的长轨要进行恢复。在11月上旬前消灭全部高温轨条及应力集中区段,消除入冬后断轨隐患,为设备安全过冬打好基础。
3.4.1 物资储备及教育培训
入冬前,储备好防寒、防断及防护用品物资,做到专项专用。所有防断备用轨,如尖轨、辙岔、基本轨及护轨等,按要求存放于现场,作为防断专用。及时将防寒过冬防护用品配发给职工。对全员开展防寒过冬安全教育,提高职工防寒过冬安全意识及“风、雪、雾、寒”情况下的安全作业能力,于10月底前完成全员防寒过冬考试。
3.4.2 冬前设备检查整修
抓住入冬前气候较暖的有利条件,检查整修设备薄弱环节。
1)入冬前,对联接零件安排一次复紧、补充及涂油工作,确保扣件复紧达到3点密贴及螺栓扭力矩达标,保证联接零件齐全有效。
2)综合整治焊缝,解决焊缝处所的道床板结、翻浆及空吊板等病害。入冬前对钢轨焊缝全面探伤一遍,伤焊缝要用鼓包夹板加固并监护使用。
3)做好轨缝的调查、调整工作,保证接头轨缝不大于构造轨缝且不小于6mm,防止冬季拉断绝缘套筒造成红光带、螺栓拉断及夹板折断等。
4)整修伤损轨,更换侧磨严重及接近重伤钢轨,对长轨加固处所,要逐一打开夹板检查螺栓孔和伤损部位,发现眼裂和伤损发展要及时更换。
5)做好冻害预防工作,对历年发生过冻害、翻浆冒泥及水漫线路地段进行清筛、注盐,站专线冻害严重地段可提前垫入调高垫板,冻害发生时逐步撤出垫板。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昼夜温差大,大秦线所处个别地区寒冷时段长达4个月。因道床冻结,轨道下部作业减少,上部作业增多。气温降低使金属材质脆性加大,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钢轨伤损折断增多,尤其凌晨1:00~5:00是断轨高发时段。在冬季,整治线路冻害及预防钢轨、辙叉及接头夹板的“三折”成为工务部门的主要工作。
大秦线所处地区降水充沛,土壤含水量较大,在煤炭运输中煤灰粉尘洒落到线路上,造成道床脏污、板结,进入冬季便产生冻害,且多为道床冻害。根据气候特点,线路冻害分阶段表现为降温阶段的冻胀期(11月中旬~次年1月底),恒温阶段的稳定期(2月)和升温阶段的回落期(3月初4月中旬)。
1)冻害检查。
在入冬后,根据天气情况全面检查可能发生冻害地段,尤其是路桥过渡、隧道背阳、深路堑、排水不良及历年易发生冻害等地段,记录冻害在冻胀前、冻胀期、稳定期、回落期及回落后等不同阶段发展时线路的变化情况。
2)冻害整治。
冬季道床冻结,整平线路冻害不可起道捣固,要综合采用撤、垫、拨、换等方法,做到随起随垫、随落随撤。整治轻微冻害,采取垫板顺坡的方法;整治严重冻害,按照冻起高度采取安装调高扣件、加装轨距杆、加穿木枕等单一或综合性措施,并按冻害顺坡率标准顺坡;当冻害达到一定高度,根据冻害对线路造成的影响,采取必要的限速措施,确保行车安全。
4.4.1 加强防断检查
1)加强钢轨探伤。
冬季钢轨探伤应缩短周期,重点地段要增加探伤次数,作业时控制好行进速度,确保探伤质量,严格按“接头(焊缝)站、小腰慢、大腰匀速探”进行。对焊缝热影响区及曲线钢轨侧磨轨地段,要调整探头角度,增大探伤面积。
2)加强手工检查。
为弥补仪器检查不足,每周开展一次手工检查钢轨工作,按“一看、二敲、三照、四卸”步骤进行。防断重点地段要缩短检查周期,气温骤降时要加密检查,手工检查钢轨工作要错开钢轨探伤计划,避免同时同地作业,以发挥各道防线作用。
3)加强巡视检查。
在日常巡检中,充分发挥巡道工作用,加强重点时段、地段及部位的检查。寒冷时要增派巡道工,防止断轨事故发生。
4.4.2 作业保养
入冬后严禁进行破坏线路稳定的作业,重点做好伤损轨件的整修更换工作。伤损钢轨要及时加固或更换,新换钢轨的螺栓孔、轨端必须倒棱。对波浪形磨耗钢轨、钢轨肥边、凹陷焊缝、压溃掉块接头及辙叉等要焊修打磨;对轻伤及焊接工艺不良的焊缝要用急救器和鼓包夹板加固;对轻伤有发展的焊缝要钻孔加固;对重伤及严重缺陷焊缝要插入短轨再焊,做永久处理。定期补充零配件、复紧扣压力,确保零配件齐全无失效,及时处理新发生的大轨缝。
断轨发生后,要先拦停列车、设置防护、通知相邻两车站及工区,再进行修复。钢轨断缝不大于50mm时,采取紧急处理,恢复线路后限速放行列车;钢轨折损严重或断缝大于50mm及紧急处理后不能立即焊复时,采取临时处理,恢复线路后按正常速度放行列车;紧急或临时处理后,在轨温接近或低于实际锁定轨温时,采取永久处理,恢复无缝线路轨道结构。在线路上焊接时轨温不可低于0℃,放行列车时焊缝处轨温应降至300℃以下。
大秦线工务设备的养护维修技术体系,兼顾了当前重载运输现状及所处地区季节特点,在解决线路病害、提高养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延长设备维修周期等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可推广于相同气候条件下的普速铁路,值得类似重载铁路借鉴。
[1]铁运[2006]146号,铁路线路修理规则[S].
[2]铁总运[2014]272号,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