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组合因素

2015-04-05 18:05
山西建筑 2015年1期
关键词:组群空间建筑

宋 远

(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都江堰 611800)



谈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组合因素

宋 远

(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都江堰 611800)

以相关文献和部分实地案例为基础,对中国古建筑的空间组合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人文、自然方面出发,探讨了各因素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的影响,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空间组合,哲学思想,理性化要求

1 概述

空间,自现代建筑主义运动以来,一直作为建筑设计处理的主要对象并渐渐独立出来。而空间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沿革可以说是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和理性化要求的相互糅合。从老子哲学到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焦点已然从空间要素本身转变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并被赋予了各种意义,建筑空间组合也从单一的物质功能升华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统一和进步。

2 空间组合中的哲学思想

2.1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对未知的浩瀚天空有着无上的敬畏,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意识影响了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也就自然地反映在了中国古建筑中,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成为了不断追求的境界。从南唐钦陵的天文地理图到因与天上紫微垣相呼应而命名的紫禁城,它们显示着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思想。这也使得建筑的空间组合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象天法地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老子的“道法自然”中升华到了物我一体,人们在满足精神文明追求的基础上更加倾向于“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营造追求,特别在园林型建筑中可谓体现地淋漓尽致。如承德避暑山庄中洲岛湖泊的自然连接,远近呼应,一步一景,在曲折逶迤的变幻中创造出灵活多变的空间效果,而这种变化也不是简单地迁就自然的走势,而是深刻地把握了湖区特点后因势利导达到的意境。

2.2 有无相生、阴阳互易

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曾说:“最好的空间理论在中国”,即对老子就空间的“有”“无”论的充分肯定,而任继愈先生则认为老子将“有”“无”的重要性倒置,只强调了“无”的作用而忽略“有”的本质。在建筑中,有时空间的划分是建筑实体的“有”划分成“无”的空间,最普遍的是用墙体划分空间,围合成私有或私密的场所,而有些空间的划分则是建筑实体本身或者建筑小品群组的划分。例如清东陵各陵寝前长达数百至数千米的石像生,将本来并列的陵寝布局利用石像生进行单体建筑间的联系,并在空间中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较普通的甬道,石像生的排列指引既突出了中间主体,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又使得空间的形成循序而渐进,实现由空地向陵寝建筑的转折并不显得生硬和突兀,达到了均衡感。而与之相似的则是位于紫禁城后卫屏障的景山上五亭的布设,中间万春亭坐落在主轴线上与另外四亭构成弯向紫禁城的布局,为整体布局做了完美的收尾。再如承德市西大街在清代是皇帝、王宫贵族及外国使臣必经的“御路”,而每隔百米树立的三座牌楼并无其实际意义,而是通过这三座牌楼在横向上将权贵御路与庶民生活区进行灵活划分,纵向上使空间更具层次感。这些都是有无相生在建筑中空间划分的经典实例。

与此同时在中国传承千年的太极阴阳学说也给建筑空间组合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图中,大多数园林总平面图都是运用《易经》中的太极图,进行演变后来描述向心、互否、互含的关系。虽然园林型建筑构图并没有宫殿型建筑组群构图那样错落有致、严谨划一,但中国古典园林也在形式活泼中充分地体现着阴阳互易的思想。游园者,驻足观赏是对一组景观的欣赏,单组景观划定的空间具有独自的特点,而逐步游览时,通过表达空间变幻的连续与转折的流水或回廊等的牵引,组成动态的景观,让园与园之间的衔接与转折不显突兀,这便是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再如颐和园中洗秋堂和饮绿亭的阴阳互易,洗秋堂坐东朝西,饮绿亭的屋顶朝向则为南北方向,体现了东为上的传统思想,并且洗秋堂与饮绿亭的台基处理,分别采用了一实一虚的形式,不仅衬托了主体洗秋堂,也使得整体建筑颇具灵性。

3 空间组合中的理性化要求

3.1 择中为贵,礼制附和功能

沿纵深轴线串联而形成的多进院落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组群中最基本的布局方式,即便是活变的空间布局中也有部分的布局是采取中轴对称形式,特别在官式建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紫禁城、护国寺、清东陵各陵寝等,均以中心轴线展开中庭式、中殿式院落的组合。紫禁城中主要建筑物坐中或坐北,除简单配殿外,空间宽敞无布设其他修饰建筑,在美学上突出建筑的宏伟,显示建筑的地位,在建筑功能划分上,运用居中和对称、单体独立和部分密集让人一目了然,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分别遵循“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礼制思想,而即便是同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我们同样不难发现为突出主体性建筑——故宫三大殿,除了加大建筑体量,还采用了不同的标高来划分出“前朝”区域的方法,表明了即使在中轴线上,建筑的空间组合依然主次分明。建筑组群主体太和殿居于中轴线的黄金比例分割的位置,其前广场空旷开敞,是皇宫高等级礼仪聚集地,同时广场内无任何复杂的修饰性建筑存在,既满足了五行风水学也起到了一定的防御功能;相反后宫的建筑组群较前朝显得颇为密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组群的规划,在满足传统礼制和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视觉上的平衡。而中轴线的延伸与人流动线相互重合呈现视觉的引导,通过一个个门洞,从一个空间透视到另一个空间又使人感到深远和无限的威严。

在单体建筑的空间组合中,同样是礼制附和功能。其空间的体量与尺度、形状与比例、围与透、分隔处理和天花、地面、墙面的处理,均是单体内部空间组合的重要依据。单举一例,云南丽江的木府,中轴线上的议事厅,其功能是作为土司议政之所,整体采用重檐庑殿顶,气势浑厚,体量与尺度较大,形状与比例适中,为了达到议政需要,围护封闭仅设一扇门(不同于大理自治州崇圣寺的南诏建极大钟殿,其轴线方向双向均设宽敞高大扇门,以达到前后通透的效果),中间宽敞的大厅中土司席位与整体建筑群落轴线重合,其上部采用藻井修饰,饰一四爪金龙以强调主位又不僭越天子之威。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组合不仅体现在严格的礼制思想,更是充分满足其功能使用要求。

3.2 因势利导,形式追随功能

虽然在《考工记》中为我们营造了“匠人营国”的规整思想,但并非所有建筑的建造都能够选择一块规整的建筑用地,同时在修葺建筑时,我们还会同时考虑其交通、气候甚至风水等诸多因素,因此,“环境意识”也是一直以来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早在《管子》一书中也反映了和《考工记》完全相反的思想:“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也就更加提升了对建筑空间组合的要求,既使建筑依地形而延伸,又使建筑组群相互统一。可以说功能从内部制约了形式,环境则从外部影响了形式。而这一形式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演绎的淋漓尽致。颐和园的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无一不是在力争建筑与环境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作为享有“中国地理之形貌的缩影”的承德避暑山庄在复杂多样的地理形貌中打造出了张弛有度,和谐自然的建筑组群样态,总体规划也是因山就水、顺其自然,没有选用高大的建筑群体和华丽的外观装饰,而是利用了平原、湖泊、山峦的变化进行巧妙的设置,打造出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的不同建筑形态以及采用古朴木柱,青砖灰瓦的建筑组群。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表现了清王朝统治者勤勉治国的思想,以达到最初建设避暑山庄的政治目的。从丽正门进入的宫殿区,正宫规整威严,两侧宫殿顺应山势并采取了退晕的手法使建筑组群逐渐与山体、湖泊相接近、融合。宫殿区北面的湖泊区,湖中的岛屿天然错落,窄窄的堤连接宽阔的岛屿,是线与面的对比变化,又将宽阔的湖面划分成了不规则的小湖泊,岛中建有的不同形态的亭榭,生动活泼,与被严肃氛围包裹的宫殿区遥相呼应,互不违和,使得整个湖面层次分明,也使观者的视觉从正宫的严整空间到苑囿的开敞空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感。经过蜿蜒曲折的小桥,登上微雨中的烟雨楼,向前远眺与金山亭遥遥相应,回首望去又与“水流云在”方亭相呼,可见一步一景,布设的紧凑而自然,也是在这种渗透与层次中,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美景。而山峦区则以少数名族的庙宇或宗教寺庙建筑为主,依地势而建,建筑组群相对独立,看似毫无联系,但在观察建筑组群的轴线方向时不难发现,中轴方向多与远处代表性建筑遥相呼应。

建筑的空间组合因势利导,寻求与功能、自然的完美融合,也再一次证明,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的产生是受“内”“外”——“功能”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4 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组合有着颇深的研究价值,而哲学思想和理性化要求也不能完全单独来讲,它们在成功的典范中都是完美结合,相互交融的,而我们对此的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

[1]彭一刚.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Discussion on space composition factors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Song Yuan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SichuanUniversityofAgriculture,Dujiangyan611800,China)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 the paper analyzes space organization factors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for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space organization from aspects of human culture and nature, which has provided some basis for similar research.

space organization, philosophical thought, rational demands

1009-6825(2015)01-0028-03

2014-10-22

宋 远(1993- ),女,在读本科生

TU-024

A

猜你喜欢
组群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空间是什么?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