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变历程探析

2015-04-05 18:05
山西建筑 2015年1期
关键词:府城平城小城

付 雁 军

(大同市规划设计院,山西 大同 037006)



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变历程探析

付 雁 军

(大同市规划设计院,山西 大同 037006)

分析了北魏、辽金、明清及当代时期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探讨了可以存留城市形态的文脉意蕴,以保持城市活力,为大同古城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历史借鉴与依据。

古城,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城市特色

大同古城至今已经历了两千四百多个春秋,曾经一度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民族聚居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地域。历史上的大同作为魏晋南北朝时北魏的都城、辽金两代的陪都(西京)和明清两朝的军事重镇而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1 大同古城空间形态特征

目前大同仍有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大同古城,它由一个主城和三个小城组成。

明清古城整体布局受魏晋隋唐传统街巷格局和里坊制度的影响,城池呈方形,东西长1.8 km,南北长1.82 km,总面积约3.28 km2,周长约7.24 km。主城内现存有大量的历史遗存,主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点,将城内四分,自然规划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东南隅是主要居民区,西南隅是宗教寺院区,西北隅是衙署区,东北隅是王府及仓库区。城内建筑疏密有致,空间嵯峨跌宕,民居宅第各居其位,里坊市井景象繁荣。

南小城修筑最具特色,其为三套城,分为三座城门和城楼,形成大南关和小南关格局,南小城内有牌楼、寺庙,俗称“极乐世界”,造就了一般小城少有的壮观。北小城主要是用来屯兵的,所以也称为操场城。当前北小城及南小城内部已惨遭破坏,建设有大量现代建筑,外围断断续续残留着一些土城墙。历史上,东小城就是拱卫大同城的一座副城,现在已无残留的痕迹。

2 基于山水营城的古城格局

2.1 大同古城发展与山水之间的联系

自汉代以来,平城的名称屡变,但其与白登山的位置关系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秦汉平城县遗址在今御河西岸,距白登山西南七里的操场城及其周围一带,此后,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大同府都是在秦汉平城县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

北魏建平城时,将如浑水(今御河)引入城内,除了用于农田灌溉外,还丰富了城市景观。据《水经注》记载:如浑水的上源由凉城郡的旋鸿池流出,干流在北魏宫城以北分为二水,一水从白登山西侧、北魏平城以东向南流过,成为如浑东水,用来农田灌溉。另一水则称为如浑西水,系由北魏引入城内的河渠,穿过北魏平城而南下,经明堂辟雍再汇入如浑东水,形成水上架桥、桥下行舟、杂树夹塘、水绕辟雍的人文景观。

到了明代,大同府城在辽金旧夯土墙外侧进行增筑,形成略呈方形的府城城圈。城墙外侧修浚壕堑,形成宽约10 m,深约5 m的护城河,波光涟漪,环绕古城,气势壮阔,结束了大同城仅为土墙和没有护城河的历史。清代沿用明代的城市山水格局。

2.2 大同古城选址与布局的山水地理透视

大同古城在城池选址上,无论秦汉平城县,还是北魏平城、隋唐云州、辽金西京、明清大同府城,它们的城池都毫无例外地选在了桑干河流域,而且是桑干河最大的支流——御河两侧的台地上。御河上游为饮马河,西北部有淤泥河,附近甘河与口泉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桑干河。桑干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除了解决居民生活及生产用水外,还为城市景观及护城河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同古城位于御河与桑干河的另一条支流十里河交汇而形成的盆地范围以内,西为山地和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带,东南为略有起伏的平川区。古城地势高亢,水系纵横交错,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临水而建的原则,便于取水和水陆交通,同时也体现了风水学说中“山环水抱”的选址模式。

3 古城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与规律

3.1 大同古城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

大同古城自秦汉建立城邑,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始终未发生大的变动。现存的明代府城和北面的操场城,大部分城垣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倾斜挤靠叠压的现象,真实写照出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1)北魏平城由宫城、外城、外廓城组成,宫城在北,市里在南,形成了“面朝前市”的布局特征。2)辽金时期西京大同府位于北魏的平城宫南面,除保留若干个“里坊”之外,还出现了个别街坊。3)明大同府城呈方形,在府城外还特别建有三座子城,即东小城、南小城与北小城,整座府城恰似“凤凰单展翅”,昂首朝阳。4)清代,大同府城的城市职能与空间形态几乎全盘继承了明代旧制。5)建国初,在明清古城的基础上,依托大同古城,逐步向四周拓展,形成了典型的单一核心空间结构。6)2008年至今,在3.28 km2的古城范围实施了大量的古城保护修复工程。目前,东、南、北三段城墙已修复完毕,古城墙即将被围合,主城风貌初步凸显。

3.2 古城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

大同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在城池选址和城邑空间形态选择上各有不同,但是纵观其演变历程,历代古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始终遵循着中国城池建设的古制,一脉相承地贯穿着中国传统的礼制文化。大同历代古城对于城池选址和城邑空间形态选择因时而宜,按照不同时代古城职能的不同需要,发生过一些细微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为了满足城市防御的要求,将辽金凸字形城,从中间拆开,采取方形城制布局,同时又巧妙地运用瓮城的空间形体变化,将其南瓮城建造为纵向狭长的矛头形状,在建筑功能上具有军事防御性,在城垣形态上显得独具匠心。加之南小城(凤首),北小城(凤尾),若以府城(凤身),东小城(凤翅),整座城如同“凤凰单展翅”,造型别致。凤凰城的平面造型在大同古城保存延续了几百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风姿犹在。

3.3 古城空间形态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城市都不会有物质化、实体化的终极理想形态。城市的建设环境会随着社会变迁而随之改变,城市建设史其实也是一部社会变迁史,城市应体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形态原貌和变化过程。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是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叠加而成的,其变化总是以原有的形态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对其存在进行依附和改造,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因此,城市终极发展的空间形态,不应将其设定为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应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用动态发展眼光看待古城的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同时结合城市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展现城市特色、保持古城魅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千百年相对稳定的城市形态遭受着巨变,中国许多历史性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作为历史发展的延续,城市形态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延续进行的。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的历史与现状,要在历史的文脉中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线索”。当代大同古城正进入高速变化期,城市空间形态进入了新的历史演变时期,作为历史形态的延续,影响古代大同古城空间形态的因素将继续影响当代大同城。个性的古城空间形态将使大同保持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久活力。

4 启示

古城的空间形态问题是具体的,要视大同古城的具体情况以及具体的项目进行发展延续。古往今来,古到什么程度,今到什么程度,中间层次和阶段是很多的,各方面都应考虑周到。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同古城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及阶段的研究,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其演变的影响因素,力求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大同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的特征和规律,并能为古城未来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1]曹昌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马继武.中国古城选址及布局思想和实践对当今城市规划的启示.上海城市规划,2007(5):42.

[3]刘 涛,李 秀,邓 奕.四川阆中古城空间形态分析.规划师,2005(5):86-89.

[4]别治明.开封古城结构形态延续性发展研究.洛阳:河南大学,2008.

Space planning evolution process analysis of Datong ancient city

Fu Yanjun

(DatongPlanningDesignInstitute,Datong037006,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planning and its evolution in Beiwei, Liaoj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of the ancient city of Datong in history.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preserved culture hidden behind the city status.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giv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new-type of urbanization from history to remain Datong as a dynamic city.

ancient city, space planning, law of evolution process, city characteristics

1009-6825(2015)01-0022-02

2014-10-25

付雁军(1975- ),男,工程师

TU-024

A

猜你喜欢
府城平城小城
小城雪花
小城大爱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小城红梅赞
原汁原味“最济南”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保住古楼挽住历史留住文化
——府城鼓楼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