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宝 张传军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吉菜是植根于吉林这块黑土地而生成的一个菜系,被誉为中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吉林菜简称吉菜,就是利用吉林地区特产原料和特有的烹饪工艺,结合吉林各民族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一系列风味菜式。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和吸收,在原材料选择及烹饪技艺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吉菜逐渐成为吉林省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了地区性旅游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吉林省由于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饮食上逐渐形成了选料广泛、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自古就有汉、朝、满、蒙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文化和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如满族人喜食炖菜和面点,朝鲜族酷爱泡菜、冷面和狗肉,蒙古族爱吃羊肉,这些特有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饮食文化。在烹调技法上,吉菜受鲁菜影响较大,伪满统治时期,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满洲国皇宫,一时成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宫中御膳房除北京的清宫御厨外,山东名厨也纷至沓来,使山东菜、宫廷菜与吉林民间菜肴相互交融,对当地的烹饪技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精烹山珍野味,重刀工、勺工,以炸、熘、爆、炖、拌、酱见长的技法特点[1-2]。随着时间推移,东部的延边和白山地区,形成了以朝鲜族风味为主的饮食习俗;西部的白城地区和松原地区,形成了以蒙古族风味为主的饮食习俗;中部地区形成了以满族风味为主的饮食习俗。三者同属吉菜范畴,但是东、西两地更多地融合了朝鲜族和蒙古族的风味特色,而真正能够体现区域特色的当属中部,在饮食文化史上满汉的饮食思想本就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以长春、吉林两市为代表[3]。
吉林地处辽、黑两省之间,朝鲜半岛之北。肥沃的黑土,为烹饪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如柳蒿芽、粘玉米、油豆角、旱黄瓜、腌酸菜,笨鸡、大鹅、笨猪肉、黄瓜钱、土豆干等。人们形成以本土种植、养殖的特色食材制作菜肴的饮食习惯。菜品以熘、烧、炖、炒、扒、拌、拔丝等烹调方法见长。与此同时,吉林省地处北温带,一年四季温差较大,冬季和夏季的温度出现两个极端,而春季和秋季气温相对稳定,正是这样的温度差别,使得烹饪中有更多的原料选择,种种便利的条件也成就了吉菜丰富多样的变化。
春季的各种天然原料,如刺嫩芽、柳蒿芽、婆婆丁、小根蒜是款待宾客之佳品,新鲜的鸡蛋也开始走上餐桌,尖椒鸡蛋酱搭配还带有乡土味道的山野菜。这些山野菜基本上都采用最原始的烹调方法,可以用白水洗净,浸泡半小时左右后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沸水轻焯之后过冷水,沥干水分食用;也可以凉拌、熬汤等。总之,山野菜的口味以清淡为主。
在吉林春季有一个重头戏——开江鱼,这是吉林地区独具特色的美食,全国独一无二。三花一岛、嘎牙子、白鱼、黄瓜香、青鳞子、河虾都是开江鱼中的明星,庆岭活鱼、清蒸白鱼、干炸河虾闻名遐迩。每年的开江鱼美食节更是吸引大量外来游客。对于开江鱼的烹调,厨师们可谓是花费了大量心血,一般情况下,体型偏大,肉质较厚的采用酱焖、辣焖、红烧进行烹调;体型中等,鱼身较薄的采用清蒸进行烹调;体型偏小的通过简单腌制之后,采用炸烹、干炸进行烹调。制作出的成品可以浓重、可以清淡。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烹调,一定要根据原料的肉质特点进行操作,否则就会失去鱼本身独有的特色。如鳙鱼,俗称“胖头鱼”,经常分段制作,鱼头采用红烧法进行烹调,而鱼身、鱼尾则用辣焖、酱炖进行烹调,这样才能使鱼肉的鲜香味得到最大的激发[4]。
夏季来到农家饭庄,粘玉米、油豆角等数不胜数,利用刚从园子摘来的小白菜、水萝卜、旱黄瓜等新鲜蔬菜组成的“蘸酱菜”是这一时期餐桌的必备,一穗“烀苞米”、一盆“土豆炖豆角”真可谓是人间极品。
夏季烹饪原料以蔬菜为主,不同于南方的是,大部分蔬菜采用生食的办法,也有一部分采用“烀”这种独具特色的烹调方法,这是在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一,亲自到大地采摘玉米、茄子、土豆、窝瓜(南瓜),处理干净后,直接放在用玉米秸秆或木头烧火的大锅中烀熟后直接食用;也可搭配自制的酱、白菜、香菜、葱等原料做成东北特色“饭包”。第二,大锅菜“土豆炖豆角”,一定要用五花肉烹制,锅的边缘要贴玉米面大饼子,主、副食同时出锅,搭配食用。在吉菜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烹调方法“熬”,在夏季做一道“土豆熬茄子”“熬白菜”也是不错的选择。
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而此时吉林各地家家都在储存白菜、土豆、大葱,晾晒各种干菜。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不适合作物生长,所以这一地区的人们开始储存秋菜为了迎冬。储存秋菜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将新鲜的蔬菜,放置自然环境下脱水、风干,干燥后便于储存,在食用时先进行复水,再进行烹调;将大白菜置于盐水当中腌制一段时间,就形成了吉菜的特色美食“酸菜”;还有将一些成熟或未成熟的蔬菜放入酱缸当中腌制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咸菜”。类似的方法在民间还有很多,经过加工处理的蔬菜味道与加工前大相径庭,人们充分利用时间来改变食物的味道。
腌酸菜、咸菜、酱菜,晒土豆干、茄子干、黄瓜干、豆角干成为茶余饭后生活的补充,农家一锅出、丰收铁锅炖、炒肉黄瓜钱儿是秋天的主角。吉林地区有一个独特的气候现象,秋季特别短,很快天气就会转冷,所以秋季的菜品偏浓重口味,烹调方法上通常采用炖、烧等。
随着第一场雪的到来,人们也开始“猫冬了”,由于冬季较寒冷,所以重油、重腻的菜肴成为日常餐桌的常客,白肉血肠、炖大鹅、小笨鸡炖榛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春节杀年猪、灌血肠、吃烩菜、蒸粘豆包的习俗延续至今。加上吉林人热情好客、讲究丰满实惠,因此菜肴以肉品和山珍野味居多,并且重调味,无论哪个民族,每当客人来到,便拿出酒肉盛情款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且菜肴品种多、菜量大,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俗。
该区域人口稠密,居民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以满族为主,主要集中在伊通、吉林市、四平市地区。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满族饮食文化,拥有着浓厚的北方特色,既有融合满汉饮食精华的满汉席,也有风靡当下的“乌拉火锅”,还有满族的特色主食——窝头儿、大饼子、粘豆包、玻璃叶饼、大黄米粘糕等。满族除面制的各种主食之外,还有小米、黄米、高粱米、玉米馇子等。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每逢过年满族人家家都会杀年猪,猪必须是家养的“笨猪”(不喂饲料,只吃粮食长大的猪),杀猪一般在早晨进行,在家的院子里摆好桌子(矮桌),烧好开水,同时几个壮汉将猪扳倒,把四肢用绳子捆绑起来,先要进行称量,接下来将猪抬到桌子上,由有经验的人进行宰杀,下刀前一定要在刀口下放置一个干净的大盆,用来盛装新鲜的猪血,对盆内的猪血要不断的搅动。宰杀完毕后进行褪毛,这时猪血就要拿去进行加工,待猪肠清洗干净后进行灌制,其他部分按照传统的烹调方法进行加工。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品就是“猪肉血肠烩酸菜”,这种传统也逐渐被汉族人继承。满族除食用猪肉外,还喜食鹿肉、野猪肉、野鸡肉。烧鹿筋、野鸡炖榛蘑等名品数不胜数。酱缸是满族人家不可少的一样物品,黄豆酱可谓是家喻户晓,可直接食用,也可用酱做原料,制出肉酱、鸡蛋酱等美味。还可将黄瓜、茄子、青柿子、辣椒、芹菜叶等原料放入酱缸中,腌制成咸菜也别有风味。冬季寒冷,满族人喜欢喝白酒,人参酒、鹿茸酒等都是上好的滋补之品[5-6]。
总体考量,吉菜真正的烹饪特色就在于“三烀”,一是“热烀”,哪怕是七月盛夏菜肴也要热腾腾的上桌,只有这样才能吃出菜肴本身的浓香。二是“烂烀”,如果对炖这种烹调方法进行比较的话,吉菜是利用得最为纯熟、精细的,任何一道炖菜,炖制的时间及火候都会有严格的要求,最后,肉类要达到老人食用也没有咀嚼障碍,蔬菜要达到粘稠状,其中家常菜“土豆炖茄子”就是鲜明代表。三是“腻烀”,油重是吉菜一大特色,每道菜肴都要根据需要选择几种油,最后呈现出的菜品才会色、香、味俱全[7]。
吉林菜肴经过多年的民族融合,已经形成了以民族、地域、烹调技法、饮食习俗为特点的吉林风味菜点,并已深受广大吉林人民的喜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吉林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餐饮资源更加丰富,为吉菜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吉菜产业。
[1]李德春.谈吉菜开发[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5(3):61-62.
[2]熊四智,唐文.中国烹饪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233-263.
[3]杨静达,姜春和.浅谈吉菜的区域性及特征[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5):53-55.
[4]马景球,黄立飞.浅谈影响菜肴味道的因素[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1(4):16-18.
[5]刘明新,李自然.满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4):34-36.
[6]张传军,钟宝.饮食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4-132.
[7]唐文.谈吉菜的开发与推广[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