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英
(苏州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提供的官方数据,在不计入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同胞的入境人数的情况下,2013年全年我国共计接待了2 629.03万入境旅游的外国友人,外汇收入达到了289.17亿美元[1]。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可喜态势,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争取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扩大客源市场,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双重目标。因此,我们急需大量兼具旅游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投入到涉外旅游活动中,为优化外国游客在中国的旅游体验做出贡献。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研究者指出,接受过ESP课程培训的学生往往能在即将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比仅接受普通英语教育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交际能力[2]。作为ESP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英语已经成为大学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果说ESP“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3],那么旅游英语就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行业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服务对象主要是入境旅游的外国游客。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尽管不少院校的旅游专业都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但是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提高,导致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无法立刻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是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从业积极性,使其质疑在校期间的教学学时和质量,也会影响到其毕业院校在旅游行业的知名度。本文试分析ESP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以ESP为导向,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旅游英语的课堂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教材、平行课程和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等方面。
教材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点。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旅游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由于无法拿到实物一一进行对比,教师在选择教科书时往往难以判断。一般的做法是按照出版社和编者的知名度选出若干个版本,利用出版目录到图书网站进行搜索,再根据搜索到的书目简介进行简单的甄别。通过这种方式选出的教材可能与预期的效果相去甚远,但由于缺乏预选环节,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的征订工作是同步进行的,所以至少需要等到第一轮授课结束才能更换教材。如此一来,选择教材就成了一个反复排除的过程,其弊端至少有四点。其一,增加了备课量,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其二,课程缺乏稳定性,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其三,为减少工作量,以第一次修订的为主,与实际教学情况不符。其四,无法建立和完善试题库,影响课程的网络化建设。
此外,各类教材的宣传材料虽然颇有力度,但是形式都较为相似,内容单一。目前旅游英语教材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型的,每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来自英文专著或者论文,对于学生来说难免枯燥乏味。由于旅游英语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英文水平尚处于提高阶段,如果对里面的观点展开讨论,很难用英语表达出较为复杂的想法。
另一类是情景会话型的,其用意虽然是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但是不少会话的语句都带着浓厚的中国英语气息,有时候由于编者对语言文化的掌握不够,甚至会出现不符合实际生活的场景对话。比如某本教材写到一个外国友人到上海,向旅游社的接待人员咨询上海一日游的情况,第一句话就是:“As we all know,Shanghai is an economic centre in China and has many tourist attractions as well.”如果是中国的接待人员这么说还算合情合理,但是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不大可能会这么表达一个已知事实。有些教材错误百出,各种打印或编排问题层出不穷,教师上课时需要不停地提醒学生这些错误之处,课堂节奏被打乱,学生也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
各大院校的旅游英语基本都设置在低年级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旅游英语是必修课,考核方式是考查,教学周期为二年级,每学期的教学为48课时,每周为3学时,在16周内完成。这个安排本意是凸显旅游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仍在继续,每周4学时,每学期为64课时,考核方式是考试。相对于需要通过CET4和CET6的学生来说,旅游英语这门考查课的重要性远远低于大学英语。
除此之外,学生还面临着计算机考试的任务,绝大部分学生也在二年级开始为获取导游资格证而参加培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积极备考英语口译证书和商务英语证书等。相形之下,不提供考级和考证服务的旅游英语反而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尽管授课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极力活跃课堂,补充教学材料,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各种压力之下难以专心上课,利用课堂时间做大学英语的模拟试题和练习册,或者背诵旅游法规、景点导游词等,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就师资力量而言,不仅大多数高职高专的旅游英语教师都是旅游管理专业或者英语专业毕业[4],本科院校的情况也同样如此。这样的师资构成是旅游英语教学的一个困境。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旅游知识的掌握较好,在中文授课时没有多大问题,可是一旦用英语授课,其口语表达和语言能力的运用很难与大学英语的教师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由于课程是同步进行的,学生难免会将二者进行比较,无形之中就会把旅游英语降为大学英语的补充课,出现可听可不听的尴尬局面。反之,英语专业的教师在教授旅游英语时,语言的问题不大,但是遇到旅游专业知识的讲解时可能会一知半解,甚至会完全不清楚一些概念的含义,容易产生失误,影响授课质量。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旅行社管理、景点景区规划、导游工作、酒店经营、餐饮管理等方面,还有一些旅游业的专门术语的对应转化等,对于一个以英语习得为主的教师来说就是不小的挑战。不难看出,旅游英语的授课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把旅游专业的学科知识和英语技能结合起来,但从任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特别的驱动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有的放矢,积极探讨相应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旅游英语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得,也使教师教有所成。无论是教材问题、其他课程和证书考试的影响问题还是师资的知识结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开设旅游英语的初衷是突出其实践性和专业性,但是遗憾的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英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教辅部门顾名思义是为教学团队提供支持的单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除了下达一些相关文件和指令,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之外,这些部门与教师的沟通并不多。如教务科和教材管理科,前者制定和实施各种教学、考试类的规章制度,后者以订购和发放教材为主要工作,二者鲜有合作来调查和评估教材的使用情况。如果教务科能够展开调研,将教材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而教材管理科也能主动联系各大出版社索要样书,方便教师们拿着实物进行比较和选择,那么教师选教材的问题就会得到较好解决。此外,教材的编订者们也应该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在教材的内容上既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要添加新的实践模拟场景和练习。在设计情景会话时尽量避免闭门造车,应该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对话。在视觉体验非常丰富的“读图时代”,纯文字的教材缺乏吸引力,因此编者们还可以在出版方的协助下按照教材的内容插入合适的图片,这样一方面能增强视觉效果,产生视觉冲击,使课本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能通过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部分。
其实平行课程和各类证书的备考并不是旅游英语被学生忽视的必然原因。如果旅游英语有足够的吸引力,完全有可能会使其目前不受重视的局面得以转变。任课教师需要主动出击,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所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拓展讲解的重点。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准备大学英语水平测试时,旅游英语课上就可以适当地结合大学英语的考试题型,对旅游英语的材料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处理,将旅游英语的课堂打造成为一个融精读课和口语课于一体的综合型课堂。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们准备导游资格证的考试时,教师可以对旅游英语的导游部分加以补充,从理论上的旅游法规、导游基础等到实践上的导游服务技能、现场口试等进行多元化的辅导和训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封闭性地把旅游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来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
有学者中肯地指出,针对旅游英语教师英语水平和旅游专业知识难以两全的难题可以一分为二地处理。以英语为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行业观察、科研等弥补缺少的实际经验,而以旅游管理为专业的教师“则可以通过学习、在职培训获得必要的语言教学能力,他们之间经过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和扩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加以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5]。当然,如前文所述,如果没有强大的驱动力,这种跨学科的互动其实并不容易实现,因此除了教师希望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观愿望之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有的院校为了培养复合型的教学能手,以英语专业教师为培养对象,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将他们派出到国内外的旅游企业开展在职培训和实地工作来切实提高教师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将积累的经验和经历的具体案例运用到教学中,既以现身说法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又真实生动地阐明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旅游英语的行业特点,突出ESP特色。
在教学手段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也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地展现旅游英语涉及的各个方面。同时,可以适度加入实践课的环节,与涉外酒店、餐厅、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展开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到旅游工作的现场去体验和模拟旅游实务,让他们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岗位,真正体会到ESP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旅游管理专业近年来招生和就业形势都较为严峻。2014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专业预警报告》,报告显示,旅游管理专业连续两年成为红牌专业,即就业率低、月收入低、就业满意度低的“高失业风险性专业”[6],这不得不引起各大院校的高度关注,反思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该专业的竞争优势。旅游业目前的一个矛盾就是涉外旅游活动急需高端的旅游人才,而在此机遇下高等教育部门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当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以及旅游行业都能通力合作,从不同方面为旅游英语教学做出贡献时,旅游英语就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为我国旅游事业输送合格涉外旅游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旅游英语应该以ESP为导向,改善教材的兼容性,了解平行课程和各类证书考试的进展,适当调整教学中心,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交流,突出ESP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1]中国国家旅游局.2013年1~12月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EB/OL].(2014-01-16)[2014-10-08].http:∥www.cnta.gov.cn/html/2014-1/2014-1-16-15-51-87470.html.
[2]Wilkins P.National Syllabu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白雅.ACT认知模式理论下的旅游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3(20):101-102.
[4]曾宪梅,谭锴.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创新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3):168-170.
[5]李东芳.大学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109-110.
[6]景明.江苏发布高校专业预警应用心理学等六专业上榜[EB/OL].(2014-11-10)[2014-11-30].http:∥js.cnr.cn/2011jsfw/syyw/201411/t20141110_5167587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