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讲解意境研究

2015-04-04 23:43王亮亮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华山导游营造

王亮亮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并以超功利性体验为主,兼及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功利性体验[1],前者构成了审美体验,如在对风景的观赏中获得审美的愉快,在与人交往中品味人生的多彩,发现并超越自我;后者则属于所谓的世俗体验,如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在上述两种旅游体验中,旅游审美体验对游客的体验质量至关重要。而导游讲解则在游客获得美好愉悦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导游出色的讲解与服务能够使游客深入体悟景区之美,获得高峰旅游审美体验,甚至可以成为提升景区吸引力巨大的推进器,进而通过所带团队游客的宣传,使更多的潜在旅游者成为游客。因此导游讲解是影响导游自身发展、景区旅游吸引力乃至旅游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笔者从审美接受与旅游体验角度出发,使用中国传统美学经典理论——意境论来指导和规范导游讲解,以达到提升旅游者审美体验质量的目的。

1 意境理论与导游讲解

意境说,或境界说、神韵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最主要成就,是评价艺术作品优劣的第一要素。中国古代的刘勰、钟嵘乃至现代的王国维等众多文艺批评家对意境理论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审美意境理论认为,一个高超的艺术作品需要作品完成者塑造一个华美而深远的意境,带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体验,艺术作品之意境需体现自然世界、人生世相之境、艺术家丰沛而真挚的情境以及大片空白而又引人深思的未言之境,如此方为有境界。意境说之集大成者王国维先生曾在其名作《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2],且重视意境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导游讲解是旅游业的特殊使者——导游,借助语言、体态、动作、表情等多种途径将自己所了解掌握的关于旅游景区的各方面信息糅合、创作,进而将美传达给游客的过程。游客的审美体验,虽可直接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欣赏中获得,但大部分却是从导游独特的讲解中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导游讲解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只是这种形式是即时消费的,留下的即是游客感受的审美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导游讲解程度的深浅、效果的优劣,其实都体现导游讲解意境的大小高下,而导游讲解意境的高下,又影响了游客的审美接受过程,所以中国传统意境理论对导游讲解意境的营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游客的审美接受与导游讲解意境

游客的审美接受过程即是旅游者通过视听器官对旅游景观所包含的各种形式的美的要素的具体感受和把握,并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的过程。它起于形象的知觉,期间借助于导游语言传达信息的理解,经过欣赏者的移情、联想作用,成为旅游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大部分旅游者对于游览的景区以及景区景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相对陌生的,而导游即是带领旅游者探寻美的使者。旅游者的审美接受过程始于对形象的直觉,即感知。它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感知器官对旅游景观直接的知觉和感觉。这种直觉要求旅游者注意力集中在审美对象上,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不用抽象的思考[3]。因此,导游在引导游客的审美体验时,需用语言、身体动作等带领游客进入审美的境界。接着,游客在倾听导游讲解时,加入自己对景观以及景观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与联想,将情感注入欣赏对象上,物的形态与游客的情感往复交流,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一种高潮式的审美体验。如在成都的武侯祠,在观赏诸葛羽扇纶巾、扶须微笑的雕塑时,听着导游员对孔明一生功勋的介绍,游客会随着导游的讲解在脑海中自觉浮现诸葛亮不出茅庐而提出三分天下计谋的智慧、舌战群儒而不改其色的渊博与胆识、空城退敌的从容等。这种理解进而联想的美感体验会带给游客一种澎湃的情感激荡,并注入游客自身的敬仰与感佩之情,在聚精会神中,完成了游客情趣与诸葛孔明雕像所引发的联想、想象带来的美感体验的交融,获得审美快感。

在上述游客获得审美快感过程中,景区物的形象与导游的介绍共同作用于游客的感知器官,引发移情以及联想,从而获得一种高潮式的审美体验。其中物的形象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且每个人看到的物的形象因个人经历、先验的不同而变动不居,导游通过自己对美的感知,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工具,营造引人入胜的意境,促成游客之想象、移情等心理活动,将景观之美输入给游客。因此,导游讲解时所营造的意境是游客审美愉悦的关键。

3 导游讲解意境营造方法

3.1 因境、因情讲解

因境、因情讲解即依循景区景观所呈现出的审美形态蕴涵、反映的文化形态而选择不同的描述、声调、语速、节奏、表情等讲解渲染手段来营造和景区美态相对应的讲解意境。

根据美学的审美范畴,因美的形态的不同,美可大致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种。优美是指审美对象呈现的单纯、静穆、和谐之美[4],它所唤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使欣赏者觉得世界充溢着生命的活力,形式上十分和谐。“崇高”是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宏伟、庄严、神秘而无限的美感,它所唤起的是人的敬服、赞叹乃至灵魂的震颤。中国传统美学对这两种审美范畴用两句准确而形象的诗句描述:一曰骏马秋风冀北,一曰杏花春雨江南。导游员要熟练掌握这两种审美范畴的特点,根据景区景观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于讲解中在语言声调、讲解节奏、身体动作等方面相应突出渲染,使游客对景观的美感体会更加淋漓尽致,审美体验更加完善。如导游员带领游客游华山时,导游的讲解即应与华山之险峻奇之崇高美感相对应,在音调上宜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讲解语句上宜短促,着重之处宜层层堆叠,渲染华山之层层美感。下面笔者以一小段讲解并相应标点符号释义华山之美感营造意境:“华山是五岳中的西岳,古人用‘华山如立’形象地描述了华山的地形特征。在地质上,华山南北两面均断裂下降,而—中间的华山—却断裂上升(相应的手势),华山东西两侧,受流水剧烈切割,华山就像豆腐块似的整体上升,断裂角度接近90度,因此,华山处处陡峭而险峻,当地民谣唱到:‘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上天梯,苍龙岭,鹞子翻身—真危险,长空栈道吓破胆。’”[5]而当讲解江南水乡,自是语气柔软,讲解字句斟酌上取婉约、媚丽之词,讲解节奏宜放缓慢,如此才能营造与景观相一致之意境。正如唱宋词:柳永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按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均是因不同之美感而相对应地营造不同的意境。

3.2 情境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儒家的隐士文化,佛教、道教所建寺院道观爱入名山,这样的文化传承影响了现今的旅游产业。全国旅游景区少有是纯自然或是纯文化景观,多是二者之融合。因此导游讲解时,需结合景区文化内涵与景观形态,入情入理地讲解,将游客带入景观深远的文化意境中去,同时,又能自如地引导游客欣赏眼前之风景,情境交融,带给游客华美的意境体验。如少林寺之达摩亭,导游员讲解时,需将达摩雪夜亭中坐禅,神光雪中守候,不惧断臂以求正法之执着与智慧循循道来,借助语言、语气、动作、表情引导游客的想象力进入历史中的那个雪夜,去感受当时之境;同时导游又能带领游客出历史之境,欣赏眼前风景之幽静、安谧,将自然景观之美与文化内涵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景恰能怡情、情恰能衬景之境界。

3.3 营造境外之境

若说导游因境讲解是对直观感相的模写,情境交融是导游对自然、文化之活跃生命的传达,那么营造境外之境则是导游引导游客探寻最高灵境的启示[6]。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高峰审美体验。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去品味未尽之言、未言之境。如李白之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未言凄凄别情,只描述了诗人站在江边远眺直至看不到船影而只剩一江春水无止息的流动,欣赏者却能从中深刻感受到离别的惆怅,将自己带入送别之境,同时,欣赏者人生所经历的离别场景,依依惜别之情也会跃然心上。

这种联想使欣赏者产生强大的共鸣而获得极度愉悦的美学体验。导游讲解意境之最高层次亦是如此。它要求导游对景观自然、文化之美知之甚深且对其进行语言上的艺术创造,用强大的艺术渲染能力引导游客的想象力进入拈花微笑领悟色相的微妙至深的禅境,此境却全赖导游之灵性、灵识以及对景区深厚文化底蕴的讲解艺术能力。导游讲解中营造境外之境能使游客深入走进景区自然、文化之美境,且游客随导游的讲解调动其自身联想、想象的能力从导游员的未尽之语感受别样的审美体验。营造此境,导游讲解内容需更有场景感,声音节奏要极富渲染之能事,讲解中巧妙融入对人生世相的观照与体味,化为润物之春雨,讲述出导游最深的“心源”,将游客带入对自然、人生观照之境并促使其自发调动想象力,获得高峰审美体验。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朱光潜.谈美书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陈蔚德.导游讲解实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华山导游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咏华山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随王履登华山
华山论“剑”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网约导游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