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指导 田从豁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田从豁名中医工作室,北京 100053)
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笔者有幸自2008年开始跟随田教授学习,深感田教授针灸临床特色鲜明,收益颇多。现将其“形神并调”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与同道分享。
田教授认为针灸治疗过程不单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刺激过程,它既有局部的治疗作用,也是对患者调神的过程。“形”即形象,是指具体的组织器官、脏腑及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进一步说是指可以看到或触摸到的身体的有形实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狭义的神是指神志。此处的神为广义之神。田教授特别强调针灸要以患者为本,主动与被动治疗相配合。表现在治形与治神相结合,同时认为针灸临床中的“治神”包括一般所讲的医德内容,“形神合治”即包括医德和医技的统一,并将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医疗实践中。
“形”在针灸治疗中可指针刺到达的部位,从外到内有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血管、神经、肌腱、骨膜等。《灵枢·卫气失常》:“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素问·刺要论》:“刺毫毛腠理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刺骨无伤髓。”可见古人在针刺中是很讲究部位的。
田教授在针灸临床中,针对不同部位的病症,即“形病”,采用了不同的针具和刺灸法。总的原则为“不破不立”,即针对病损的组织,采用去除或破坏病态组织的方法。成语“不破不立”即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同时有先破后立之意。
在皮肤病的治疗上田教授考虑皮肤病的主要症状不外痒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常见的病损包括皮肤的斑、疹、疮、疱、囊肿、皲裂、增生、鳞屑、结节、瘢痕等,均属皮肤表皮出现了病理的异常,中医考虑为局部的湿热、瘀血等腐秽瘀积,而失去了皮肤本身正常的修复能力[1]。如何让这些病损恢复?田教授的观点是先将患病的皮肤病损破坏掉,去掉这些部位的湿热瘀血腐秽之物,让正常的气血循环逐步恢复,从而逐步改善皮损,治疗该病。常用针法有毫针局部围刺、点刺放血及火针点刺[2]。
在皮下可触摸的包块的治疗上,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脂肪瘤等,田教授考虑为痰湿气瘀血等聚于局部,治疗上用毫针在包块中心或周围围刺[3-4]。
在筋骨病所致的疼痛及运动受限的治疗上,田教授多采取关节三针,即取关节的头部及颈部两侧的部位针刺,针尖的部位在骨膜或筋骨之间[5-6]。
在五官九窍疾病的治疗上,如鼻炎、耳鸣等,田教授考虑局部气机不畅,治疗上用毫针取局部腧穴[7-8]。
1.2.1 守神
田教授认为针灸医生的心理素质、行为方式、言谈举止都会对针灸效应和临床疗效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要求施针时医者要守神,即神志专一,精神内守,针入人体,神也随之而入,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9]。针刺前的切循取穴局部及周边的经络,也有助于帮助患者守神于针刺之处。若要在治疗中做到守神,就要求医生平时要多看、多读、多悟。同时日常应锻炼“心力”。“心力”是指用针时力量从丹田发出沿胸部、右肩、右上臂、右前臂,到达右手指,是田教授强调弟子们要经常练习的。
作为患者要配合医生,有效互动,治疗时要充分信任医生,体位舒适,配合气至病所。
1.2.2 治神
田教授在针刺治疗时常会先取百会或大椎穴为第一针,用以守神及治神,可引导患者神情专注于所针之处,同时可以诱导患者入静,从而改变机体的功能状态,诱发循经感传,提高针灸疗效。另外临床根据患者不同的辨证要求,采用不同的具体调神方法,总体的治疗要求是要达到机体各个脏腑器官气血运行的平衡,以使神机恢复正常。田教授常用的调神方法有以下几种。
1.2.2.1 镇静安神法
组穴:百会、印堂、神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10]。阴阳失衡加巨阙;阳气不振加大椎;头目不清加风池。
主治:失眠、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焦虑等心神不宁或兼脾胃不和之证。
手法:百会直刺 0.3寸,刮针向下的补法,或用温和灸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或虚补实泻。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之会,内络于脑,与手少阴之原穴神门相配可宁心安神,健脑益智;印堂为奇穴,位居督脉所过,能清神醒脑;中脘、足三里健脾和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节阴经之气,与督脉之百会合用即属上下相配,可平衡阴阳。本组穴位养心安神,健脾和中。
1.2.2.2 益智宁神法
组穴:风府、风池、大椎、百会[10]。热盛神昏加十二井、水沟;肝经气逆加合谷、太冲;病久加膈俞、肾俞;肾精不足加肓俞、肾俞;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
主治:中风、脑炎,或神昏、痴呆之证。
手法:实证大椎用放血拔罐,放血量5 mL以上,余穴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方义:百会、风府均为督脉在头部的经穴,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风府为督脉与阳维之会,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阳维维系一身之阳,又会于督脉,督脉入络脑,三穴共奏醒神健脑之功。大椎为督脉要穴,总督一身之阳,用补法充髓健脑,用泻法又可清泻热邪。诸穴共奏醒脑健脑、清热熄风之功。
1.2.2.3 通督益神法
组穴:大椎、陶道、无名穴。病久加长强;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
主治:癫痫、破伤风等证。
手法:深刺补法。
方义:大椎、陶道、无名穴均位于督脉上,三穴毗邻,位于第七颈椎及第一、二胸椎的下方的棘突间。田教授也称无名穴为“二椎下”或“三椎下”。三穴均为全身阳经经气汇聚并上输之处。同时大椎为督脉要穴,总督一身之阳,用补法充髓健脑。三穴合用,疗效更强,诸穴共奏通督脉、益脑熄风之功。
1.2.2.4 开窍醒神法
组穴:百会、十二井穴、合谷、太冲。神昏加水沟。
主治:中风等出现精神萎靡甚至昏迷不醒、嗜睡等证。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针刺时在百会左右旁开 1寸处取穴,向百会方向或向后斜刺入 0.3分左右,三穴同用加强了百会穴的醒神作用。合谷、太冲为开四关,二穴共用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有较强的通达气血、醒脑开窍之功。十二井穴位于手足末端,为阴阳经交接之处,点刺有交通阴阳、通经醒脑之功。诸穴合用共奏开窍醒神之效。
1.2.2.5 理气畅神法
组穴:百会、大椎、期门、中脘、气海。肝经气逆加合谷、太冲;病久加膈俞、肾俞;肾精不足加肓俞、肾俞;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
主治:抑郁焦虑等出现气郁不疏之证。
手法:气海用补法,余穴用泻法。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大椎为督脉要穴,总督一身之阳,用泻法又可清泻通经,期门、中脘同用调理中焦气机,疏肝和胃,理气解郁。气海补法以填充下焦之元气。诸穴共奏理气解郁、疏肝畅神之功。
1.2.2.6 阴阳调神法
组穴:照海、申脉。白天发病以申脉为主,夜间发病以照海为主。
主治:癫痫、破伤风等证。
手法:平补平泻法。
方义:照海、申脉为阴蹻和阳蹻两脉起始部的穴位,二穴可调整阴阳经的气血,调整阴阳失衡。
1.2.2.7 调五藏神法
1.2.2.7.1 组方一
组穴:背俞四穴[11],即膈俞、肝俞、脾俞、肾俞。背俞穴应用不局限于这四俞,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脏腑俞加减。
主治:哮喘、荨麻疹、失眠、眩晕等气血不和,脏腑不通之证。
手法:肝俞、膈俞用平补平泻法,脾俞、肾俞用补法。
方义: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它们和内脏有着直接的联系,生理上,五脏之精气由此输注于背部;病理上,五脏的疾病可由此反应到体表,因此田教授认为在治疗上,五脏之病变可针灸这些俞穴而达到治疗脏腑疾病的目的,也即通过通调足太阳一经之气血,起到通调脏腑气血之功,并求阴病治阳。肝俞、脾俞、肾俞,外加血之会膈俞,组为背俞四穴,诸穴共用和气血,温健脾肾,既调补了后天之本,又巩固了先天之根,但在具体临症时,田教授又会以脏腑辨证为基础,选用背俞穴来调理脏之疾。
1.2.2.7.2 组方二
组穴:膀胱二侧线上五脏俞旁穴[12]。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疑难杂证或久治不愈的病症加相关脏腑的督脉穴及夹脊穴。
主治:神志病变,如抑郁、焦虑、多疑等。
手法:平补平泻法。
方义:膀胱二侧线上的俞穴以调脏腑之神志病变。如肾虚后,其病变传到膀胱二侧线而引起的神志病变取志室。其他脏器虚弱引起的神志病变也如此。这是因为膀胱一侧线和二侧线属于相连贯的统一经络。因神志病病情复杂,田教授一般以“治一脏,调五脏”的原则来调节全部脏器功能和精神神志的活动。这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依据,考虑五脏都有互相联系的生克关系而为了防止疾病的传变。发挥了整体观念的精神。
患者,女,72岁,2012年10月23日。左胸胁疱疹后时周身刺痛4年余。4年前左侧胸胁疱疹,疼痛,经综合治疗后好转,但此后即出现胸胁疼痛,严重时周身刺痛,烦躁,一般隔日出现,转移注意力可忍住,夜眠不佳,胃口差,大便干。既往有高血压,依靠口服药物控制。舌苔薄白,舌暗红,脉滑。左侧胸胁少量色素沉着,身形瘦。
中医诊断为痛痹(气血不足,郁热痹阻)。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针灸取疼痛部位(火针点刺)、大椎、风池、百会、印堂、肩髃、肩井、曲池、合谷、脐周四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防风通圣丸。
2012年10月30日二诊,胸胁疼痛及周身刺痛有好转,发作次数减少,夜眠时好时坏。针刺同上,药物继服。此后患者每星期针刺1次,未再用火针,间断口服中成药。2013年3月18日十四诊,患者偶有胸胁疼痛,可忍受,夜眠时好时坏。
本例患者病程4年,可为日久,加之年过7旬,气血不足,而且郁热仍在,故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史较长者,田教授一般先以火针局部点刺,清局部郁结之热邪,这十分重要。待疼痛不重时,可用普通毫针围刺,另外加镇静安神法,取穴百会、印堂。加大椎、风池以扶正通阳。加肩髃、肩井、曲池、合谷及调上肢气血,气血行则利于驱邪外出。取脐周四穴以扶正,补先天肾气,足三里、三阴交补后天以生气血。诸穴同用,共奏良效。对于高龄及病程长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长。因此在疼痛重时加口服药物,成药防风通圣丸以清表里之热,血府逐瘀以行气化瘀止痛。
患者,男,24岁,2013年6月6日初诊。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癫痫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欠利10年。2003年脑出血昏迷,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及癫痫。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及卡马西平。治疗前每 1~2年大发作 1次,小发作每日均有。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可独立行走,右手僵硬,言语基本正常。全身痉挛大发作最后一次为2012年12月,经常有失神小发作。饮食、睡眠、二便正常。既往体健。舌暗,苔薄白,脉沉细。头 MRI示左额顶部术后改变,左颞额顶叶软化灶,轻度脑萎缩,部分空蝶鞍。头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稀疏。中医诊断为痫症(气滞血瘀,风痰上扰)。西医诊断为特发性癫痫。治拟熄风化痰,填精通经。针刺取大椎、陶道、二椎下、风府、百会、风池、通天、曲池、八邪(右)、肓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悬钟。并予汤剂 7付。2013年7月5日二诊,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失神发作为主。针刺百会、陶道、二椎下、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俞、长强、申脉、照海。2013年7月26日三诊,未有大发作,但有时有头部恍惚感,转瞬即逝,天气热时易出现。余无不适。针加右侧八邪。2013年10月11日四诊,经针灸药物治疗3个月来,大发作、小发作均未出现。针刺大椎、陶道、二椎下,右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八邪、秩边、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合谷。2013年10月25日五诊,癫痫未发作,西药减量(卡马西平1.5片减至1片,每日2次;苯妥英钠2片减至1片,每日2次)。右上肢僵硬,手不会动,走路可。近半年患者每月针 1次,病情稳定,癫痫未发作,右上肢僵硬有好转,西药在减量中。
该患者脑动脉畸形导致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出现癫痫发作,另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欠利。病史已10年,属难治型癫痫。中医辨证为气血瘀滞脑络,气机逆乱,元神失控。病变经络主要涉及督脉及六阳经。针灸治疗以通督脉,调气机,复平衡为大法。田教授针刺取通督益神法,穴取大椎、陶道、三椎下,同时加用醒脑健脑法,穴取风府、百会、风池、通天。并以曲池、八邪(右)、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悬钟以通经益气改善肢体僵硬,取肓俞以益肾气补元气。二诊加用阴阳调神法,并取背俞穴位加强调神的力度,待痫症发作被控制后,针刺取穴减少督脉穴位,仅用通督益神法,并增加肢体局部取穴,以期改善肢体功能。
[1]王寅.田从豁针灸治疗皮肤病效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2-18.
[2]李其英,田从豁.针灸临床中的祛瘀生新法[J].中国针灸,1999,19(2):99-100.
[3]田从豁,臧俊岐.亚急性甲状腺炎针治 1例报告[J].中医杂志,1981,22(12):49.
[4]林怡珊,王寅.田从豁教授临床治疗痛痹经验[J].河北中医,2011,33(4):485-486.
[5]王寅,庞金榜.田从豁教授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1762-1764.
[6]杨晓忱,赵宏.田从豁教授治疗痹症的理法方穴术[J].中国针灸,2012,32(11):1038-1040.
[7]林海,黄雪琪,田从豁.田从豁治疗眼科疾病经验撷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2):91.
[8]林海,田从豁,刘志顺.田从豁教授治疗耳鸣耳聋经验[J].中国中医药学刊,2010,28(7):1365-1366.
[9]骆芳,蒋军清,叶虹,等.田从豁教授针法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16-18.
[10]张华,刘保延,周雪忠,等.田从豁教授临床常用穴方总结[J].中国针灸,2007,27(9):673-676.
[11]王卫红,邵淑娟,田从豁.田从豁教授“背俞四穴”应用探析[J].中国临床医师,2007,35(7):67-68.
[12]宋世运,王寅.田从豁以膀胱经二侧线为主治疗神志病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