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康朝霞,指导 张唐法
(1.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 430022;2.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生,武汉 430060)
张唐法,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中医名师,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武汉针灸学会会长,湖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湖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全国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张主任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擅长运用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多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尤其治疗颈胃综合征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且对该病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成为张主任的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跟随师诊,聆听言传身教,受益匪浅。现将张主任治疗颈胃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颈胃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肌劳累、颈椎损伤等原因导致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刺激或损伤颈部神经并通过神经反射系统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或减弱,从而引起胃肠道等交感神经支配区域多种功能异常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交感型颈椎病的一种[1-2]。表现为长期难愈的上腹部胀满隐痛、纳呆食少、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泛酸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又可存在颈项僵硬、酸楚不适以及肩臂麻木的颈部症状,两者病情相互影响且呈同步变化。
本病属中医学“骨痹”、“胃痛”、“胃痞”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因劳损、外伤造成颈椎局部气滞血瘀,或因风寒湿邪客于筋脉,注于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胃肠等脏腑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联系密切,颈椎病变时,颈项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可通过经络影响胃肠的经脉、气血功能,导致中焦气机紊乱,脾胃运化失职,肠道传化失调,发为颈胃综合征[3]。因此,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颈项经络痹阻,脾胃运化失职,肠道传化失调。其治疗应以通经活络、健脾和胃、通调肠腑为治则。
颈椎病变影响胃肠功能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神经途径。颈椎病变会导致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对颈部交感神经产生机械刺激,刺激信号通过颅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网络,传入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产生优势灶[4]。该优势灶的兴奋再沿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下传到胃及十二指肠,促使胃及十二指肠功能或器质发生变化[5]。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会抑制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出现口干、上腹胀痛、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多,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出现烧心感、泛酸、嗳气、上腹部饥饿性疼痛进食后缓解等溃疡症状。颈交感神经长期受刺激,会反复地引起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幽门括约肌过度紧张,久之幽门括约肌舒缩无力,肌源性扩张,促使胆汁反流,损害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腺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6]。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有下列胃肠道症状之一者,上腹部胀满、上腹部疼痛、泛酸、恶心、呕吐、嗳气、食欲减退、腹泻、便秘,同时以上这些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与颈项症状常同时发生,或对症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者。③胃镜检查可确诊为以下疾病之一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凡是符合颈胃综合征诊断标准①,同时只要伴有颈胃综合征诊断标准②或③之一者,即可确诊为颈胃综合征[7]。
张主任认为颈胃综合征的及时诊断率低,主要是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他特别强调病史采集要详细,当患者反复发作上述消化道症状时,应当详细询问患者颈椎相关情况,当有消化道症状伴头晕、颈肩酸楚疼痛不适、上肢麻木等症状时,应行胃镜检查,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若无明显阳性病变,应及时行颈椎X线或CT检查,以帮助诊断。
本病常与胃、十二指肠、食管本身的器质性病变或高血压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的临床表现相同,应注意鉴别。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摄片、胃镜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如临床上发现对胃肠疾病或其他病治疗无效或症状一度减轻而反复发作者,要考虑本病。常见的误诊病种包括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急性胃炎等。
颈胃综合征的存在和表现,说明了颈椎病与慢性胃肠疾病的密切关系。张主任认为颈椎病的难治性和反复性是导致慢性胃肠疾病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在没有其他发病因素和干扰下,交感型颈椎病和慢性胃肠病可以互相影响,随着原发病的加重或好转,胃肠道症状亦随之加重或减轻[8]。颈胃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张主任常用如下思路及方法治疗本病。
《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颈胃综合征病程日久,病性多属虚实夹杂,故本病的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原则。扶正主要是通过调节脏腑机能,实现阴平阳秘的状态。背俞穴和夹脊穴是调整脏腑机能的要穴,背俞穴是脏腑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位,与相应的脏腑之间有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特殊联系,能调整人体五脏六腑之气血。而夹脊穴与背俞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颈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素问·骨空论》:“足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又如《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由此可见,膀胱经与督脉其主干循环,之别,其所发,均与夹脊穴密切相关,督脉与膀胱经夹脊而行,督脉别走太阳,督脉与膀胱经相互联络,别走,共主一身之阳,故针刺夹脊穴能使督脉及足太阳经经气通畅,与膀胱经之背俞穴共同调和人一身之阴阳。因此张主任特别注重夹脊穴及背俞穴的应用,重用脾俞、胃俞、膈俞等背俞穴以及相应的颈椎夹脊穴治疗本病。其中膈俞有活血祛风的作用,脾俞、胃俞能健脾益胃,充实后天之本,促进气血化生,上述腧穴合用,共奏补气血、化瘀滞、柔经筋之功。
颈椎的病变损伤或刺激颈交感神经,引起颈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通过大脑皮层和丘脑反射而导致胃肠炎症反应和植物神经功能失常,出现胃脘胀满、灼热泛酸、恶心欲呕、嗳气等症状[9]。由此可见,颈胃综合征其本在颈,其标在胃,但颈椎与胃又互相影响、互相关联。因此,张主任强调治疗颈胃综合征必须颈胃同治,标本兼顾。在临床中取以颈部夹脊、风池穴以舒筋活络,通络止痛;后溪为手太阳经之输穴,与督脉经相通,取之以疏通太阳和督脉之经气。以上穴位合用,疏通颈椎经络气血,通经除痹。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与阴维脉相通,可清心除烦,理气和胃;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通于冲脉,可理脾和胃,平冲降逆,除痰降浊,两穴相配理脾和胃,调和气血。中脘为胃募,足三里是足阳明之合穴,共奏疏通阳明而调治胃气。以上诸穴合用,通经除痹以治本,健脾和胃以治标,标本同治。
颈胃综合征临床上症状复杂多样,常夹杂其他伴随症状,临床上取穴应灵活多变。若伴有眼球胀痛,视物模糊者则加百会、四白、太阳穴疏通眼部经气,引气血上行,涵养有泉;伴有心悸或血压异常者,加神门、阴郄等穴,神门、阴郄为心经之原穴和手厥阴之郄穴,共用以调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经气而治胸闷心悸之症;伴腹泻或便秘者,取下巨虚、阴陵泉或曲池、迎香等穴,小肠下合穴下巨虚,足太阴之合阴陵泉,两穴合用健脾利湿止泻;曲池、迎香通调手足阳明经气以治便秘[10]。
穴位注射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既有中医学的治疗特点与作用途径,又有现代医学的药理作用特点及治疗途径。穴位注射可以改善颈椎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神经根性水肿及无菌性炎症对神经的恶性刺激,而且由于药物留滞在穴位内,能刺激经络腧穴发挥更强更持久的疗效。
穴位注射药物包括10%葡萄糖注射液2 mL,加入维生素 B1及 B12各 1 mL。用 0.55 mm×40 mm针头 5 mL注射器。取病变颈椎所在夹脊穴、足三里(均为双侧)。患者取坐位,术者选取颈椎夹脊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每穴注射0.5~1 mL,拔针后按压2~3 min。穴位注射组隔日1次,2星期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
颈胃综合征病程较长,治疗疗程较长,且经劳累,长时间低头、伏案动作等易诱发加重,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过来又严重影响疾病的恢复,故张主任特别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在治疗的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本病的病理特征,告知患者平时生活中应注意的生活习惯,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增强患者信心,同时积极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患者,女,57岁。患者常有胃脘疼痛不适、泛酸、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反复发作约8年余,2010年曾在我院内科诊治,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口服治疗,但疗效不明显,症状逐渐加重。患者于2011年5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诉胃脘部胀痛不适,嗳气,食少纳呆,颈项部僵硬疼痛,并伴头痛昏沉,心慌胸闷,心烦。查颈肌紧张,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3-6棘突及棘旁压痛,双侧风池压痛,旋颈试验阳性,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6椎体后下角变锐,部分项韧带钙化。诊断为颈胃综合征。治疗以针灸配合穴位注射为主。取 C3-6夹脊穴、风池、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脾俞、胃俞、膈俞、神门、太阳,给予针刺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在颈椎夹脊穴、足三里行穴位注射,隔日1次。2星期为1个疗程。治疗3次后,患者诸症状均有所减轻,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颈胃综合征属于交感型颈椎病的一种,临床较多见,是多种功能异常的症候群,随着骨质增生的低龄化和颈肌劳损的增多,该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颈胃综合征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因颈椎的病变程度而有所不同,症状也可自行缓解或减轻,亦可反复发作。加上临床医生认识不足,询问病史、体检不细,极易误诊、漏诊。张主任在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诊断上,重视相关病史的采集,并对颈胃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在治疗上重用背俞穴,整体调理,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同时既重视经络学说,又兼顾解剖,重用夹脊穴,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针药并用,善用穴位注射,将经络学说与现代药理相结合,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此外,治疗过程始终强调身心并调,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患者的信心,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患和谐、身心俱健的目的。
[1]陈国华.手法治疗颈胃综合征59例[J].四川中医,2005,23(5):89-90.
[2]刘正,陈伟平,吕东,等.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颈胃综合征 4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415.
[3]蒋戈利,李坚将,夏喜云,等.三步针罐疗法治疗颈胃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2,34(4):49-50.
[4]Song PS, Kong KM, Niu CY,et a1. Expression of c-fos in gastric myenteric plexus and spinal cord of ra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4):529-533.
[5]Utzschneider D, Koesis J, Devor M. Mutual excitation among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in the rat[J]. Neurosci Lett, 1992,l46:53-56.
[6]袁庆东,梁承,赵建国.针刺结合走罐治疗颈胃综合征53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5):29-31.
[7]刘士安.颈胃综合征 146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665.
[8]崔承斌,王京京.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J].中国针灸,2005,25(7):483-486.
[9]王爱平.颈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43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1):852.
[10]姚小萍.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胃综合征 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