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军,王辉武(指导)(.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重庆 40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 40000)
王辉武治郁经验
唐军1,王辉武(指导)2
(1.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重庆40002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400010)
王辉武为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中医传承博士后流动站指导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历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实用中医药杂志》、《肝博士》副主编等职。王教授经验丰富,临证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科疑难杂病的诊治,尤其对脾胃病、肝胆疾病、失眠、郁病、湿证、便秘、痤疮、男性性功能障碍等有专题研究,疗效卓著。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辉武名中医工作室”。王辉武教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对郁病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王辉武教授治郁经验总结如下。
郁之概念起源于《内经》的五气之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以“五郁”立论,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则。金元朱丹溪加以发挥,提出了六郁论,《丹溪心法》在继承“五郁”的基础上,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论,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明清之后对郁病病因的认识不断深化,除情志致郁外,外感内伤诸因素均可致郁。
压力致郁。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工作、感情问题常使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因为压力而诱发焦虑、不适、睡眠障碍。未见脏腑疾病而郁病已经产生。
误药致郁。郁病的发生,除了气、湿、痰、火、血、食、外感、内伤等因素外,王师认为误药杂乱而成郁也不可忽视,因久病久治,各种药物长期服用,过用寒凉或补滋而不通生郁。更有西药如左旋多巴、避孕药,甲状腺素、各种激素等副作用而导致郁病。
久病皆郁。即凡病程很长,数年或数月,病情未见好转,或反复发作,或恶化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郁”。疾病之痛痒诸症令人不适,甚至辗转不安,彻夜不眠,导致焦虑、悲伤、忧愁、恐惧、惊慌是必然的。一般来说,对于重病痼疾,如中风、癌症等,郁也更重;在诊治过程中造成误诊、误治而成为坏病、逆证者,其郁也重。远道求医,登门而执着者,医者应警惕其郁。此外,体质虚衰,多疑善悲,老年多病,妇女老妪,常是郁病多发者。
郁乃心病。郁病的各种症状最后都由心所感知。《灵枢·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是通过心来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心是躯体功能和意识情感的共同主宰。《素问·本病论》谓“忧愁思虑即伤心”,《灵枢·口问》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难注·四十九难》谓“肝为心邪”,《诸病源候论·气病诸侯·结气侯》谓“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也”,《灵枢·口问篇》谓“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王文禄《医先》谓“一切病皆生于心。”因此郁病乃是心病。
临床特点。自责、自罪(内疚,自错、自笨),无趣(兴趣下降、信心缺乏、乏力、疲倦、累、不愿交流、精力不足、气短、性欲下降),症多又说不清楚,厌食(食而无味、大便异常、饥而不食、消瘦、或多食胀满),失眠(睡眠欠佳、早醒、多梦、睡着了也不承认),胸闷(肋胁胀、呼吸困难、心悸),疼痛(肌肉痛游走性、头痛、晕、四肢麻木、皮肤灼热、气窜走、出汗多、背痛、冷),死后快乐感(自杀),焦虑(无法扔弃、没事瞎操心、老怕失败、信心不足)。
舌脉要点。郁脉多沉伏,郁在上焦则见于寸,郁在中焦则见于关,郁在下焦则见于尺,左右皆然。或涩,或沉,或濡,皆为不通畅之状。气血、食积、痰饮等,一有留滞于其间,则脉见涩矣。郁病之舌质多暗、紫、瘀点、晦而无光,舌苔多白、腻、厚、滑而多津。
郁病治法。郁病无论各种原因,总因不通,因此治疗原为“通”,强调忌“塞”“滞”。寒闭,气闭、阳虚、湿痰、瘀血、火热、饮食皆致不“通”生郁,八法皆是“通”法,提出“解郁唯通”说。而心主血脉,心主神,以通、畅为用,故说善治郁者,不治肝而治心,使通则愈。
常用方剂。治郁以通为法,如因肝气郁结选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选丹栀逍遥散,气滞痰郁选半夏厚朴汤,气滞血瘀选血府逐瘀汤,肝肾阴虚选一贯煎、滋水清肝饮, 脾胃气郁常用越鞠丸,忧郁扰神则选经方甘麦大枣汤、柴胡龙牡汤等。邪实而郁者,舌苔多见腻浊,选越鞠丸,依《景岳全书》气、血、食、痰、风、湿、寒、热等各种郁的用药分别加用。如痰火扰心则选清心豁痰汤,药用香附、郁金、小茴香、乌药、白术、茯苓、橘红、半夏、砂仁、炒栀子、莲子米、知母、节菖蒲、龙骨、夜交藤、合欢皮等。咽干口苦加知母,心烦急躁加淡竹叶、黄连,注意不可过香燥。并自拟合欢解郁汤,药用合欢皮15~30g,谷麦芽(各)10~25g,柴胡15~15g,茯神15~20g,香附10~15g,炒酸枣仁15~20g,珍珠粉0.5~1g (冲服),川芎8~10g,栀子10~12g,治疗各种郁病。
用药举要。常用柴胡、香附、合欢皮、黄连、山栀子、郁金、旋覆花、茵陈、苏叶、厚朴、青蒿等药。柴胡为治郁要药,《本经》言“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伤寒杂病论》谓其“运转少阳枢机”。郁金解郁行气活血,《本草衍义补遗》谓其“治郁遏不能散 ”,《本草汇言》谓“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其性轻扬,能散瘀滞,顺逆气,上达高顶,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旋覆花辛温走散,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金匮》旋覆花汤,配新绛、葱,治肝着、胸胁痞闷胀痛。《温病条辨》香附旋覆花汤治胸胁痛,配胆南星清化热痰,祛风镇惊解痉。苍术气味雄壮辛烈,足阳明、太阴之药,能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解诸邪。香附,下气最速,乃血中快气之药,苍术配香附总解诸郁。而青蒿开郁逐邪不伤阴,亦为临床常用。
郁病治疗,不能只依赖药物,心理治疗和患者的信赖至关重要。王老常说“医患互相亲,枯木可逢春”。时刻要注意调动患者的配合,医道难精,患者难调,多种郁病都有个体差异性。文化、家庭、性情、体质都不同,因此做好和患者的沟通,可以增强其对医生的信任,最大限度使之配合。郁病患者不少人久病成医,一知半解,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对医生半信半疑。医生必须深谙心理诱导,医嘱调护等多学科知识,辨证施治,其中取信患者是前提,也是发挥疗效的关键。
周某,女,37岁,已婚。2013年5月22日初诊。2年前偶因弯腰后出现背心疼痛,如针刺样疼痛,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加重,西医脊柱X片、风湿、类风湿等检查未见异常,热敷或者按摩后缓解,劳累加重,疼痛反复不愈而求诊。症见背部刺痛,按压明显,弯腰或者后仰加重,纳可,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辨为瘀血阻络之血痹。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味。当归15g,乳香10g,没药10g,白芍20g,赤芍20g,甘草10g,牛膝15g,全蝎10g,延胡索15g。5剂,水煎服,1日1剂。嘱忌生冷油腻,劳逸适度。服药5剂后,诉服药前2剂有效,后则无效,夜间疼痛明显,甚则痛醒,脉细弦,舌质红苔薄白。患者久病,除血瘀外,兼气郁,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桂枝12g,白芍15g,干姜8g,甘草10g,黄芪30g,当归15g,香附20g,合欢皮20g,木瓜15g,郁金12g,红花8g。5剂,水煎服,1日1剂。服药5剂后,疼痛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效不更方,再进5剂。疼痛进一步好转,舌质淡,苔白,脉细弦。继续前方加姜黄15g, 5剂,水煎服,1日1剂。疼痛明显好转,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弦。苔白腻是夹湿,前方去姜黄加薏苡仁30g,防己20g, 5剂,水煎服,1日1剂。
[收稿日期]2015-06-01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0-09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