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励吾“和”法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经验

2015-04-04 01:21范正鹏王竹行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重庆400021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风府大椎补法

范正鹏,王竹行(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重庆 400021)

柳励吾“和”法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经验

范正鹏,王竹行
(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重庆400021)

柳励吾(1903-1976年),男,湖南长沙人,先后辗转长沙、南京、桂林、柳州、昆明、贵阳、重庆等地开设针灸治疗所行医,其以“稳”为特色的针灸技法曾经影响西南地区,所著《十四经重要穴位一百五十个》、《快速进针流注传导》、《梅花针学讲义》、《针灸治疗常见病手册》、《针灸临床经验录》等论著广为流传,深受学者称道。

柳老的“和”法针灸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师承其家传技法。《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宇宙自然、人体机能运行的规律、“和”乃化生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和”法针灸核心在于法于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也应证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其选穴从整体出发讲究远近配穴,左右取穴,其进针及运针手法轻柔温和,多用平补平泻,或缓补缓泻,以缓慢激发经气,聚于针下,必要时施以艾灸,可持续稳定推动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治疗各种急慢性痛症有显著疗效,其手法轻柔,更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柳老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故头部气血趋盛,易于壅滞,不通则痛,而致头痛。提出治疗应注重疏通脏腑气血,使无壅滞之弊,则可恢复平和与健康。正如《素问经注节解》提及的“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我们在整理其《针灸治疗经验实录》手稿时,有三则记载完整、选穴用术精简、充分反映“和”法针灸的典型头痛病案,介绍如下。

1 气血亏虚案

刘某,女,60岁,1940年3月就诊。因30余年前产后未满月受风寒而起,出现头顶、前额及双侧太阳穴痛,时发时止,发作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治法:风府(针刺泻法)、双侧风池(针刺加艾灸)、大椎(针刺补法加艾灸)、二椎(针刺补法加艾灸)、三椎(针刺补法加艾灸)、中脘(针刺补法加艾灸)、双侧曲池(针刺加艾灸)、双侧列缺(针刺加艾灸)、双侧太冲(针刺)。第1次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治疗3次后头痛痊愈。两年后回访,头痛一直未发。

按:患者产后气血两亏,易受外邪,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寒之邪入中头部经络(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发为头风,则见头顶、前额及双侧太阳穴痛,阳明经受邪,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病机为气血亏虚,风寒阻络,胃气上逆。《素问·风论》谓:“风气循府而上,则为脑风。”首取风府,以散风熄风、通关开窍,施以泻法,以泻壅滞之风邪;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之会,主治偏正头痛,并施以艾灸,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大椎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二椎(第2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三椎(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均为督脉所经之要道,针刺补法并施灸,振奋阳气以补虚;中脘穴为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主治恶心呕吐;曲池为手阳明之合,针刺以祛风散邪,灸之以调和气血、温经通络;“头项寻列缺”,故取之以止头痛;太冲为肝经原穴,主治厥阴头痛。诸穴合用,共奏调和气血,补虚泻实,通络止痛之效。

2 阴虚阳亢案

俞某,男,49岁,1951年8月就诊。长期操劳,头昏头痛,四肢无力,两足痠软,行走困难,胸痛,两腿掣筋,坐卧不安,倒床不起已1个月余。经检查血压过高。取大椎(针刺补法)、左曲池(针刺)、左承山(针刺)。头昏减,胸痛止,腿抽筋减轻。二诊,取风府(针刺泻法)、右曲池(针刺)、左委中(针刺)、右承山(针刺)。三诊,取二椎(针刺补法)、右环跳(针刺)、右足三里(针刺)、右太冲(针刺)。头昏额痛好转,腿掣筋与酸软好转,能起床行走,精神增强。四诊,因洗澡受凉,发热,头额痛,左腿掣筋疼痛,彻夜不能入眠。取大椎(针刺补法)、风府(针刺)、右委中(针刺)、左承山(针刺)。发热头痛减轻,左腿掣筋停止。五诊,诸症消失,能坚持工作。

按:患者长期操劳,年过“六八”,肝肾阴精逐渐亏虚,肝风易动,肝阳偏亢。《素问·痿论》谓:“肝主身之筋膜。”肝精不足则见筋肉酸软无力,肝风内动则见两腿掣筋,肝阳上扰清窍,则见头昏头痛,肝阳上亢,肝失疏泄,则见胸满胁痛。其病机为肝肾亏虚,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病性为本虚标实。初次治疗取大椎,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针刺补法以补虚;曲池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承山主治腰腿拘急疼痛,针刺以缓解两腿掣筋。二诊取右穴之意在于交叉间隔取穴以利于缓解穴位刺激疲劳,但又能达到持续治疗以维持疗效,加委中穴,主治下肢痿痹,进一步缓解下肢酸软及痉挛。三诊取二椎、足三里以补虚。《医宗金鉴》谓:“环跳,主治肱、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针刺环跳以治疗其下肢拘挛,太冲为肝经原穴,平肝潜阳以缓解其头昏头痛及胸痛。3次治疗后头昏额痛好转,下肢掣筋及酸软缓解,能起床行走,精神增强。后入浴不慎,复受风热之邪,故见发热;风热之邪煎灼上亢之肝阳,蒙于清窍,则见头痛,彻夜不眠;内动之肝风受外侵之风邪扰动,则下肢掣筋疼痛。取大椎、风府以祛风清热,委中、承山以缓解下肢拘急疼痛。故治疗后诸症消失。

3 风火上犯案

胡某,女,36岁,1935年6月就诊。头痛,以前额、太阳、眉骨痛甚,曾在长沙德生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拔掉大牙1颗,疼痛减轻2天,后仍复如前,复诊再拔大牙1颗,两日后头痛未减,反更加剧。至上海寻日本某医诊治,亦称三叉神经痛,又拔掉3颗大牙,而头痛更重,甚至昏迷不醒人事。乃改请中医,服用中药,头痛虽未加重,亦未减轻。现早晨8时开始头痛,但尚轻微,9时渐加重,畏光,门窗须遮以黑布,至10时上唇、鼻旁如有虫蚁向眼睛、眉毛方向爬行,说完即昏迷不醒,正午12时后头痛减轻,神智甦醒,午后3时头痛逐渐消失,恢复如常人。取风府(针刺泻法)、大椎(针刺补法加艾灸)、百会(针刺补法加艾灸)、中脘(针刺泻法)。针灸后头痛昏迷如前,但甦醒时间提早1小时,不到11时便已甦醒。二诊,取百会(针入1分加艾灸)、风府(针入1分)、二椎(针入1分加艾灸)、双侧曲池(针入5分加艾灸)、双侧列缺(针入1分加灸)。疗效:头痛畏光仍如前,但未发昏迷,神智始终清醒。三诊,风府(针刺泻法)、双侧风池(针刺加艾灸)、三椎(针刺补法加艾灸)、右尺泽(针刺)、合谷(针右穴,双侧加艾灸)、左太冲(针刺)。疗效:早晨8时至12时均为轻微头痛,未逐渐加重。四诊,取风府(针刺泻法)、大椎(针刺加艾灸)、中脘(针刺补法)、曲池(针左穴,双侧加艾灸)、右太冲(针刺)。迄至早晨9时始痛,痛可忍受。五诊,风府(针刺泻法)、双侧太阳紫脉(针刺)、大椎(针刺补法加艾灸)、曲池(针右穴,双侧加艾灸)、列缺(针右穴,双侧加艾灸)。疗效:仅轻微头痛,不再畏光,可出卧室行走。六诊,百会(针刺补法加艾灸)、风府(针刺泻法)、大椎(针刺补法加艾灸)、中脘(针刺补法)、左太冲(针刺)。疗效:头痛全好。七诊,1周后,病状转变,头皮、面、额、唇、颈项各处均发红疹,可见黄色水疱。取风门(针左穴,双侧加艾灸)、肺俞(针右穴,双侧加艾灸)、双曲池(针刺加艾灸)、足三里(针右穴,双侧加艾灸)。水疱逐渐消退,痛痒减轻,针灸2次全好。

按:患者前额、太阳、眉骨疼痛,属阳明经、少阳经病,因受风火之邪入侵,风热上攻于目,则见畏光羞明,风邪善行数变,则见头面部阳明经及少阳经蚁行感,风阳上扰清窍,则昏厥不省人事。病机为风火上攻,风阳上扰。初次治法首取风府,祛风散邪以治头痛眩晕;大椎以疏利头风;百会穴居颠顶,联系脑部,针刺以醒神开窍;《针灸大成》谓:“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刺之以泻阳明、少阳之风热。二诊继以百会醒神开窍,风府祛风散邪,二椎补虚泻实,曲池以疏风清热,列缺以治头项疾患。经两次治疗后,风热之邪大减,神醒窍开,未再昏厥。三诊续取风府祛风散邪,大椎疏风散热,三椎清利头目,尺泽清泻邪热,取合谷泻热以治头面部疾患,太冲熄风潜阳、抑上扰之风阳。四、五诊仍取风府、大椎、中脘、曲池、太冲、列缺以祛风散热,清利头目。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羞明好转。六诊取百会醒神开窍,风府、大椎祛风散邪,中脘泻阳明及少阳之实,太冲熄风潜阳。诸穴合用,共奏醒脑开窍、疏风散热、清利头目之效,故头痛全好。治疗后风火之邪由里透表,而见颜面及颈项皮肤红疹。取风门以疏散卫表之风热,肺俞以固肺卫,足三里以补里虚。正气得固,卫表之邪散尽,病症痊愈。

柳老巧妙的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合,左右经穴同取或左右经穴交替施治,针、灸并用,体现出“和”法在治疗头痛症中强调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疾病转变,从而辨证论治,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

[收稿日期]2015-07-10

[通讯作者]王竹行

[基金项目]国家卫生部及国家中管局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项目资助(22090101L1)。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2-1170-02

猜你喜欢
风府大椎补法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地震云
风府穴禁灸浅析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
浅谈间接补法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