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冯
摘要:本文作者从国内艺术类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弊端,探求可行的调整与改良。本文形成的研究观点是,在中国的艺术类高校中,需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查了解学生既有的英语能力、熟知学生的实际诉求,从帮助学生发展专业学术角度出发,开展立足于为专业学术发展服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既希望避免教育同质化,创造出特色教育,又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更好地融入到国际交流中。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服务学术
一、背景及现状分析伴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浪潮,国内艺术类高校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性的交流中:学校吸收了一批接受过国外高等教育深造的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一些有关前沿课程与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及软件;在校师生获得日益增多的机会,可以参加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国际大赛;很多学生自身有毕业后去国外深造或进入跨国公司工作的诉求,等等。这些都越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其中、寻求更好的专业发展。由此,对于艺术类高校的英语公共课教学就提出了服务于专业学术发展的要求。
然而,纵观国内艺术类高校现阶段公共英语课的教学实践,却与此目标偏差较大、亟待调整与改革。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特质性,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与其他公共课并无差别:一周一次、混专业大班化、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授课模式,不仅忽略了英语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特质,也忽略了各个专业的具体差异,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在授课教材选择上,采用普通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统一化教材,忽略了艺术类高校的大背景,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再次,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以统一的试卷考查为主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无助于推动学生专业学术的发展。
而立足于为专业学术发展服务而开展的艺术类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则需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查并熟悉学生既有的英语能力,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从帮助学生发展专业学术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调整甚至改革。
目前,国内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提出相关论点,例如,提倡“职业英语”教学、呼吁“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等,不一而足。但是,根植于中国艺术院校特质的公共英语课程改良方案,仍需要通过参与学院教学实践的相关人员开展具体探讨与研究。
二、如何在艺术类高校开展以服务学术为目的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第一,对于学生既有英语能力以及各系专业特征开展缜密的背景调查。学生在入校之前,由于生活地区的经济、教育水平不同,学生英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同,他们既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各系专业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也就有不同的侧重。这些都需要在开展具体英语课程教学前有充分的了解,可以根据学生入学成绩以及学生自我意愿,将各系学生分成两至三个不同水平的教学班,实现专业化、小班化教学,并且灵活安排每周上课时间和次数。
第二,在分班基础上,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水平选用不同的选修教材,不同专业的教材尽量突出专业特色,着重补充本专业学生需要的词汇和表达,做到因材施教,与将来的工作需求顺利接轨。
第三,改良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设置必修课程,三、四年级设置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教学中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在选修课中学习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表达与沟通。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利用高科技通讯手段开展“不限时空”的互动,如组织开展课外的英语角、读书会、学习组以及英语演讲、辩论等活动,也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以外的沟通互动。
第四,调整测评标准,不再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唯一标准,注重学生使用英语开展专业交流实践的能力,探索新型的口语实践考核模块(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口头介绍自己的作品、模拟展会现场中的英文对话场景等),并且可以将学生参与专业学术性国际活动或竞赛纳入测评体系。
第五,通过计算机软件提供研究支持。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教学功能和交流功能,同时支持电脑浏览器访问形式以及移动设备App访问形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方便使用。软件教学功能包括
发布英语学习内容,比如,艺术专业的英文新闻、业内英语访谈视频等;交流功能既包括学生对发布学习资料的谈论,也包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便于收集学生对改善英语教学方法的反馈。
三、课程改革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类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为专业配套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支撑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翻开各类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规范,其中几乎都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游离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之外,不能置专业需求于不顾而只教授英美文学文化的通识英语,或只追求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
在由本土型向国际型的社会转型中,在英语由外语向国际通用语的功能转变中,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变。大学英语成功的标志并不是看学生四、六级考试成绩有多高,发音多么标准,语法学得多好,或能背几句莎士比亚名言。大学生不能用英语来阅读本专业的文献,不能用英语听懂本专业课程和讲座,不能用英语与本行业的同事开展交流沟通,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大失败。
因此,以学生为本、以为专业学术服务为中心、以语言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公共英语教学,可以避免教育同质化,可以创造出特色教育。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更好地融入到国际交流中。
参考文献:
1Barry, Kevin and King, Len. Beginning Teaching and Beyond (3rd Edition)M. NSW: Social Science Press, 1999.
2Ramsden, Paul. 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3马丽慧以满足需求为目的——改革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A大学外语教学与改革论坛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蔡基刚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N中华读书报,2013-11-27.
5徐层珍,何心舒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6(法)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美)威廉·V·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M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美)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仇蓓林,卫鑫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