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秋菊
新课程将科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搜集数据信息,尊重证据是基础性的科学素养。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要抱着对证据的尊重态度,我在课堂上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尝试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下面以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斜面》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
课上首先出示录像资料——往货车上抬油桶,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经验想办法。因为学生已经学过杠杆、滑轮、轮轴的作用,他们提到抬油桶的办法有用杠杆、用轮轴、在地面和车之间搭一块木板等。于是,我提问哪种方法更好,引入要研究的问题“搭一块木板是否有省力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我要求他们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把各组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展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斜面越长越平缓,也就越省力”。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又提出引桥是否修建得越长越好的新问题,让他们制订设计方案,并要求说出想法及证明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像汽车上搭的斜面,哪些地方应用了像引桥那样的斜面,思考还有什么地方可能也应用到斜面,通过综合分析、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认识斜面的作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力图引导学生经历把科学事实变成科学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根据科学事实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关注收集数据的过程,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当学生第一次利用测力计实际测试斜面是否真的省力时,我精心指导学生规范使用测力计,提醒学生注意用测力计直接提起重物与在斜面上拉动重物的这两种操作方法的差别。在学生实验开始前,我又强调小组内分工合作,要反复多次进行实验,以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当学生第二次收集数据,研究坡度不同的斜面的省力程度时,我又提示学生每次实验时的高度要一致,确保只能有一个变量。正是由于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确保了收集数据过程的科学规范,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靠,为科学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注利用证据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尊重证据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我重视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如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测力计、认真读数、反复多次进行实验、及时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这节课中,我时时处处提醒学生要尊重数据,并引导学生针对数据进行深入思考。当学生提出在汽车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就可以省力,同时又说出了充分的理由时,我追问:“你们进行过科学的检验吗?”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出各种引桥后,我又追问“为什么这样设计?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科学结论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任何科学结论都来自于对证据的深入分析。
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适时活用证据。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应该体现在能否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要有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发散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本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斜面越平缓越省力。以此为基础,又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大桥引桥的过程,启发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适时活用证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桥的引桥修建并不是越长越好、越长越省力,设计大桥的引桥还要考虑到城市的空间……”这些建议体现出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但充分利用了数字形式的证据,还基于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充分考虑到了客观存在的事实性证据,这也充分证明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的科学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通过观察把物质性的客观事物,转变成语言文字和数据描述的科学事实;第二次是把收集到的科学事实转变成科学结论。两次“转变”的教育内容有所不同。通过观察、收集科学事实,主要训练学生客观地看待事物,认真仔细地全面观察事物,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精心操作减小误差,搜集有效数据信息,从实际事物中求“是”求“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致力追求的课堂。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