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校本资源,研发国学课程

2015-04-02 06:42黄志涛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2期
关键词:研发国学经典校本课程

黄志涛

[摘 要]新课改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校本课程的研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研发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是一条实践课改精神的有效途径。国学课程以传递经典为渠道,以搭建经典与现实的桥梁为目标,使学生在走进经典的過程中提升思想境界,反思现实人生。

[关键词]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研发

新课标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研发国学课程被提上了新学期的工作日程。作为研发人员,我们对此多次讨论并开始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尝试。

一、现实意义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并明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纲要》强调了现阶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我国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当下中国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在西化的风潮正盛,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式微,正如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现代的教育已经成为“不中不西”教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教育的一种现状。在此背景下,以校本国学课程为载体,弘扬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易中天语)让国学经典走下神坛,走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伴随学生的成长之路,使学生与国学经典进行“亲密接触”从而“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纲要)。所以,“道不远人”(于丹语)也就成为我们研发国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

二、准备条件

《纲要》对各个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基于这样的要求,我校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国学课程的研发积累资源:首先,发挥汉推基地的优势。汉推基地承担着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人物,每年都会有不同国家的学生来参加文化浸濡活动。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和卓有成效操作方式,对研发国学课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整合现有课堂的资源。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教研组在改变教学方式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尤其是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再次,发掘专业教师的才能。校本国学课程是一个新的课题,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学积淀,而且对其教育思想和科研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在现有的语文教师中,要发现那些教育思想比较开放,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研发能力的教师来承担这一任务;最后,开发全新教育模式。鼓励教师最大程度上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理念和课堂组织形式,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范围地丰富课堂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在能力的提高和思考的深入。

三、行动策略

校本国学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将诵读与悟道结合起来,如何将国学知识升华为精神财富,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都是专职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种行动策略:

首先,与课本连接。《新课标》第二部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苏教版七上语文在诵读欣赏部分引入了与学习和交友有关的《论语》八则,让学生开始对论语和孔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以对文言文的翻译和学习的道理作为学习重点,却忽视了对对其整体而深入的把握,学生普遍认为论语是教我们怎样学习的,从而忽略了其对为人、立世等对学生成长更有意义的内容。

校本国学课程是课内教材的拓展和深入,将论语的意义延伸到日常生活,深入到心灵深处,使其真正走近学生,使学生真正了解“道不远人”(于丹)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国学经典重新定位,彻底改变之前的僵化的认识,而且开始懂得从不同的角度走进经典,在不同层次解读经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经典。

其次、与生活衔接。《纲要》对当下青少年学生的进行了分析: “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例如学习的压力,与父母的关系,青春期的困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在国学课程《论语》的课堂讨论中,教师为学生构建连接国学典语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以儒家精神来指导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来反观儒学的价值。这样,国学的知识和精神就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中感悟生活,从而成为学生成长增添不竭的动力。

再次、与未来对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之意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着眼点应是学生今后的成长。论语的精神内涵广泛而深刻,它涉及到君子之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处世之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交友之道(友直,友谅,友多闻)等等,随着对《论语》阅读和讨论的深入,学生们对与成长有关的诸如此类的话题都会有所触及,当国学经典与生活现实碰撞,其闪现出的智慧火花就会照亮学生今后的成长之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意义。

《新课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既要求“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又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校本国学课程的开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学生们不仅对论语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开始主动的去阅读并钻研其中的内容,尤其是开始一次反思自己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阅读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文本意识的增强,对文本的研读提升了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对国学经典的认同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并以此观照现实,反思人生,这些或许正是校本研发国学课程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研发国学经典校本课程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小水电高周高压保护装置研发
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试验仪探讨与实践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谈供电企业工签证审计系统研发的必要性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技术管理在化妆品研发中的应用探析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