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竹,罗 刚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四川 德阳 618000)
随着当前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留置针应运而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封管时注射器乳头与输液器针栓接合处会伴随着一些微量气泡进入人体,引起患者紧张、恐慌,怕气泡进入体内引起空气栓塞或出现输液反应,有时甚至引起护患纠纷。少量的气泡<0.02 m l/(kg·min)可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当速率达0.4 ml/(kg·min)时可出现静脉压升高,微量气泡连续进入的致死量为2 ml/(kg·min)[1]。因此为提高操作的安全性,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经过临床实际操作的验证,改进后的正压封管技术,克服了微量气泡进入人体,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科2013年3~6月采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2~86岁。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穿刺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山东威高集团生产的24G封闭式留置针及3M留置针专用敷贴。封管液均为125 U/m l的肝素钠稀释液。
1.2.2 封管方法:两组患者在封管时都抽取5 m l肝素钠稀释液,对照组封管前确定输液装置连接正常,关闭输液器调节开关,分离输液器,反折头皮针,将注射器乳头与输液器针栓连接,然后采用常规脉冲式正压封管法,即每推注0.2 ml肝素钠稀释液,暂停1 s,再推注0.2 ml,再暂停,反复进行至完成封管[2]。试验组采用改进后的脉冲式正压封管法:连接好注射器与输液器后,右手持注射器针筒,保持注射器活塞柄上位,左手轻轻回抽活塞柄,见回血,接合处微量气泡进入注射器内,并上移,再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法,封管过程中始终保持注射器活塞柄朝上,且最后剩余封管液0.2~0.5 ml。
1.2.3 观察指标: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持续动态观察并记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封管过程中微量气泡进入人体及留置针堵管的发生率,观察封管后患者的反应和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连续性校正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封管过程中注射器接头处微量气泡进入人体的发生对照组多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对照组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堵管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封管后的观察指标
表2 微量气泡进入人体后患者反应情况
试验组所采用的封管方法是对照组封管方法的延伸,操作简单易行。两种封管方法封管后留置针堵管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改进后的封管方法避免了封管过程中微量气泡进入人体情况的发生(P<0.05),减少了患者因气泡进入体内而产生不良情绪(P<0.05),增加了患者满意度(P<0.05)。这说明改进后的封管方法效果是肯定的。常规的脉冲式正压封管是强调边推注肝素稀释液时边退针,推注速度要大于退针速度,而忽略了在注入肝素稀释液之前的环节,即连接好注射器与输液器时会伴随着微量气泡的产生。改进后的封管方法,不仅在于封管本身这个操作,更注重封管的连续性,从封管开始规避了不良风险的存在,避免了连接好注射器与输液器时所产生的气泡进入人体。虽然注射器与输液器连接时产生的气泡量不足以导致患者生理功能紊乱,却极易造成患者情绪紧张,降低住院安全感及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且该项操作简单易行,较以往的封管方法并未做程序上的大改动,便于临床护士掌握[3]。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护理工作中只有不断完善细节,提高护理质量,才能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提升满意度。
[1] 方宝花.消除静脉推注时微量空气进入人体的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61.
[2] 吴双伟.脉冲式封管法在静脉留置针输注营养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3(21):36.
[3] 蒋 丽,叶艳萍,彭 曦,等.改良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