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2015-04-02 11:53张继海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宏观

张继海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张继海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主体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但在解释经济现实方面其面临诸多挑战。而宏观行为经济学修正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关于人具有无限理性的强假设,通过引入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强调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跨期选择时只具有有限理性或近似理性,以增强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主要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方面强调人们的偏好不是独立的、稳定的,会受到心理因素等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再局限于试验研究方法,开始广泛采用和借鉴其他经济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所用的研究方法。它更强调经济学的致用性,强调研究“人们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的”,在应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行为消费理论和对工资与价格刚性新的阐释。宏观行为经济学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判定也有启示意义。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宏观行为经济学

一、宏观行为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主体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它通过引入微观基础和复杂的数理分析,夯实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使现代宏观经济学似乎变得更加严谨,看起来也更具“科学性”。但是,经济学理论毕竟要服务于经济现实,即为现实中出现或存在的经济事件和经济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使得长期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现实方面一直面临诸多挑战[1],如非自愿失业的长期存在、普遍的退休储蓄不足,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以及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等。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由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解经济现实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宏观行为经济学主要是通过有限度吸纳心理学研究成果,修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预期和理性等过于严格和脱离经济现实的假设,使经济学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它从人的角度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作用,解释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当然,在本质上宏观行为经济学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而只是对其进行改进或修正,其宗旨是让经济学更具现实性和理解力[2]。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许多思想并不是新产生的,而是历史渊源久远。早在古典经济学开创时期,许多重要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注重人类心理的洞察,如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弗朗西斯·埃奇沃斯的《数理心理学》,以及杰里米·边沁关于效用理论的心理学基础阐述等。但是,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开始经历一个漫长的对心理学进行排斥的过程。因为当时的心理学还刚刚起步,并不很具有科学化,而新古典经济学正试图将经济学研究打造成具有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化,因此,过多引入心理学作为经济学研究基础不够稳固。

20世纪中期,凯恩斯革命引发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凯恩斯革命内容以三大基本心理法则为基础,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和流动性陷阱。但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随后兴起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而成为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因此,目前宏观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也可以理解为在某种意义上向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回归。

对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而言,宏观行为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总供给总需求及IS-LM等静态模型,在方法论上主要是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而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主要处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跨期选择问题。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继续发展也必须面对处理不确定性和跨期选择问题,为此,产生了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上延承工资与价格刚性或粘性,但试图论证这种工资与价格刚性或粘性是微观个体最优化行为的结果,以弥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的不足。宏观行为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方面始终坚持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跨期选择,但修正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关于人具有无限理性的强假设,通过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强调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跨期选择时的有限理性,因此,宏观行为经济学既是在思想上向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回归,又是在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二、宏观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正如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需处理的问题一样,宏观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两个方面,而风险和跨期二者是无法分开的。因为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人们的决策必然需要同时处理风险和跨期。宏观行为经济学理论新发展既有研究内容方面,也有研究方法方面。

(一)研究内容方面

行为决策研究是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于宏观行为经济学主要面对不确定性和跨期选择,因此,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概率判断和偏好选择。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采用贝叶斯法则根据新信息对概率判断进行更新。宏观行为经济学认为,贝叶斯法则有两个基本前提是不符合认知现实的:一个是贝叶斯法则要求有一个先验概率;另一个是非常强的独立性假设,即新信息独立于已有的概率判断,概率判断独立于所获得的效用,以及信息获得先后次序独立于概率判断。对于先验概率,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说明其来源,这为在概率判断过程的前期应用认知心理学留有空间;对于独立性假设,宏观行为经济学认为过于严格,在人们现实认知过程中诸多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宏观行为经济学提出用启发式机制来解释人们的概率判断。启发式机制概念来源于认知心理学,该机制认为人们在许多情况下不会完全按照统计抽样原理和贝叶斯法则判断未来事件的概率,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此类事件从记忆中回想起来的难易程度、类似群体或事件的特征比照等。在启发式机制作用下,人们的概率判断会导致在现实中经常发生的许多特定偏见或偏差。根据启发式机制概率判断,宏观行为经济学正试图用准贝叶斯法则替代贝叶斯法则成为描述概率判断的认知心理的标准方法。

新古典主义关于偏好选择有若干过于严格的假定,强调偏好是客观的,独立于个人短期状况;强调偏好是稳定的,独立于被选择项的表现形式;强调偏好是真实的,只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就可以使之显示出来。但是,宏观行为经济学通过认知实验研究方法发现人们的偏好选择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符合新古典主义的严格假定。例如:1.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即人们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选择项的表现形式;2.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s),即人们的偏好会受到个人短期财富状况的影响;3.情境效应(context effects),即偏好选择受到集合中其他不相关因素的影响;4.偏好逆转(preference reversals),即获取人们偏好信息的方法对于所得结果具有重要影响;5.构造偏好(constructing preferences),即人们在偏好选择过程中偏好是根据情形构造的而不是显示的[3]。

围绕风险决策和跨期选择,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将其具体化为若干方面:第一,人们的偏好不再是独立的,而是状态依赖型的,即受到现有的禀赋(资产)或消费的影响;第二,由于心理因素作用,人们对正、负效用不是对称的,而是表现出明显的损失厌恶;第三,人们对“同类物”尤其是货币的评价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具有分类效应,应用到来自不同来源的收入,人们会构建所谓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第四,修正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第五,修正固定不变的时间贴现率,用能够更加接近现实的时间贴现方法研究人们如何权衡不同时点上的成本和收益;第六,引入行为博弈论研究人们在决策时关于公平问题和社会偏好问题的关注。

(二)研究方法方面

在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实验研究方法在宏观行为经济学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中的控制对于辨别行为因素和标准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之间的差异非常有帮助①。通过实验研究,行为经济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研究被试(subjects)的行为决策与动机、环境特征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在于重新检验新古典主义理论所需的各项假定是否能够成立。虽然实验中的控制有利于辨析行为因素与标准新古典主义理论模型假定,但是实验研究在方法论上也存在诸多争议,例如实验数据能否在统计上显著反映总体特征以及是否很容易被实验者所操纵等。

由于宏观行为经济学强调对经济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现实主义的关注,并注重研究成果的经济应用,因此,随着宏观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其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实验研究,开始广泛采用和借鉴其他经济学领域所用的方法不断拓展自身研究方法。实证数据的计量分析一直是宏观经济学最为重要的传统研究方法。宏观行为经济学可以通过对实证数据采用适当的计量模型研判人们市场决策行为偏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标准模型的异常现象。

宏观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有限理性,认为概率判断和偏好选择会受到心理和特定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人们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路径依赖或随机选择,而不像新古典主义理论始终强调的一般均衡分析。对此,宏观行为经济学使用演化分析和行为博弈分析的研究方法,试图处理人们决策过程中随机性、路径依赖性和角点解等问题。

宏观行为经济学注重宏观问题研究的微观基础,采用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技术最初主要由新古典主义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波动问题,也称之为模型“校准”(calibration)的方法。校准过程就是选择模型的参数值使模型的稳(定状)态解与宏观经济实际数据的特征相吻合。宏观行为经济学采用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可以在放弃新古典主义理论边际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寻求各种非线性和动态求解方式,试图将宏观行为经济学研究模型进行标准化和一般化,并通过与宏观经济实际数据特征相比对研判模型的有效性。近些年,宏观行为经济学开始注重采用场数据分析方法(field data)和基于案例(case-based)的决策理论等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3](P44),例如,John Ameriks,Andrew Caplin,John Leahy,Tom Yyler(2007)[4]和Michal Bauer,Julie Chytilová,Jonathan Morduch(2012)[5]研究居民消费决策中的自我控制和储蓄不足问题以及Stefano DellaVigna(2009)[6]研究居民偏好和跨期选择与主流经济学标准假设的偏离。

三、宏观行为经济学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方面的应用

在一定意义上说,宏观行为经济学更强调经济学的致用性,强调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功能,而不是过分追求模型的完美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它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加接近现实,而不是像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将人简化为代表性消费者;它研究人的市场行为时既考虑经济因素,也考虑非经济因素,对人们决策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样做决策”转变为“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的[7]。事实上,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和概念都是有相应的行为基础的,这为宏观行为经济学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领域和发展空间。

(一)消费与储蓄行为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消费理论着重研究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称之为消费函数理论。消费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分析的行为基础,且消费支出本身是国民收入构成中比重很大而又相对稳定的部分;另一方面,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即为储蓄,储蓄是当前投资的重要来源,也是未来的消费。对于储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困忧。在发达国家,个人储蓄不足似乎是一个趋势,因此制定政策的初衷往往偏重于强制或鼓励储蓄;而对于我国,消费不足即储蓄过多却是导致内需不足的部分原因,因此政策制定的目的往往是鼓励和刺激消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不同的宏观经济理论以不同的消费函数理论为基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以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从总需求角度的若干重要理论和模型,主要包括收入支出模型、乘数理论和IS-LM模型(包括封闭的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等。在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中,消费只受当期收入影响,在心理因素作用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按照当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中的消费者是短视的,没有涉及和处理跨期选择和最优配置问题,既缺乏理性预期也没有一般均衡,因此,其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这也为宏观行为经济学在消费和储蓄行为领域的应用留有了广阔发展空间。

1.基本假设

宏观行为经济学在消费和储蓄行为领域的应用可以称之为行为消费理论。行为消费理论主要修正持久收入假说等强调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的强假设,认为消费者只具有有限理性,会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行为消费理论虽然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相同,都认为心理等因素会影响居民消费行为,但是后者是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关系模型,而前者是跨期消费决策模型。新古典主义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的意志力,因此会在稳定的、一致的主观贴现率基础上平滑一生消费水平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完全理性使消费者能够规划出一生的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完全的意志力确保消费者能够严格执行该路径。

行为消费理论认为现实中的消费者很难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的意志力,只具有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对于有限理性,行为消费理论认为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消费者只具有有限的分析和计算能力,无法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规划出一生的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对于有限意志力,行为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存在意志薄弱和自我控制的问题,即使规划出一生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消费者也很难一致性地执行下去。因此,行为消费理论从非完全理性行为人的心理、社会等特征出发,试图建立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消费函数理论的跨期消费决策模型。

2.行为特征

基于宏观行为经济学基本假设,行为消费理论认为居民跨期消费决策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8]:

首先,由于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居民跨期消费行为会表现出自我控制力不足和拖延决策的(procrastination)特征。在这里,“自我控制力不足”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很难抵制各种形式的诱惑,主要表现为无法抵制对可利用资源进行即期消费的吸引力。所谓“拖延决策”则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具有将导致负效用的决策尽可能向后拖延的倾向。因此,虽然平滑消费以及贯彻执行一生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是消费者试图进行的最优跨期消费决策,但是,消费者往往倾向于禁不住过多的即期消费。

其次,由于偏好不是独立的(新古典主义消费函数理论所假设的),而是状态依存的,居民消费决策往往会出现估测偏差(projection bias)。所谓“消费决策估测偏差”,是指消费者对未来其他状态下偏好的估测受到现有状态下的偏好的影响,夸大其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相似性,因此具有估测偏差的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产生系统性偏差。

再次,由于对货币的评价不是一致性的而是具有分类效应,消费者会构建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在消费者心理中存在多个明确或潜在的账户体系,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被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不同心理账户中财富并不完全相互替代,适用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的消费支出被严格地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不同的预算和消费支出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是不能流动的。构建心理账户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以及同一个消费者在其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可能是不同的,如日常消费支出心理账户、养老储蓄心理账户、住房储蓄心理账户、国外旅游度假储蓄心理账户、子女教育费用心理账户等。

3.行为消费模型

行为消费模型目前主要包括:

(1)双曲线时间贴现消费模型

消费者跨期决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决策者如何权衡不同时间点上的成本和收益,即在构造模型时所谓的时间贴现率。新古典主义消费函数理论一般假定消费者时间贴现率为固定不变的常数,在建模时往往采用幂指数函数形式。行为消费理论认为自我控制力不足和拖延决策在建模过程中可以外在地表现为消费者时间贴现率的不一致,对此,可以采用双曲线时间贴现函数进行描述。双曲线时间贴现函数意味着递减的时间贴现率,许多证据表明现实中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具有这样的形式。

采用双曲线时间贴现函数可以较好地描述消费者的行为消费特征,如自我控制力不足和拖延决策等。因为,时间贴现率是递减的,所以,双曲线时间贴现函数意味着消费者在做事先计划时,如果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发生在未来,则消费者可以做出相对有远见的决策;而如果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发生在眼前,则消费者会做出相对短视的决策。从博弈论角度②,双曲线时间贴现消费模型所产生的决策上的系统变化实质上是消费者跨期决策中的时间动态不一致性,这在以幂指数函数为时间贴现形式的新古典主义消费函数理论中是无法体现的。以幂指数函数形式对效用进行主观贴现的消费者,如果在同样的信息下面对同样的跨期选择,那么,事先做出的选择会和当前实际做出的选择是一样的。相反,如果消费者遵循时间贴现率不一致的双曲线函数形式,则消费者会事先希望对将来采取最优配置的决策,但当将来时刻抵达眼前时,则表现出抵不住当期消费的诱惑而实际上采取违背其早期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即追求当期消费的效用满足,而不是落实一生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

(2)动态自控偏好模型

对于自我控制力不足行为特征,Gul and Wolfgang Pesendorfer(2004)提出动态自控偏好模型,采取与双曲线时间贴现消费模型不同的建模技术[9]。动态自控偏好模型将消费者效用函数构造为消费的正效用与抵制当期消费诱惑的负效用之和,因此,偏好就成为当期消费与当期可利用资源进行消费的函数。也就是第t期的效用不仅取决于当期消费效用u(ct),而且也取决于为克服消费掉所有可利用资源的诱惑而付出的负效用vct-v(bt)即自我控制成本,其中,ct指t时期消费,bt指t时期可用于消费的所有资源,u指正效用函数,v指负效用函数。由于在偏好中已经引入自我控制成本,所以,动态自控偏好模型能够在跨期最优配置中保持时间贴现率一致而不发生变化。消费者在当期消费的诱惑、自我控制成本和自身长期利益之间进行权衡来决定一生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

与双曲线时间贴现消费模型相比,动态自控偏好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由于时间贴现率保持不变,可以更为便捷地由动态规划求出最优解。在双曲线时间贴现消费模型中,在不同时期时间贴现率发生变化,意味着同一个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在不同时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模型求解方法上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时期的决策者是不同的参与人,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可以通过动态递归方法求解多人序贯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给出,但是由于现实中参与人的预期和策略会多有不同,因此,会导致多重均衡解的存在。在动态自控偏好模型中,由于时间贴现率即偏好保持不变,相应地增加自我控制成本,所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只受消费计划影响,可以避免多重均衡解的出现[10]。

(二)工资与价格调整的行为基础

1.工资与价格调整的弹性与刚性

工资与价格③在调整过程中是完全弹性还是存在某种程度的刚性,是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理论争论的核心问题,甚至可以认为,二者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主张上的分歧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该问题的争论。

首先,如果价格调整是完全弹性的,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因为,货币数量的改变将瞬时完全转化为价格的调整,但是如果价格调整存在某种程度的刚性,则增加货币数量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货币幻觉”,进而会对就业、产量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因此,货币至少在价格调整过程中是非中性的,正如凯恩斯主义理论所主张的。

其次,如果工资调整是完全弹性的,那么由于总需求下降或不利的供给冲击经济出现萧条,只要劳动力市场上能够降低工资,就能够实现连续出清,即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但是如果工资调整存在一定程度的刚性或者如凯恩斯所提出的“棘轮效应”即无法向下调整,那么就会出现非自愿失业,即在现有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下,失业者仍然得不到受雇佣的机会。

再次,关于菲利普斯曲线,如果工资和价格调整存在某种程度的刚性,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则存在此消彼长的动态调整关系,即呈现向右下方倾斜,这是凯恩斯主义解释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逻辑基础。但是如果将菲利普斯曲线引入预期,则会发生重大变化。货币主义引入适应性预期,认为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则工资和价格调整将不断加速,只在短期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即自然失业率。如果引入理性预期,在理性预期作用下,工人将预期到该政策的作用,那么,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

2.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新古典主义及其渊源——古典主义理论一直将工资和价格调整是完全弹性的作为一种假设前提。作为理论传承,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基本信念仍然是“看不见的手”原理,即认为市场机制是万能的,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灵魂是工资和价格的灵活调整。只要工资和价格能够灵活调整,市场机制就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否则,市场机制就会出现失灵。因此,工资和价格在调整过程中是完全弹性的依然是新古典主义理论至关重要的假设前提。但是,新古典主义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或回避现实中工资和价格调整到底是不是具有完全弹性这个重大问题,这也是新古典主义理论过于追求理论与逻辑的严谨性脱离经济现实而备受诟病的方面之一。为弥补这方面不足,新古典主义理论也试图开始研究不完全名义调整的微观经济基础,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引入不完全信息。卢卡斯的“不完善信息模型”认为,当一个厂商发现自己产品价格变化时,由于不完善信息,厂商无法判断这个价格变化是相对价格变动还是总体价格变动导致的结果,因此,其产量调整就会相对滞后,进而导致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但是,不完全信息的引入只是产量调整的滞后而不是工资和价格调整的不灵活,因此,新古典主义仍然坚守工资和价格调整具有完全弹性这个基本假设前提。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将工资和价格在调整过程中存在某种程度刚性作为假设前提,也就是说,没有从微观个体的行为基础导出,是没有微观基础的。在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革命”后,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微观基础逐渐被主流宏观经济学所接受,因此,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发展需要寻找微观基础,其中,如何为工资和价格粘性寻找微观基础成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发展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试图从最优化角度论证工资和价格刚性是微观个体最优化行为的结果,例如“菜单成本”模型,即使微观层面上很小的价格调整成本也会带来宏观上很大的价格粘性,但迄今并没有取得足够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或者至少是不全面的。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名字上含有“凯恩斯”,但其建模思想实质已经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相差甚远。

3.宏观行为经济学的观点

宏观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和社会等因素角度强调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并为工资和价格刚性寻找微观行为基础。与凯恩斯主义理论观点相同,宏观行为经济学认为现实中工资和价格在调整过程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刚性,但它能够比凯恩斯主义更深入地研究这种刚性的行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宏观行为经济学认为在现实中由于雇主和雇员会基于互惠、公平和对集体规范的遵循,导致雇主向雇员支付的实际工资会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即所谓的效率工资理论[11],因此,客观上造成工资和价格在调整过程中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

其次,宏观行为经济学认为决策者的效用函数对获得与损失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要大于同等程度获得带来的正效用,即Kahneman and Tversky(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12],因此,人们会表现出损失厌恶倾向。在损失厌恶倾向作用下,工人会对货币工资④的削减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那么,就会产生向下的工资调整刚性。根据宏观行为经济学,一定程度的温和通货膨胀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因为无论经济繁荣还是萧条,总会有些行业和厂商处于劣势,应该调整相对工资水平。如果通货膨胀率为零或水平很低,则向下调整工资水平会很困难,但如果存在持续的温和通货膨胀,相对工资调整就会很容易,只要这些处于劣势的行业和厂商的名义工资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即可,温和通货膨胀会起到润滑经济的作用。

再次,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宏观行为经济学通过诸多实证和试验研究认为,决策者会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但只会根据简化的心理框架作出决策,决策时会忽略那些对利润或效用只有微小影响的因素和信息,例如所谓的拇指规则⑤。也就是说,决策者不是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或者近似理性的。在这种简化规则决策情形下,工资和价格水平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将不是完全弹性而是粘性。因此,根据宏观行为经济学,对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即近似理性或有限理性)就可以得到支持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有效的观点[13]。

四、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我国在宏观行为经济学研究方面尚处在思想引入、概念介绍和研究方法初试等起步阶段。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市场经济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基础,因为任何脱离行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无法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将宏观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一方面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如何影响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从而验证宏观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提供更为详实的市场决策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

首先,在储蓄和消费行为方面,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储蓄系统不足,因此,根据宏观行为经济学,其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定增强储蓄计划的激励性和强制性,以克服消费者的短视、自我控制力不足和拖延决策等问题。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既要维持充足的养老储蓄,又要刺激当期消费增长,因此,在政策制定时需要对二者进行权衡,既要考虑当期收入增加对当期消费的带动作用,又要考虑应适当增强养老储蓄政策的强制性和激励性,以克服人们的有限理性行为。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而新常态的本质是要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阶段,因此我国未来主要面临的是调整经济结构问题。任何经济体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都将是痛苦的和漫长的。根据宏观行为经济学,为了给这个调整过程提供润滑剂,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始终保持适度宽松,既要防止大幅度的通货膨胀,更要防止通货紧缩,要提供一个适度的温和通货膨胀环境。

再次,随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微观基础,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也需要更加重视居民预期的重要性。因为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菲利普斯曲线的调整过程是加速完成的,政策只会在短期内有效。理性预期假设取代适应性预期假设后,与卢卡斯供给曲线相结合,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此外,通过重新阐释“李嘉图等价”和引入动态序贯博弈提出动态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也否定了凯恩斯主义长期主张的扩张总需求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在理性预期假设下得出政策的完全无效性命题。宏观行为经济学则强调决策者只具有有限理性或近似理性,在该假设下决策者会忽略那些对利润或效用只有微小影响的因素和信息,这样,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管理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这些因素和信息对利润或效用变为有重要影响,决策者就不会忽略这些因素和信息。所以,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希望居民忽略某些因素和信息以取得政策效果,就需要将这些因素和信息的变动对居民利润或效用影响保持在较小幅度范围内。

五、结语

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宏观行为经济学虽然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单单指出某一理论的缺陷并不能提供一个替代理论。不可否认,宏观行为经济学迄今为止还没有提出一个简洁的、内在一致的理论框架能够替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心理因素的引入虽然为宏观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进步,但也部分导致其目前还没有形成严格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例如不同的宏观行为经济学模型可能基于相同的心理因素,但模型结论之间会存在很大差异,甚至相互矛盾。因此,大多数宏观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主义理论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颠覆性的革命,其宗旨是让经济学对经济现实更具有解释力。从长远看,宏观行为经济学并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分支,而更像一个学派或是一种建模的方法。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是尽可能寻求与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融合。宏观行为经济学在改进或修正新古典主义理论关于理性过于严格假设的同时,要力求简化宏观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模型,使之符合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传播方式。从长远发展来看,宏观行为经济学应该着重构建内在一致的模型基础,能够为现实中存在的大量异常经济现象(偏离主流标准经济学)提供统一的解释[14]。这样,新古典主义理论的严格理性假定将退化为一种有用的特例,而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模型基础。当然,这种融合趋势将是双向的:一方面,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将逐渐吸纳宏观行为经济学中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如用偏好的时间不一致性替代偏好的时间一致性假定来研究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以及用损失厌恶理论重新审视有关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宏观行为经济学也将吸纳新古典主义理论中的一些概念与方法,诸如一般均衡、套利等。

注:

①试验研究方法借鉴于心理学,但有较大的差异,可以参见Dan Ariely,Michal I.Norton(2007)。

②Laibson(1996,1997)假定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够预见自己在未来时间贴现率如何发生变化,因此,跨期消费决策可以被看成是不同时点上的不同自我进行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具体可见参考文献[10]。

③这里“价格”为狭义含义,即专指普通商品价格,因为,从广义上工资作为劳动力价格也是价格的一种形式。

④无论是名义的还是实际的,当然,工人首先感受到的是名义的。

⑤Akerlof和Yellen(1985)论证在一个具有效率工资和垄断竞争特征的模型中会出现显著的工资和价格粘性。在垄断竞争模型中,由于厂商的利润函数对价格是二阶可导的,该函数在最优价格的临近区域是平坦的,因此,偏离利润最大化价格对厂商的利润损失是微小的,厂商就会采取拇指规则进行决策。同样,在通货膨胀不显著的情况下,工人在工资谈判时会忽略未来物价变动的预期。

[1]乔治·阿克洛夫.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J].经济学动态,2002,(8).

[2]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3]科林·F·凯莫勒和乔治·罗文斯坦.行为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A].行为经济学新进展[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4-16.

[4]John Ameriks,Andrew,Caplin,John Leahy,and Tom Yyler. Measuring Self-Control Problem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Vol.97,No.3.pp.966-972.

[5]Michal Bauer,Julie Chytilová,Jonathan Morduch.Behavioral FoundationsofMicrocredit:ExperimentalandSurvey Evidence from Rural Indi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Vol.102,No.2.pp.1118-1139.

[6]Stefano DellaVigna.Psychology and Economics:Evidence from the Fiel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9,Vol. 47,No.2.pp.315-372.

[7]黄祖辉,胡豹.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3):79.

[8]张继海,罗安娜.行为消费理论与女性消费行为特征——以问卷调研为基础[J].东岳论丛,2013,(3):119-120.

[9]Gul,Faruk and Wolfgang Pesendorfer.Self-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ption[J].Econometrica,2004,vol.72,issue 1,pp.119-158.

[10]刘凤亮,李彬.行为消费理论的进展[A].方福前.西方经济学新进展[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5.

[11]董志勇.宏观行为经济学的兴起[A].方福前.西方经济学新进展[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6.

[12]Kahneman Daniel and Tversky Amos.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Vol. 47(2),pp263-292.

[13]George M.Korniotis and Alok Kuma.Do Behavioral Biases Adversely Affect the Macro-economy?[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1,Vol.24,No.5,pp.1513-1559.

[14]Drew Fudenberg.Advancing beyond“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6,Vol.44,No.3,pp.694-711.

【责任编辑:林莎】

New Developments in Macroscopic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ZHANG Ji-hai
(College of Economic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518060)

Neo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constitutes the main body of modern mainstream macroeconomics,but it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explaining economic reality.Macroscopic behavioral economics corrects neo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in its strong assumption that people have unlimited rationality,and enhances the ability to explain economic realit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which emphasize that people only have limited rationality or rational approximation in face of uncertainty and intertemporal choices.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macroscopic behavioral economics lie in its research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s.In terms of research scope,it emphasizes that human preference is not independent or steady,but affected by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like.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it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experimentation,but adopts various methods and learns from those applied in other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fields.It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practical orientation,and the study of“how people actually make decisions”.Its achievements in application include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 and the new explanation of wage and price rigidity.Macroscopic behavioral economics is also inspirational to judging and determining China's macroeconomic policies.

neoclassicism;macroeconomics;macroscopic behavioral economics

F 015

A

1000-260X(2015)05-0067-08

2015-07-06

张继海,经济学博士,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宏观
马建军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宏观与政策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宏观
宏观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