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觉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311121)
学术期刊编辑伦理操守与德性倡导
——基于学术道德失范的视角
熊 觉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311121)
学术道德失范是国内外学术界面临的共同难题。相对于学者个人、学术机构和管理部门来说,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学术成果的“把关人”和“传播者”,对学术道德具有特殊的影响和作用——既有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正作用,又有助推学术道德失范的负作用。因此,要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就要鼓励和发挥学术编辑防范学术道德失范的正作用,抑制其负作用,使学术期刊编辑明确自己对学术失范的道德责任,在坚守编辑职业道德和伦理责任的同时,利用自身工作优势倡导良好的学术德性,发挥学术道德倡导和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术道德建设中去。
学术期刊;编辑;伦理操守;德性倡导;学术道德失范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学术科研领域也由于政策支持和开放交流获得长足进步,但这种迅猛发展也伴随着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版面买卖、学术霸权等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虽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学术机构、学术期刊、学者个人和编辑群体都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仍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学术道德现状进行的调查,学术道德失范有六种常见表现[1]——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霸权现象,充当学术“包工头”等,这些表现基本涵盖了学术成果从产生—转化—社会影响—及其之后各阶段的道德失范现象。对300余名受访者调查显示,对“当下学术界道德状况的整体评价”很不乐观。18%认为学术失范现象“非常严重”,62%认为“比较严重”,近一半的人认为学术道德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只有 20%的人认为“逐步好转”。
一直以来,尽管国内外对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伦理建设非常重视,但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仍频频发生。对于如何应对学术道德失范,目前学界主要围绕行政管理部门、学术机构、学术期刊、学者个人和编辑群体等几方面展开探讨。
学术机构和学者个人,是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的规范对象,也是学术道德的直接体现者。对于学者个人而言,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一种内在的自我道德约束,但在普遍实行科研量化评价的当下,学术成果多少直接决定名气大小,福利多少,甚至决定能否保住工作,因而这种内在的道德要求难以对学者起到有效约束作用。对学术机构(如高校)而言,由于片面追求成果高产出,而学术道德失范对学者个人的影响远大于对学术机构的影响,因而学术机构对学术道德失范一般不可能主动承担相应责任。
就刚性约束和外在控制来说,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期刊及编辑是应对学术道德失范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针对层出不穷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教育部先后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新闻出版部门更是对学术道德失范重拳出击,出台《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直接从学术期刊的规范发展入手,将防范和应对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阵地放在学术期刊上。
对于学术期刊和学术编辑来说,遇到学术道德失范最多的应属抄袭、剽窃等,而学术期刊及其编辑的应对策略通常是技术性的,如引入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完善审稿制度、细化编审程序、接受读者举报等。但客观说,在我国现有科研制度和学术环境下,有些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同时可能也是助长学术道德失范的推手。可见,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具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还需充分认识自身对于学术道德建设的责任,在守住基本学术道德底线同时,利用自身特殊角色,倡导和引领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形成。
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一般而言,学术编辑的学术素养和道德素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术期刊的好坏,也关系着学术规范的执行与否,更关系着整个学术研究的道德风气。
首先,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成果面向公众的第一把关人,对学术文章的出版、发表有把关责任,是防止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成果产生恶劣影响的第一步。面对不容乐观的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学术编辑的角色和作用开始凸显。正如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指出的那样:“今天的学术期刊编辑正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查对学术不端上”。因此,学术编辑对学术不端的查对,包括实行规范的审稿制度、采用先进的检测软件、编辑过程中的修改完善是防治学术道德失范产生恶劣影响的第一步。
其次,严格把关学术规范的学术编辑能为整个学术界和期刊界奠定基本的反对学术道德失范的态度。据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张月红编审的“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2]全球期刊编辑对抄袭的伦理取向基本一致,约60%的编辑表示坚决杜绝粘贴论文,91%的编辑对团队抄袭高呼退稿,68%的编辑反对自我抄袭。由于此次调查是以各国首屈一指的优秀刊物编辑为调查对象,层次较高,对于判断国际学术道德规范要求是一个较好的参考。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判定,整体而言,国内外期刊界和编辑界对学术道德失范持否定和反对态度。
再次,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秉持学术伦理的学术编辑能在道德上引导学术研究风气。有研究认为,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一味谴责作者,编辑也应反思,要把好学术出口关。[3]编辑作为学术成果的第一把关人,在遇到学术不端行为时,可以通过敬告读者或者与作者直接沟通的方式告知作者应当遵守哪些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以此引导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
(二)学术编辑可能有推助学术道德失范的负作用
首先,我国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和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和缺陷。学术评价机制要求研究者大量发表论文,直接造成学术论文发表需求巨大,而学术期刊因刊号受限供给不足。在这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体系中,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于文章的发表就有相对决定权,[4]因而出现学术期刊乱收费现象,甚至有的学术期刊编辑充当论文发表中介或与论文中介合作牟利,导致期刊质量堪忧和学术风气败坏。
其次,编辑出版管理制度不科学、不规范也是导致学术编辑助推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如一些编辑部、出版机构将编辑的个人收益与发稿量挂钩,导致编辑在策划组稿中搞权钱交易,[5]助长学术道德失范。有些编辑内部管理制度将转载率和引用率和编辑个人待遇挂钩,则直接刺激学术编辑为提高引用率和转载率而片面追求名家效应,间接助长了“学术霸权”等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再次,无论是外界还是编辑界对学术编辑这一职业的要求和认识不同。如果要求编辑学者化,则会使编辑将精力放在自身学术研究或学术发展上,而如果要求编辑专业化,则会使编辑自身的学术修养跟不上学术发展,使学术编辑对自己定位不清,从而对其职业产生消极影响。如迷信学术权威、引用规范认知不一等,[6]这都会使学术编辑对学术道德失范产生负作用。
若不考虑CVT(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传变特性影响,则变压器剩磁可由断路器开断前后电压波形积分获取,如式(4)所示。
(三)学术编辑对学术道德失范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影响不同
首先,期刊编辑对学术道德失范的不同态度决定了编辑对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不同。张月红编审的“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显示,期刊编辑对检测相似度结果的心理接受度并不低,对于严重抄袭的判断平均总相似度可达到38.78%。[2]可见,在面对学术不端这一典型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时,学术期刊编辑的判定方法和可接受度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要求宽松,有的要求严格,从而导致不同的稿件处理结果,也给作者造成一定错觉。
其次,不同层次的期刊编辑对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不同。一般而言,层次高的学术期刊的稿源往往比低层次的学术期刊要质优、量多,当高级别期刊的用稿标准和要求趋于严格时,低级别的学术期刊往往更趋向于满足学术发表的刚性需求,从而导致选稿用稿标准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一些学术编辑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学术道德失范。
再次,编辑理念和职业追求不同也使学术编辑对学术道德失范具有不同影响。编辑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必须做好“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准备,如果没有这种甘于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就可能产生不良想法。如利用刊号稀缺、发文需求大的体制性矛盾,为自己谋求不正当利益而罔顾学术研究质量和学术道德规范等。
正如一些编辑同仁所言,学术编辑对于学术发展而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的,[7]学术期刊编辑兼具“把关人”和“传播者”双重身份,[8]因而学术编辑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学术环境和体制环境却不容乐观。据赵延东、邓大胜对近三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自认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足够了解,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9]要发挥学术编辑应对学术道德失范的正作用,需要学术编辑在坚守学术编辑伦理责任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倡导良好的学术德性。
(一)学术编辑需明确自己的学术道德责任
正是学术研究者自身对学术道德的漠视,所以,学术编辑更应明确自己对于学术道德建设肩负的重大责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将道德责任解释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和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10]131这不仅意味着编辑自身应选择的道德行为,也意味着其对社会和工作对象要承担道德义务,因此,学术编辑需要明确自己的学术角色和道德作用。
首先,学术编辑面对的是承载学术道德的学术研究群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学术编辑都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对其学术道德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其次,学术编辑在学术传播中具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学术期刊是一种学术传播平台,学术编辑是其主要传播者,这使学术编辑对学术成果的把关、对学术规范的呼吁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道德责任绝不能仅仅用“文责自负”来推卸。
再次,学术道德失范虽然主要由外部制度和学术环境等原因造成,但这不意味着学术编辑对于学术道德失范无所作为或被动接受。因此,学术编辑需要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学术道德的关涉性事务当中去。
(二)学术编辑应守持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学术伦理
在明确自己对学术失范具有道德责任后,学术编辑第一步就是要“正己”。只有坚守学术编辑应有的职业道德与学术伦理,才能“由己及人”,推动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走向规范。对于编辑的职业道德和编辑伦理已有很多研究和讨论,大多集中在编辑职业道德和伦理的应然讨论上,如编辑要遵纪守法、公平正义、乐于付出、学术与技术兼顾等,这些职业道德和伦理要求虽然很平常,但在现有环境和体制内却很难实现。因为在实行刊号管制、发文求大于供的情况下,学术编辑往往面临众多伦理困惑,包括人情压力、经济利益诱惑和期刊生存压力等。[11]对于这些伦理和道德困惑,我们认为,要求学术编辑成为不近人情、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或“仙人”并不现实,因为在体制改革和完善远非短期内能完成的条件下,我们倡导学术编辑应该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以尊重和重视高质量的稿件为先。
(三)学术编辑可以发挥学术道德倡导和引领作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不限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他在实践中把编辑工作(不限于课本的编辑)作为教育工作来做。[12]而教育是“造成健全的公民”,“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13] 223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编辑其实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教育和影响学术研究者遵从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
首先,学术编辑可以通过尊重作者、客观审稿等基本原则,在学术评价中发挥道德引领作用。[3]
其次,学术编辑可以通过查对学术不端,在与作者沟通中倡导学术德性。学术编辑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查对学术不端的时候,其实是在做一种学术道德审查工作,如果这种学术道德审查仅仅只是供编辑或者期刊作用稿参考而忽视其对作者和读者的教育功能,将是一种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再次,学术编辑作为与学术道德失范战斗的一线人员,可以通过编辑学会或其他相关组织,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积极参与到学术道德建设中去。
[1]霍文琦.学术道德现状调查显示学术失范现象比较严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3-27
[2]张月红.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J].中国出版, 2012,(24).
[3]李法惠.编辑在学术评价中的道德引领[J].中国出版, 2010,(4).
[4]尹玉吉,石学军,杨爽.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J].编辑之友,2015,(5).
[5]廖传江.责任编辑的学术道德责任刍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2).
[6]庞海波.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J].编辑学报, 2011, (2).
[7]郑东.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中州学刊, 2008,(5).
[8]赵毅.信息化与学术期刊编辑的“把关”行为[J].编辑学刊, 2008,(4).
[9]赵延东,邓大胜.科技工作者如何看学术不端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J].科研管理, 2012, 8.
[10]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11]付一静.论核心期刊编辑伦理困惑及其消解[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12]叶至善.对于研究的一些设想[A].叶至善.我是编辑[C].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
[13]叶至善,叶至诚,叶至美编.叶圣陶集(第十一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 鲁守博)
2014-12-23
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科研项目“学术期刊编辑的伦理守持与德性倡导——基于学术道德失范的视角”(ZGXB201210)。
熊觉,女,湖南长沙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编辑,行政管理学硕士。
G235.5
A
1672-0040(2015)03-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