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
——读《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

2015-04-02 11:49
关键词:基础概念理论

鲁 守 博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山东淄博255049)

探寻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
——读《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

鲁 守 博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山东淄博255049)

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一个急需妥善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际等各种力量都在探讨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促进和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市场和国家之间始终存在着行为和利益边界的调整,这其中必然伴随着某种不协调状态的出现。在当前我国农民、市场和国家之间的利益格局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农民、农业和农村成为整个社会的弱势力量。当这种弱势力量不能及时改进时,整个国家和社会就失去了稳定、和谐的发展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三农”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理论性课题,也是实际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回答的现实性问题。在这方面,王立胜博士所著《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对此作了令人满意的解答。

王立胜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专业,专攻毛泽东思想研究,现任中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人民政府市长。该书是王立胜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时所作的博士论文,该文因其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创新价值而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王立胜是一位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者,对理论知识、前沿动态及宏观政策等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准确的把握力度;同时他又是一位具有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地方领导者。所以,他具有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际工作开展的理论素养;再者,他能从实际工作中及早发现矛盾和问题,把一些感性认识提升为理论思想。中观层次的理论在我国极其缺乏,而《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现了国内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正如书中所言,“实践需要这样一种理论体系,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种中观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它既有普遍性,也有典型性。在作者看来,当代很多学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宏观方面,而对中观层面的区域发展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宏观研究尽管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具有战略性,但当它运用于一定区域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语状态。在人类活动范围细化到亚层的条件下,只有突破抽象的研究,使理论研究从宏观转到中观层面的视野当中时,才能使理论对现实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那么,如何构筑这一理论体系呢?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以发展区域的理论不可能以单一理论来指导。在这一问题上,国内理论研究大都倾向于从某一学科的单一研究出发,就事论事,类似于盲人摸象。面对学术界的这一普遍做法,作者明确表示,单一的片面研究受到“学科意识”的支配,得出的结论无法准确反映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中国农村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所以综合各门学科的精髓而形成一种理论凝炼,是该理论最深层、最核心的问题,其综合性对于现实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正如作者指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都从各个方面对农村现代化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都无法摆脱学科意识的狭隘而不能在彻底性和综合性意义上取得进展。所以,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的是“问题意识”的自觉和理性。而理性是人在总体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总体的实践能力,它集中体现为处理实践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关系,理性试图使人类自身的行动既合乎规则又合乎目的,它是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行为方式意义上的“理性”的统一。建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的和谐也因此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人类的发展需要一种可持续的理性,而可持续的理性最核心和最深层次的问题是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不是单一方面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和谐。在这里它主要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指理论应不断完善和丰富,使理论超前一步;另一方面指各项实践活动的和谐共处,相互促进,而后一方面更加重要,它是消解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良药。在和谐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理论和谐与实践和谐、整体和谐与局部和谐、当前和谐与长远和谐的对立。为了保证和谐的持续,作者对该理论今后的发展作出了继续深入研究的规划,以便能与时俱进,以此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当然实践活动将会继续,并为理论认识提供不竭源泉。通过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再造可以划分为前后相承的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农村社会基础再造的实践活动与“革命理性”的对接,是一个互动过程。

书中涉及的重大创新点是“社会基础”概念的科学定义。作者从“社会基础”概念与“权力文化网络”概念,“社会基础”概念与“关系共同体”概念,“社会基础”概念与“村庄社会关联”概念,“社会基础”概念与“社会资本”概念的对比分析中,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各概念的异同,全方位展示了社会基础概念所应包含的科学内涵及理论价值。

就社会基础概念与权力文化网络概念的关系看,作者提出,权力文化网络概念是分析性的而非构建性的,其本身存在不足,需要社会基础概念对其加以“疗补”。就社会基础概念与关系共同体概念之间的关系看,关系共同体概念强调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和运用关系来实现合作;而社会基础概念强调的范围更广泛,它注重的是国家力量、特定的社会理想与农民的互动关系,是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结构模式。就社会基础概念与村庄社会关联的概念看,村庄社会关联注重的是靠道德或自我约束的力量来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秩序,其范围仅仅局限于特定村庄内部。当农民的连接方式超出这一范围时,村庄社会关联概念对此变得无能为力,需要由社会基础概念来加以解释。就社会基础概念与社会资本概念之间的关系看,社会资本概念所说明的是社会中的行动者利用各种关系资源来增进福利的过程和方式;而社会基础概念所强调的是社会关系中农民作为行动者如何使用资源获取一致行动的能力,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一种合力,与国家的目标相一致。可见,在以上各个方面,作者都阐发了自己的见解和创新点,这对我们研究和认识我国农村实际问题和进行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新思考,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全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将复杂深奥的理论运用于现实分析和探讨,全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方法科学,论述充分,举例生动,理论与现实结合紧密,现实分析发人深省。该书读来让人眼界大开,掩卷沉思,自感国内、国外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透视方法和解决问题之道在文中处处闪耀。

全书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内容,材料丰富,说服力强,这不仅体现了王立胜博士很高的科学素养、深邃的理论洞察力,也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该书不仅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值得研读的一部难得著作,对于从事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和广大从事区域领导及管理的实际工作者而言也极具阅读、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 李逢超)

2014-11-27

鲁守博,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经济学硕士。

猜你喜欢
基础概念理论
“不等式”基础巩固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整式”基础巩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