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友权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互渗及其知识创新
欧阳友权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之间建立起某种学科性关联,源于“文化”在我们时代爆发出的巨大力量和深刻影响。我们知道,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对我国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可经营性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市场价值转换赢得了合法性身份,也让文学艺术产品的商业潜能开发有了实现的合理空间。当“文学的商品性”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边缘话语,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融通也就开启了它的历史性征程。自此,文化产业之于文艺理论的观念输送,以及文艺理论对文化产业的开放与吸纳,也就不再只是一种可能,而已然成为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当然,这还只是就理论逻辑而言。
在实践的层面上,文化市场产业逻辑的锐意拓进更是走在了理论观念的前面,并蓄积为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在国家文化战略和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强劲推力下,文化产品、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贸易……这些活跃的产业市场环节均展露出文学艺术的姿彩。这些年来,市场驱动的文学生产如网络文学,以商业价值为归依的艺术行为如影视创作、艺术品拍卖、演艺行业市场化改制,还有商业广告中技术与艺术的新媒体整合等,让文学与文化的边界日益模糊,“日常生活审美化”和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正延伸出“技术的艺术化”和“艺术的技术性”的创生平台,生活与艺术、文化与技术、文学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在艺术、文化、产业之间形成了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和绵延不绝的文化产业链,并提供了文学艺术“扩容”和文艺理论“越界”的丰富佐证。于是,由“文化”统筹的学科互渗、理论转型、知识创新,已经奏响了当今社会学科交叉、学术嬗变、学理拓展的时代强音。
我们看到,时下一些成功的文化产品,往往都是以娱乐文化为底色的多学科交叉互渗、全媒体运营、产业化程度高的“粉丝经济”产品,“超女”是这样,“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无不如此。有一个生动的案例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文化产品“罗缉思维”。它是一档知识性脱口秀读书节目,也是一个互联网结构起来的知识社群,由罗振宇主讲,在优酷网每周五播出,自2012年12月21日第一期视频上线,每周更新一期,已播出超过百集。主持人以茶座聊天方式分享个人读书所得,启发独立思考,讲述的话题十分广泛,包括中外历史上的文化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当前的热点社会问题,如“杀死上帝的达尔文”、“岳飞为什么必须死”、“中日贸易,如何爱国”、“见识决定命运”、“拒绝逃离北上广”、“房产税与地沟油”、“治不好的地域歧视”等等。“罗缉思维”视频以其丰满的知识品质和独特的个人语言表达风格,在互联网视频领域独树一帜,短短几个月,便积累了数百万用户,在优酷网上点击量超过了七千万,微信公共号已经突破了120万,建立了一个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庞大的创业和知识社群,打造出一款互联网自媒体热播产品,形成了一个产业化的互联网品牌。该作品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只有话题,没有学科范围和知识边界。它采用微信公众订阅号、视频及音频、百度贴吧、微信群等形式,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不仅形成了不可小觑的文化影响力,也创造了新媒体时代的“粉丝经济”新景观。
无论“罗缉思维”、“爸爸去哪儿”还是网络类型小说、热门影视作品或焦点学术话题,给我们带来的许多新的启示都是引人深思的。譬如,其一,互联网时代正出现学科的分化与重组,信息传媒的技术升级与知识谱系的观念更新是相伴相生的;其二、文艺作品的产业特质使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有了“联姻”与互渗的可能,文学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边界重组为文艺理论接纳文化产业创造了契机;其三,理论逻辑与历史实践的对接与博弈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顺时和通变将是当今学术的生存拓进之道,变则通,通则久,变通才有未来,能够回应现实的理论才有学术生命力,接地气的理论才会有春天。
据此我们可以找到“文化产业发展与文艺理论创新”这一时代命题的思维起点和理论支点。文化产业属于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文艺理论属于人文基础理论学科。前者要解决社会文化资源的市场转换以实现可经营性文化的经济价值问题,后者回答的是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问题、文艺价值的理论逻辑和文艺创作基本规律。现代社会,随着大众文化的勃兴和传媒业,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文艺与文化的边界日益模糊,文学艺术向文化领域渗透和转换,文化形态与文学艺术形态交融互渗,彼此渡让,使得文艺理论研究与大众文化研究有了融通、交互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土壤,而文化产业就是基于市场逻辑融通“文化与文艺”的必然结果。
于是,理解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意义关联应该辨析和体认这样几个基本维度:
首先,必须承认,今天的文艺理论发展正在遭遇文化产业“大举入侵”的新语境。面对这样的新语境,论及当代文学艺术而不涉大众文化,或解读文艺现象、阐释文论新变却回避文化现实、漠视文化产业,不仅难避剑走偏锋之嫌,落入“理论自娱”窠臼,还将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迷失理论方向,甚至失去创新动力。
其二,文化产业让文艺研究增强了回应现实的能力,增添了文论建设的新思维和新内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理论,那个时代的理论的对接点和学理源,就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镜像,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别林斯基的文论,从孔子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理论回声,无不是他们把脉时代精神、回应现实问题的思想火花的展现。既然文化及其产业实践已然成为时代命题,文艺理论吸纳文化产业的理论资源、解答文化研究的理论问题,不仅是理论建设的必然,更是理论回应现实的需要,理论研究者有责任让自己的学术思维在这里闪现犀利的锋芒,开辟学术的新视野。
其三,让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互渗成为知识创新的引擎。当前的文艺学研究和文艺理论建设亟需调适观念,直面时代挑战,把文化产业的观念逻辑和知识范畴纳入自己的学术视野。高校文艺理论课程应该注意从教学内容的结构范式和知识谱系上,让两者间的学科互渗成为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理性自觉。
【责任编辑:向博】
2014-12-01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