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在西域屯田之原因及条件探析

2015-04-02 06:26:18王宗磊
关键词:世祖蒙元屯田

王宗磊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历史系,新疆石河子 832003)

元代在西域屯田之原因及条件探析

王宗磊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历史系,新疆石河子 832003)

元代在西域的屯田虽然时间非常短暂,但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是显著的。元朝之所以能够在西域开展屯田,与当时统治者统治西域的指导思想有着很大关系,忽必烈对屯田事关元朝在西域统治基础的重要性认识,加之当时西域严峻的军事形势,是导致西域屯田的直接原因,而元朝政府为稳定西域采取的一些行政、军事措施,客观上促成了西域屯田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元代;西域;屯田;原因;条件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50831.0810.026.html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在忽必烈统治期间,仿效汉法,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汉式方略治理国家,其中屯田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强国固边的措施。元朝在内地的屯田管理机构之严密,屯田范围之广阔,屯田规模之庞大均超过以往任何朝代。但在边疆地区,由于面临的政治势力和地域条件的不同,以及统治重心的差异,元朝在这些地区屯田的背景和原因也不一样。本文就元朝在西域屯田的原因及条件试作分析。

一、元代西域屯田的原因

忽必烈统治时期,为了抵御西北诸王的反叛,加强西域地区的防御能力,稳定元朝在西域的统治,元朝政府派遣了大量军队进入西域。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元朝政府在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曲先(今新疆库车)、斡端(今新疆和田)、阇鄽(今新疆且末)等地设立屯田区,命令驻军和百姓开展屯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导致蒙元统治者在西域开展屯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分析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蒙元政权对西域政治和军事统治的需要

开展屯田是蒙元统治者对西域政治和军事统治的需要所决定的。成吉思汗西征时期,西域就已经开始屯田。大约在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曾命哈刺亦哈赤北鲁在天山北部的独山城开始屯田。其原因一是因为独山城“当北来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有其价值;其二,该地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在此屯田可以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巩固后方,为蒙古西征提供经济援助。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主张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却遭到了因对拖雷系执掌蒙古汗国大权不满的窝阔台后裔海都和察合台后裔都哇的武装反抗。为加强对西北诸王的控制,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诏令海都入觐,把察合台后裔八剌派往察合台领地,控制当地形势。海都拒不入朝,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在中亚塔剌思河畔召集西北蒙古诸王大会。在会上,他公开抵制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宣称以汉化为异,要保持游牧生活方式,而且作出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摆脱蒙古大汗国独立的决定。这一举动标志着蒙古大帝国的正式解体。海都和察合台之孙都哇组成的联军以武力对抗忽必烈的元朝政府。公元1275年,都哇率兵12万,同时一个共同反对元朝中央政府的反叛联盟在西北形成,海都被举为盟主。之后,围攻火州(今吐鲁番高昌故城),遭到亦都护火赤哈尔的斤的抵抗。

在此之前,元朝政府一直致力于消灭南宋政权,忽必烈并没有把全部精力用来对付海都、都哇的叛军,没有在西北投入更多兵力。但塔剌思大会的结果强烈震撼了元世祖和元朝政府,于是忽必烈决心调集重兵,进西域。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六月,忽必烈赐“皇子南木合(那木罕)马六千、牛三千、羊一万……”①《元史》卷7《世祖纪四》。为出征中亚做好了物资准备。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命那木罕统军镇守阿力麻里,命万户綦公直驻守别失八里。公元1279年,忽必烈灭掉南宋之后统一中国,开始着力经营西域。公元1281年,元朝改畏兀儿断事官为北庭都护府,在别失八里、火州(和州)、兀丹(和阗)等地设宣慰司。公元1295年,元朝政府又设立北庭都元帅府、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并从内地调遣大批军士,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应对叛军的挑战,稳定西域复杂的局势。而屯田措施的推行又是元朝政府稳定西域局势的基本政策。

由于蒙元统治者在西域增设了管理机构,并从内地调遣大批将士参与平叛,那么这些管理人员及军队的给养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蒙元统治是否能够长久在西域维持下去。仅仅依靠由内地输送粮草等物资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借鉴以往统治者在经营西域时的经验,元朝统治者意识到屯田是维护统治、安定西域的良久之策。由于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内地的社会秩序相对较为稳定,国家对劳动力控制加强,这就为元政府组织西域屯田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为了抵御西北诸王的反叛,保证驻西域元军的粮草等军需的供应,稳定当地百姓的生活,加强元朝在西域的统治,忽必烈借鉴前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开始扩大西域屯田的规模。元朝的屯田正是在平定西域诸王叛乱,稳定元朝在西域统治的背景下进行的,并且伴随着整个平叛战争过程时立时废。

(二)蒙元统治者对西域屯田的重视

蒙元统治者对屯田事业非常重视,他们深知屯田在战争和统治中的重要性。《元史》这样论述元朝的屯田:

古者寓兵于农,汉、魏而下,始置屯田为守边之计。有国者善用其法,则亦养兵息民之要道也。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宜,其为虑盖甚详密矣②。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为了对抗所谓“坚城大敌”,解决军需供应,蒙古国就开始实行屯田政策。元太祖七年(公元1212年),“镇海屯田于阿鲁欢”③。公元1221年,石抹学迭儿屯田于固安,“且耕且战”①《元史》卷151《石抹孛迭儿传》。。窝阔台汗和贵由汗时期,屯田规模有所扩大。这个时期的屯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初期屯田多设于交通要塞,二是军事行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三是旨在安置流民降民[1][2]。

虽然这个时期的屯田没有较严密的组织管理,地域分布亦很局限,但它为蒙古族进入广大农业地区以后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统治,以及元代屯田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对元朝以后推广屯田以及在边疆地区的统治都意义重大。

元朝的屯田达到高峰,是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这时屯田规模不断扩大,屯田制度日臻完备,屯田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兴盛起来。屯田在元朝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措施上,变成一种重大的决策。

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并且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对于屯田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元史》记载:

元初以武功定天下,四方镇戍之兵亦重矣。然自其始而观之,则太祖、太宗相继以有西域、中原,而攻取之际,屯兵盖无定向,其制殆不可考也。世祖之时,海宇混一,然后命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皆世祖宏规远略,与二三大臣之所共议,达兵机之要,审地理之宜,而足以贻谋于后世者也②《元史》卷99《兵志二·镇戍》。。

早在继承汗位之前,忽必烈就延揽了一批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汉人儒士,这些汉儒为他纳言献策,他本人也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建议。他采用姚枢“布屯田,以实边戍”的建议,将大量汉军新附军发往边区实行军事屯田,收效显著。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上汗位,对于屯田更加积极,除了邻接南宋的沿边地区之外,腹里(中书省所辖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的部分地区)、西北、漠北等地的屯田也发展起来了。元朝政治家王恽也曾给忽必烈提出屯田建议,他说:“南北之势,我可以取彼,此必然理也。然馈饷转输,古无良法,正有屯田待以岁月,为古今上策耳。”[3]他在给忽必烈的论政事书中也提出“广屯田以息远饷”的建议,他说:“臣闻边储远饷,自古未有良法。如飞挽负载,卖爵赎罪,引种和籴,未免弊困,多不能行,俱未若留兵屯田为古今之长策也。”[4]王恽的建议无疑对忽必烈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忽必烈本人也已清醒地认识到,“争国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虽得其地而无民,其谁与居”③《元史》卷8《世祖纪五》。。以农业为本治理汉地的方针,已经在他思想中确立,于是他在全国大兴屯田,规模庞大,盛况空前,以至于“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④《元史》卷l00《兵志三》。。忽必烈借鉴了前代的屯田经验,并采纳汉人儒士的积极建议,结合元代统治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敌至则御,敌去则耕,屯戍以息兵,务农以足食”的屯田思想。

忽必烈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对劳动力控制加强,为组织屯田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元朝在内地的屯田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全国各地基本都开展了屯田。

由于忽必烈对屯田的重视,元朝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元代的屯田有着特殊的组织系统,各个系统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元代内地的屯田有着严密的管理组织,屯田类型也较多样化,屯田时间持续较长,这为在西域开展屯田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西域屯田提供了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

当元朝统治者开始着力经营西域时,屯田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纳入到治理西域的措施当中加以实施。据文献记载,忽必烈在位时,多次从内地调遣军士及屯民至西域屯田,《元史》记载:“至元十六年二月丙午,以斡端境内蒙古军耗乏,并汉军、新附军等,赐马牛羊及马驴价钞、衣服、弓矢、鞍勒各有差。”⑤《元史》卷10《世祖纪七》。又载:“至元二十三年冬十月,遣侍卫新附兵千人屯田别十八里,置元帅府郎其地总之。徙戍甘州新附军千人屯田中兴,千人屯田亦里黑”①《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当年十一月,又“遣蒙古千户曲出等总新附军四百人,屯田别十八里”②《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可以看出,所征调的军士大多是具有务农经验的汉军和新附军,他们为传播和推广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西域屯田的开展作出了贡献。

此外,忽必烈还多次下诏为西域屯田提供耕牛、种子等生产资料,“二十七年春,给滕竭儿回回屯田三千户牛、种”③《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至元十七年三月辛未,给月脱古思八部屯田牛具”④《元史》卷11《世祖纪八》。。这些措施为西域屯田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于遭受战乱影响或因自然灾害导致收成不好的地区还免其赋税及差役,“至元二十二年,北庭都护府进言:哈剌火州(今吐鲁番)民饥,户给牛二头,种二石,更给钞一十一万六千四百锭,籴米六万四百石为四月粮,赈之”⑤《元史》卷13《世祖纪十》。。“至元十七年二月庚子,合剌所部和州等成为叛兵所掠者,赐钞给之,仍免其民差役三年”⑥《元史》卷11《世祖纪八》。。同卷又载:“至元十七年七月,以秃古灭军劫食火拙畏吾城禾,民饥,命官给驿马之费,仍免其赋税三年。”⑦《元史》卷11《世祖纪八》。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元代西域屯田的发展。

总之,由于蒙元统治者借鉴了前代治理西域的经验,视屯田为经营西域的一项重要的国策,并采取积极措施,因而使西域屯田得以恢复和发展。

(三)恢复和发展西域经济的需要

蒙古汗国和元朝政权的建立都是通过战争手段取得的。战争使正常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无法进行,百姓生活无法安定,社会秩序遭到严重干扰。在当时的背景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屯田来发展社会经济,并且也只有屯田这种方式才能在战时的条件下比较有效地使军民从事生产,恢复和发展当地的经济。

同样对于西域来说,由于蒙古汗国的西征、灭西辽以及后来发生的西北诸王的叛乱,使得该地长期处于战争的笼罩之下,尤其是西北诸王的叛乱给西域地区造成灾难,土地荒芜,生民涂炭。高昌地区的畏吾儿人四处流散,生活十分悲惨,许多人逃往内地谋生。由于叛军对火州的侵扰和掠夺,给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西域的经济发展也遭到很大破坏。

此外,西域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天山北部游牧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天山南部虽有绿洲农业存在,但农业生产本身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和农耕经验上比内地要落后,从总体上看,西域经济的发展要滞后于内地。因此,在当时的背景下,元朝统治者要稳定西域局势,在西域立足,就必须发展经济,而实行屯田则是当时颇为有效的措施。元朝通过推行屯田政策,增加了粮食产量,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供给,同时还能够用盈余的粮食赈济遭受饥荒的灾民。并且通过屯田,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传输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二、元朝在西域屯田的条件

元朝政府之所以能在西域开展屯田,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作保障,否则元朝统治者在西域屯田的一系列想法是难以实施的。概括起来这些基础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蒙古统治者进入西域,为蒙元在西域的屯田奠定基础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我国文献《旧唐书》《新唐书》已经有他们活动的记载。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蒙古孛儿只斤部落的首领铁木真先后打败了塔塔儿、克烈、乃蛮、蔑儿乞诸部,统一了蒙古各部。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地区统一以后,便向西发展,采取征讨及招抚的办法,逐步占领今新疆及与其相邻的中亚地区。高昌回鹘王国归附蒙古汗国,西辽政权被蒙古大军攻灭,天山南北各地尽入蒙古汗国。至此,蒙古汗国将其统治区域从蒙古草原扩大到了今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末以来西域诸地纷争割据的局面宣告结束,这种局面也为蒙元政权统治天山南北各地以及在西域推行屯田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蒙元统治者对西域的治理,为西域屯田提供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保障

1.设置军政机构。

西域统一之后,蒙元统治者在不同时期针对西域较为复杂政治军事形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设立了各种军政管理机构和职官,以行使该地区的军政统治。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军政机构及职官的设置,具体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广大地区的管辖统治,是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各地行使主权的延续和发展。

据文献记载,蒙古国时期在天山南北设置最早的官员是“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它是蒙古在各地设置的最高监治长官,其权力置于地方官之上,“籍户口,收赋税,签发兵丁”,无所不管。达鲁花赤在西域的设置当在成吉思汗西征之时。蒙古统一西域后,即在高昌、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境内)、阿力麻里(今霍尔果斯附近)、哈实哈尔(今喀什)、叶尔羌(今莎车)、斡端(今和田)等地设达鲁花赤(地方最高长官),监治西域各地。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窝阔台及其子贵由先后继任为大汗。公元1251年,蒙哥被推举为大汗。蒙哥汗在西域设立了别失八里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以加强行政管理。《元史》载:“宪宗元年六月,以讷怀、塔剌海、麻速忽等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暗都剌儿尊、阿合马、也的沙佐之;以阿儿浑充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事,法合鲁丁、匿只马丁佐之”①《元史》卷2《宪宗纪》。。《新元史》也说:“别失八里,……本回鹘五城,为畏兀儿地,宪宗置行尚书省。”②《新元史》卷51《地理志六》。设立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以统治金山至阿姆河之间诸城郭农耕之地,设立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治阿姆河以南诸地。对这两个行省的设立,反映了蒙古汗廷对西域、中亚统治的进一步强化,奠定了蒙古统治西域的军政管理机构的大致轮廓,比以前的管理更加明确和细化。

元朝建立后,为平定西北诸王的叛乱,发展西域各地社会经济,先后设立过一系列管理机构。“至元十五年八月己卯,初立提刑按察司于畏吾儿分地”③《元史》卷10《世祖纪七》。,元朝在畏吾儿分地设立提刑按察司,其职责之一就是为了劝督西域各地的农桑水利。公元1280年,“置北庭都护府(驻今新疆吉木萨尔)于畏吾境,以脱脱木儿等领其事”④《元史》卷11《世祖纪八》。,正式设置了驻防的军事机构。其后又在“至元十九年三月戊子,以领北庭都护阿必失哈为御史大夫,行御史台事”⑤《元史》卷12《世祖纪九》。,进一步采取了政治措施。而在“至元二十年夏四月丙戌,立别十八里、和州(哈喇火州,今吐鲁番)等处宣慰司”⑥《元史》卷12《世祖纪九》。,则是将原北庭都护府改为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司,加强对天山南北畏吾儿地区的政治军事控制。同年,甚至西向进至斡端(今和田)设置了宣慰司。至1286年,元朝政府又“遣侍卫新附兵千人屯田别十八里,置元帅府,即其地以总之”⑦《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元朝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主要目的就是总管派往该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组成的军队)屯垦事务。

从蒙元统治者在西域设置的军政机构来看,蒙古汗国时期主要是注重对辖地的经济管理,至元朝建立前后,由于出现西北诸王的叛乱,西域形势危急,元朝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对西域的军事管理,从内地调派元军,在天山南北设置的军政管理机构,并且行政组织日益军事化,这是元朝后期西域军政建置的一个特点[5]。为了保证元军在西域能够长期驻扎,所设军政管理机构除了负责平叛等军事行动外,屯田的管理与实施也成了他们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西北诸王公开发动叛乱,西域形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如果蒙元统治者没有在西域设置这些军政管理机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那么蒙元在西域的统治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很有可能导致丧失在西域的统辖权,元代在西域的屯田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军政管理机构的设立,才为蒙元统治者在西域实施屯田提供了政治和军事保障,这也是元朝能够在西域恢复屯田的前提条件。

2.建立交通设施,为西域与内地之间屯田人员的往来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提供便利。

为了加强天山南北畏吾儿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元朝政府采取了一些交通建设的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设置驿站。

元朝内地与西域联系的交通道路还是以古丝绸之路为基础的,在沙州以西,仍然存在南北二路。北路从沙州西北行,经伊州(哈密),北逾天山,沿北麓西行,即由奇台古城、别失八里西去。中统初年耶律希亮曾行此路。分地在太原的察合台后王置驿道运送中原贡赋至别失八里,亦用此路。过伊州后,也可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鲁古尘(今新疆鄯善县)、哈剌火州再北行到别失八里或彰八里(今昌吉)。文献中也有关于设置驿站的记载,如“至元十八年,从诸王阿只吉请,自太和岭(山西雁门关以北)至别失八里置新站三十”①《元史》卷63《地理志六》。,又如“至元二十年三月辛巳,立畏吾儿四处驿。”②《元史》卷12《世祖纪九》。等,元朝的驿道皆行此路。北路以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为驿路的枢纽,由驻在这两地的官员管理全线的军站。南路从沙州向西南,经罗布、斡端、鸭儿看至可失哈耳。《元史》载:“至元二十三年正月己卯,立罗不(今若羌)、怯台(且末县东南)、闍鄽(今新疆且末)、斡端等驿”③《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马儿古思西行,马可·波罗东来,元朝派人采玉,皆走此道[6]。元人熊梦祥撰《析津志》所列“天下站名”,就指出沙州有驿路可至斡端。

驿站的设置,密切中央政府与西北诸藩国、西域畏吾儿地及其周围地区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有利于中央与地方间军政信息的沟通,而且为西域与内地之间屯田人员的往来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驿站中有一些后来成为了元朝在西域重要的屯垦据点。元朝从内地调遣的屯田人员应当是通过上述路线进驻西域的,在客观上它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丰富的农业经验为西域屯田提供了技术支持

元世祖忽必烈因防御西北诸王频繁的战事之需要,先后把大量的汉军、新附军征发到西域地区。《元史》中多次出现元朝军队出征、戍守别失八里的记载。如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二月“庚辰,征别十[失]八里军事免其徭役”④《元史》卷10《世祖纪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秋七月甲午朔,命万户綦公直分宣慰使刘恩所将屯肃州汉兵千人入别十八里,以尝过西川兵百人为向导”⑤《元史》卷11《世祖纪八》。,“至元二十三年冬十月,遣侍卫新附兵千人屯田别十八里,置元帅府,即其地总之”,同年“十一月乙丑,遣蒙古千户曲出等总新附军四百人,屯田别十八里”⑥《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

大量迁徙内地军民包括手工匠人等入新疆,为元代西域的开发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但补充了开发新疆所需的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新疆开发的历史进程。

元代时期的西域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相比内地而言较为落后,由于自然和战争等原因,很多土地弃耕甚至荒芜。元朝政府通过组织屯田使荒弃的大量土地得以开垦,扩大了耕地面积,生产得以恢复,农业生产逐步赶上内地。屯田事业还推动了内地和西域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和西域生产工具的革新改善,如当时的别失八里元帅府还在其地设立冶场,让士兵“鼓铸农具”,内地先进的铸造技术进一步传入西域,这必将促进西域本地农具的改善,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由于元朝统治者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高度重视西域的屯田,为西域屯田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由于元朝政府为统治西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之当地军民的不懈努力,使得元朝能够在西域开展屯田并取得了成效,在战乱条件下通过屯田支持和恢复生产,保证了元军粮饷的供应,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为开展平叛战争奠定了基础,为维护边疆的稳定,保卫边疆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政府在加强对西域地区行政管理的同时,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政策,使汉族农业与手工业劳动者以及他们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农业手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西域地区,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屯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西域与内地往来的商人及使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带来民族迁徙,调节了民族分布与构成,为各民族的往来和交流以及民族融合提供了条件。

[1]何天明.试探蒙古汗国时期的屯田[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5):46-48.

[2]郝时远,罗贤佑,乌兰.天骄伟业——成吉思汗与蒙古汗国研究纪念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78.

[3]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论屯田五利事状(卷86)[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上世祖皇帝论政事书(卷35)[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苗普生,田卫疆.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262-263.

[6]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赵旭国)

Reasons and Conditions of Tuntia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in the Yuan Dynasty

WANG Zong-lei
(Department of History,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Although the period of Tuntian(have garrison troops or peasants open up wasteland and grow grain)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Yuan dynasty was very short,but it had a noteworthy impact and significance.The implement of Tuntian in the Yuan dynasty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ruler's guiding thought of governing the western regions.Kublai Khan'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Tuntian as a foundation of ruling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severe marti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were the direct impetus of Tuntian.In the meantime,the administrative and martial mesures adop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stabilize these regions actually promoted the implement of Tuntian effectively.

the Yuan dynasty;the western regions;Tuntian;reason;conditions

K247

A

1671-0304(2015)04-0116-07

2014-10-20

时间]2015-08-31 8: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辅助项目“新疆屯垦考古资料辑录”(XJTSB030);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考古学视野中的西域屯垦史研究”(11BTYB09)。

王宗磊(1968-),男,山东郓城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新疆考古学与屯垦史研究。

猜你喜欢
世祖蒙元屯田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送你一幅画
金开国前的部落战争——以世祖至穆宗时期为中心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念战友
大江南北(2018年2期)2018-11-21 03:23:28
蒙元京畿区位论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明代服饰中的蒙元影响考
从犯颜直谏的古弼和知错就改的魏世祖说起
文史月刊(2008年1期)2008-04-23 07:37:20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
农业考古(2006年4期)2006-11-24 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