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霞
(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江苏方言熟语“无X不X”结构中“无、不”为词头考*
薛志霞
(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江苏方言中广泛通行着一种“无X不X”结构的熟语,如无巧不巧、无远不远、无二不鬼等。通过方言比较可知,这一结构中的“无”、“不”为词头,无实义(个别特例除外),与普通话中的“无……不……”结构很不相同。江苏吴语区的一些“弗/无……弗/无……”结构中,“弗”、“无”也为词头。“无”、“不”、“弗”作词头是汉语中非常古老的现象。
“无X不X”结构;词头;无;不;弗
今江苏方言主要是官话和吴语,官话又分为中原官话(如徐州、宿迁等地)和江淮官话(长江以北大部分点及长江以南南京、镇江等地)。笔者讨论的现象主要在官话区,但也不排除吴语区,因此统称江苏方言。江苏方言中有一类结构特殊的熟语,如无远不远、无二不鬼、无理不故等,即笔者所称的“无X不X”结构。此结构可细分为“无A不A”和“无A不B”两小类。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无A不A”结构,但有“无A不B”结构,如无坚不摧、无微不至等。江苏方言中的“无A不B”结构与普通话中的“无A不B”只是形似,两者其实很不相同。
通过比较江苏境内的官话、吴语以及其他方言中的类似结构,笔者认为,江苏方言中的“无A不B”结构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结构中,“无、不”有实在意义,为实词。而第二类“无A不B”结构和“无A不A”结构中的“无、不”无实在意义,为词头*学界对笔者讨论的“无、不”称呼并不一致,有“词头”、“语词”、“助词”、“语助词”等多种名称。目前学界一般把“词头”等同于“前缀”,但如严格区分,二者仍有差异。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语言学名词》指出:“词头附加在词根前边只起构形的作用,而不能构成新词,这是‘词头’与‘前缀’的本质区别。”(参见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版,第89页)笔者采用“词头”的说法,是为了与“前缀”区别,因为从功能上来说,江苏方言的“无、不”确实更多地用在“无……不……”、“无……无……”这类固定结构中,吴语区有“无不、无没”等用法,但数量较少。从能否构成新词这一角度看,笔者所说的“无、不”与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前缀“老-”、“阿-”等还是有区别的,更接近上古汉语中的词头。。
(一)无A不A型,A为形容词
江苏方言中存在着一种使用范围很广、例词很多的“无A不A”型结构,A为形容词。*本文方言材料主要参见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4382-4399页;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版,第571-574页。其余的为笔者调查所得。为了排版方便,省去国际音标。
中原官话:
【无好不好】徐州,老好儿好儿。
江淮官话:
【无……不……】扬州,固定结构,“无”和“不”后是同一个单音节形容词,表示所说的情况程度高:无大不大、无巧不巧。
【无巧不巧】非常凑巧:~……田义寿又碰上了那个放蜂的姑娘。(陈登科《破壁记》)
【无远不远】高邮,形容很远:那个地方~的。
【无丑不丑】高邮,形容人很丑:哎呦喂,那个人长得~的。
【无快不快】【无长不长】【无大不大】如皋,很快、很长、很大。
吴语:
【无巧不巧】苏州,非常凑巧:~,门外势来了人一个,勿是别人,正是伊日夜放在心上心思勿落的四阿姐。(《垦春泥》1982年第8期)
【有巧无巧】苏州郊区,很巧。
【无巧不巧】【无远不远】金坛,很巧;很远。
经调查,此类结构多见于江苏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徐州)和江淮官话区的大部分点都有此类用法。很多单音形容词都可构成此类结构,不限于上述例子。据上文所引材料,苏州话中曾经说“无巧不巧”,经笔者调查,今苏州话中已不说这个词;苏州郊区今用“有巧无巧”表示“很巧”,我们推测,这是“无巧不巧”的变体。苏州话、上海话“无要无紧”(形容不着急、慢腾腾)也可说成“有要无紧”可为一证[1]5477。吴语区的金坛临近江淮官话区,也有此类结构。
普通话中没有此类结构。《汉语大词典》只收录“无大不大”*《汉语大词典》列词条“无大不大”,释义“谓极大”,采用的例句是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世界是一张无大不大的大网;‘我’只是一个极微极微的结子。”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江苏扬州,他文章中出现的“无大不大”,应是其母语(江苏方言)的反映。一条。根据词义,“无好不好”、“无巧不巧”、“无远不远”等结构中的“无、不”无法采其通常的实词意义,也不能用双重否定来解释,如不能说“没有什么好不好”。笔者认为,这一结构中“无”、“不”为词头,无实义,其作用是嵌入单音形容词、构成固定的四字格,使表达更生动。
这类结构表义的共同点在于表示程度加深,这个意义跟结构有关,“无A”和“不A”可以视为一种并列关系,而实际上视为一种特殊的重叠更恰当,相当于普通话中“远远的、高高的”等,通过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据笔者调查,如皋话中“无远不远”也可以说成“无远无远”,就是一种重叠式。由此也可证明,我们把“无、不”看成词头是合理的,否则,如果“无”有实义,“无远”重叠后表示很远也令人难以索解。
这一结构也见于武汉话(属江淮官话),方言词典中写作“无……八……”,可以嵌入“大、高、低、矮、轻、长、短、厚、薄、远、软、淡、冷、辣、尖、臭”等单音形容词,表示程度很高。[1]4382从结构和语义两方面看,武汉话中的这一结构都与江苏方言此类结构形成对应。武汉话的“八”对应着江苏方言的“不”,“八”应是个记音字。可见,人们已经无法辨识这一结构中的“不”。一般来说,义轻则音轻,当意义模糊、人们搞不清其来源时,音变也就很自然了。从这个角度看,武汉话中“无……八……”也可以证明“无、不”为词缀。
(二)无A不B型,A、B为名词
据我们调查,“无A不B”型结构数量较少,下面分三组讨论。
1.【无理不故/无理白恐】
江淮官话:
【无理不故】扬州,无缘无故。
【无里不姑】扬州,没有缘故。
西南官话:
【无名白故】成都,无缘无故。
【无凭白故】贵州沿河,无缘无故。
吴语:
【无理白恐】浙江金华岩下,无缘无故,说不出理由地:佢无理白恐恼恼起来。
【无灵白孔】金华,同【无孔(白地)】。
【无空白地】温州,平白无故。
粤语:
【无端白事】广州,无缘无故。
【无情白事】广州,无端,无缘无故。
【无头白事】东莞,无缘无故。
四种方言选词有差异,西南官话、粤语中的词义很容易理解;江淮官话的“理、故”也易解,“里、姑”应为记音字;吴语用“理/灵、孔/恐/空、地”,金华岩下方言起到沟通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作用,“理/灵”应为一回事,“孔/恐/空”只是用字的不同,意思相同,“孔”和“地”构成对应。《汉语大词典》收录“无因白故”,释义“方言,无缘无故。老舍 《骆驼祥子》九:‘你又没拉着车,怕他干吗?他还能无因白故的把谁的××咬下来’”。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可见这种说法在北京话中也是存在的。
江淮官话中用“无……不……”,西南官话、北京话、吴语和粤语中用“无……白……”,类似的结构表示相同的意思,“白”有“无、没有”之义,“不”和“白”语义相通。当然,还有另外的可能,如江淮官话中的“无……不……”是由“无……白……”音变而来,“不”是“白”读音弱化的结果。由方言词典把字形写作“无里不姑”可以看出,人们已经不能辨别其中的“理(理由)、故(缘故)”,而把整个结构视为一个整体了。
无论如何,这组词中的“无、不”都作动词*“不”在现代汉语里只作副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可作动词,义为“无,没有”,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参见《汉语大词典》第1卷394页。,毫无疑问是有实义的;A、B都为名词,“无A”、“不B”均为动宾结构,二者又构成并列关系。
2. 【无二不鬼】
江淮官话:
【无而不鬼】扬州,不务正业,浮滑鬼混:这小伙一天到晚~的,这种事情怎能叫他办?
【无二不鬼】高邮、泰州、盐城、句容,形容人不正经、不三不四、说假话等。
吴语:
【弗二弗鬼】【弗二弗三】*承唐丽珍老师告知,苏州话里的“弗二弗三”还可表示“摇摆不定、拿不定主意”之义。苏州,形容人不正经。
【弗二弗三】崇明、宁波,指行为不合适、不检点,和异性关系暧昧。
【弗三弗四】金华,不像样子;不正派。
粤语:
【无蓝不褛】广州,不正经;不正当;不务正业。
晋语:
【薄褴薄褛】太原,形容衣衫褴褛。[2]250
这组词在江淮官话、吴语、粤语中意思相同,但用词差别很大;粤语和晋语用词相似,意思不同,但其间的意义关系明晰可考。苏州话“弗二弗鬼”、“弗二弗三”两种说法并存,起到沟通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作用。
我们来看广州话中的“无蓝不褛”。首先,“蓝”是记音字,本字为“褴”。西汉扬雄《方言》卷四:“无缘之衣谓之褴”,《汉语大词典》释为“无缘饰的破旧短衣”。《广韵》平声谈韵:“鲁甘切,褴,褴褛。”“褛”本是“衣襟”义。《说文·衣部》:“褛,衽也。”《广韵》平声侯韵:“褛,落侯切,衣襟;上声虞韵:力主切,褴褛,衣敝。《说文》衽也。”广州话和太原话“褛”字读音分别与“落侯切、力主切”对应,“褛”上古属侯部*参见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中古属遇摄,广州话保留的是上古音,太原话则体现了中古音。如果按上文讨论过的广州话“无端白事”的结构来解释“无蓝不褛”,其字面意思应是“既没有短衣也没有衣襟”,以人穿戴寒酸来显示其“不务正业”也讲得通。问题在于,既然粤语中“无……白……”结构广泛运用,而且与吴语、西南官话相呼应,这里为什么用“无……不……”而不用“无……白……”?要注意一个事实,粤语的入声韵尾保留完好,“不、白”韵尾不同,“不”收-t尾、“白”收-k尾,轻易不会混同,因此,这两种结构应有区别才对。
太原话给我们提供另一种思路。太原话的“薄褴薄褛”义即“褴褛”,“薄”字无义,为记音字。从《广韵》的释义“褴,褴褛”、“褛,褴褛”可知,至少在宋代,“褴褛”已由原来的并列复合词变为双声连绵词,太原话加“薄”是为了构成四字格,使表义更生动,词义没有变化。因此,合理的解释是“薄”为词头,无实义。“薄”(也可写作“卜/孛/不”)作词头在晋语常见,下面以河南获嘉话中的“卜”为例来说明[3]*原文涉及“卜、扑、圪、坷、黑、骨、窟、忽”等八个表音词头。。
(1)卜扽:一种口小肚大用陶土烧制的容器。(“扽”为记音字)
(2)卜南:嘴唇微动,欲言无声。他有理,光~嘴没法儿说。
(3)卜展展儿的:形容平整。他把床铺的平~。
“卜扽”为名词;“卜南”为动词,义同“喃喃”,“喃喃”为叠音词,“卜喃”为派生词;“卜展展儿”与形容词“平”构成四字格。
事实上,“不”作词头也见于其他方言。杭州、南昌和长沙等地有“不尴不尬”一词,柳州话中形容又多又乱的“不□不鬞”*“□”字从多農声,扬雄《方言》卷十:“多也”,《广韵》锺韵女容切、董韵奴动切。鬞,《广韵》江韵女江切,乱发。,“不”也为词头。又如《金瓶梅词话》第7回有“不端不正”、第15回有“不当不正”,均表示“端端正正”,“不”也为词头。
反观粤语中的“无蓝不褛”,据上文的讨论,把“无、不”视为词头是合理的解释,既能解释与“无……白……”相区别,又与晋语遥相呼应,反映了汉语早期的构词方式。
江淮官话的“无二不鬼”与粤语“无蓝不褛”用词不同,但结构和词义完全相同,我们有理由推测,江淮官话的“无、不”也为词头。这里有一个困难,即“二”如何解释。扬州话记作“无而不鬼”,“而”是个记音字。扬州话有“二大不溜”一词,“形容人说话、举止等不伦不类”[1]71。据此,“而”的本字当为“二”。“二”形容人时为贬义,与江淮官话的“无二不鬼”和吴语的“弗二弗鬼”音义俱合。我们推测,正如太原话在“褴褛”前加表音词头“薄”构成“薄褴薄褛”一样,江淮官话是在“二、鬼”前加表音词头“无、不”构成“无二不鬼”,而吴语则前加“弗”构成“弗二弗鬼”。
关于“无二不鬼”的来源还有另外的可能。“无二不鬼”在北方方言中说成“无二鬼”,指“无赖、不正派的人”,如:
【无二鬼】北京官话:北京;兰银官话:银川;冀鲁官话:河北景县、高阳;中原官话:河北大名;晋语:河北邯郸;江淮官话:江苏南京、盐城、句容。
可以看出,“无二鬼”通行范围很广,几乎遍布北方方言。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本指“黑无常、白无常二鬼”,后来转指“不正派的人”。成都话有一个词“无二爷”,指的正是“无常鬼”。如果此说不误,那么北方方言中大面积通行的“无二鬼”一词应是原型,江淮官话中的“无二不鬼”则为地域变体,这里的“无”是“无常”,而“不”则应为衬字,无义。
据调查,江淮官话区的盐城、句容等地两种说法并存,既可说“无二鬼”又可说“无二不鬼”。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笔者认为,江苏江淮官话区本来也说“无二鬼”,由于“无……不……”结构广泛使用,而“无二鬼”第一个音节正好是“无”,因此,“无……不……”结构被类推应用到“无二鬼”一词,从而产生了“无二不鬼”的说法*武汉话中“无常子”一词是对高个子的谑称,由“无常鬼”和口语“无长八长”(长极了)附会而成(参见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4392页)。因“无常”与“无长(八长)”读音相同,而把“无长八长”的词义加到“无常”一词;从“无二鬼”到“无二不鬼”是把本方言中常用的“无A不A”结构加到“无二鬼”一词。两者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明这种类推是可能的。。如果说“无二鬼”中的“无”还有实义的话,套用“无……不……”结构形成“无二不鬼”后,其中的“无”就已经失去其实词义了。在南京、镇江,还有“无二歹鬼”、“无二逮鬼”的说法,应是“无二不鬼”的变体。这与吴语区把“无千无万”说成“无千大万/无千带万”同理,见后文。
江淮官话区说“无二不鬼”,吴语区的苏州话则说成“弗二弗鬼”,“无、不”为词头,“弗”也应为词头。至于吴语区的“弗二弗三”、“弗三弗四”等是否来源于“弗二弗鬼”,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暂且不论。
另外,汉语方言中还有“无千无万”等说法,表示数目极多、多得数不清。
【无千无万】吴语:苏州;客家话:福建永定下洋;粤语:东莞。
【无千大万】吴语:上海松江。
【无千带万】吴语:浙江宁波。
《汉语大词典》收录这组词,释义“谓不计其数,极多”。普通话的“无缘无故、无声无息、无拘无束”等词中的“无”为动词,义为“没有”。而“无千无万”意思相当于“千千万万”,这里的“无”也无实义,为词头。《汉语大词典》还收“无颠无倒”一词,释义为“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无”作词头在吴语和闽语可见,如:
【无不】苏州,动词,没有。
【无没】上海,动词,没有。
【无去】福建福州、大田前路,动词,丢掉、消失。
这三个词中表义的分别是“不、没、去”,“无”均无义,为词头。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江苏方言官话区多用“无……不……”结构,而吴语区多用“弗/无……弗/无……”结构。
3.【无村不歹】
江淮官话:
【无村不歹】镇江,什么粗话都说:他说起话来~,不要跟他啰嗦。
这个词由于别的方言未见用例报告,只能就词解词。“村、歹”即“村话、歹话”*“村话”见于《红楼梦》第26回:“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来拿我取笑儿。’”(参见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歹话”见于《红楼梦》第77回:“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同书1085页),义为“粗话、难听的话”。如果按照“既没有……也没有……”来解释,同样不合逻辑。“无村不歹”与“无二不鬼”结构相同,这里的“无、不”也为词头,无义,“无村不歹”即“既村又歹”。
江淮官话中的“无A不B”结构应分为两小类:一是“无理不故”,“无、不”作动词,有实义;二是“无二不鬼/无村不歹”类,“无、不”为词头。两小类的“无、不”性质不同。
(三)江苏方言“无A不B”结构与普通话的比较
江苏方言中的“无A不B”结构和普通话中的明显不同。首先,词性不同。普通话中A为名词,B为动词,BA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如无恶不作、无坚不摧、无孔不入、无奇不有等,而江苏方言的“无A不B”结构中,AB为并列关系。其次,普通话中的“无A不B”结构是双重否定,比如“无恶不作”表示“没有什么恶不作”,江苏方言中的“无A不B”无法用双重否定来分析,如“无村不歹”不能说“没有什么村话不歹”。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方言中“无A不A”结构和“无A不B”第二类中的“无、不”均为词头。“无X不X”结构今主要通行于官话区,包括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无A无B”、“弗A弗B”结构主要见于吴语区,其中的“无、弗”也为词头。
关于“无、不、弗”作词头,学界已有很多讨论。清代大儒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提出先秦汉语中“弗、不、毋、无”在词首可作语词*参见《读书杂志》卷三之二“弗生”条和《经传释词》卷十。,无巧不巧,令学界仰慕的二王正是江苏高邮人。《汉语大词典》“无、不”两字字条下也指出其可作词头的用法,只是称其为“助词”:
无:助词。用于句首,无义。《诗·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毛传:“无念,念也。”《左传·昭公六年》:“《书》曰:‘圣作则。’无宁以善人为则,而则人之辟乎?” 杜预注:“无宁,宁也。”[4]97
不:助词。无义。用以足句或加强语气。《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敦煌变文集·垆山远公话》:“你若在寺舍伽蓝,要念即不可,今况是随逐于我,争合念经?” 蒋礼鸿通释:“‘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5]394
张惠英通过文献、方言考察,提出“姑苏”、“无锡”两个地名中的“姑、无”都为词头,“无”来源于“母”,张文提出:“‘无锡’即‘母锡’,‘姑’和‘母’都是对女性的尊称,都是对母辈的尊称,所以‘姑’和‘母’相通,‘姑’者‘母’也。”[6]张双庆、张惠英利用文献、方言和民族语言等多种材料,“一方面补充‘不、弗’作词头的资料,另一方面说明汉语的词头‘不(弗)、布’,和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词头‘布’来源相同,就是来自表示男性的‘父(夫、甫)’”[7]。
综上所论,“无、不、弗”作词头是汉语中非常古老的现象。现代汉语方言中多有保留,如前文提到的粤语(无蓝不褛)、客家话(无千无万)、闽语(无去)和晋语(薄褴薄褛、卜喃)。江苏方言中(包括江苏省外的江淮官话区,如武汉)这些固定结构的熟语由于口语常用而得以保留,并且在地域上连成片,值得重视。同时,江苏方言处于晋语和粤语、客家话、闽语之间,在地域上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由此也可看出“无、不、弗”作为词头广泛存在于汉语方言中。
[1]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沈明.太原方言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3]贺巍.获嘉方言表音字词表[J].语文研究,1989(3):1-10.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7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1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6]张惠英. 从姑苏、无锡说起[J].方言,1998(4):260-264.
[7]张双庆,张惠英. 从词头“不、布”谈起[J].中国语文,2002(3):270-274.
(责任编辑:周继红)
2014-09-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通用汉字的历史读音研究”(12CYY058)
薛志霞,女,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方言学研究。
H17
A
1672-0695(2015)02-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