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延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离退办,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国文化】
读《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断想*
仝延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离退办,陕西 西安 710068)
由王西平和高从宜主编的《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户县农民画的百科全书。户县农民画是新中国农民获得解放以后文化艺术走向民间的一种形式,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农民画的旗帜,改革开放给户县农民画不仅只是冲击,而且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要使户县农民画这面旗帜更为鲜艳,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参加生产活动与从事农民画创作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中国农民画品牌;发展的四个关系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以农民画闻名于世,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西平和美学理论家高从宜共同主编的《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户县农民画的百科全书。主编王西平和高从宜二人均是土生土长的户县人,自然对户县农民画知之甚深、情之最挚。王西平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在户县从事创作和文化工作数年,目睹户县农民画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和辅导员及众多农民画作者都比较熟悉,为出这本书,倾注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他又是理论研究的专家,故而可以站在理论的层面上,客观准确地把握对农民画的评述。他一方面对户县农民画作者过往甚密,可以听到作者的心声,另一方面以他专家的身份,将省内、国内一些业界这方面著名的、有见地的专家学者的论述收录书中,增加了读者对农民画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另一主编高从宜对户县农民画亦情有独钟。
我对美术是门外汉,但一提起户县农民画我就脸上生辉,对户县农民画也比较关注,这大概是乡情吧。下边,是我读了《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的几节断想,愿与编者、作者、读者分享。
一、 户县农民画是新中国农民获得解放以后文化艺术走向民间的一种形式,我国农业发展的特殊组织形态人民公社为户县农民画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户县建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素有“银户县”的美誉。在农耕时代,户县是关中地区的白菜心,是物产丰富的米粮仓,我国13个封建王朝选择建都西安,户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是周边比较好的县市,可以称之为西安的近郊。户县是国都粮食物产主要供应地之一,国都靠户县支撑,反过来又促进户县经济、文化发展,深厚的经济文化底蕴是户县农民画产生的肥沃土壤和基础。
2、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为抽调农民集中办美术培训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农民以社队、村组为单位,组织起来,集体劳动,分批参加美术班学习与训练,对社队、村组农业生产不会带来多大影响,集中到全县就形成可观的农民画队伍和规模,否则,这样的培训班是难以办起的,要坚持下去更是比较困难的。
3、抽调美术教师到县文化馆,加强对农民画的普及与提高。县文化馆的美术教师,由于对美术事业的热心和酷爱,既是农民画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又是农民画创作者的辅导教师,他们热情地启发着创作者的内在动力,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和面对面地讲授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使得农民画作者队伍迅速壮大成长,创作兴趣空前高涨,创作水平大幅提高。同时也请中学、大校的专业美术教师为农民画作者传经送宝,闯出了一条通过创作培养农民画作者和建设农民画队伍的正确道路。
4、县委和县政府以及各乡村组织的重视和支持,是户县农民画得以快速产生和迅速发展的领导和组织保证。除全县统一办培训班外,一些公社、乡镇还办业余美术学校,社队、村组对抽人培训全力支持,有些社队、村组还成立绘画组织。一届一届县级领导班子在不断更替,但是对农民画的重视与支持一直未变,才使得户县农民画传承至今,不断发扬光大。
二、户县农民画的产生与发展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农民画的旗帜,以致使我国美术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专业美术和民间美术两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对我国文化繁荣以及艺术大众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1、户县农民画产生,立即引起社会关注。国内通过媒体的推介,得到高度评价,国际人士到户县参观农民画络绎不绝,户县农民画作者出国和作品到国外展览,受到高度赞扬,户县农民画已成为中国农民画的品牌誉满全球。
2、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民画零星的散落于民间。农民画只是社火、锣鼓、剪纸、壁画、雕塑、曲艺、手工艺品等民间艺术的一项内容,在美术界,可以说是以专业绘画为主体,零星的农民画淹没在专业画之中,无声无息。户县农民画破土而出,冲破专业画的一统天下,自成体系,两者并存,携手共进,这在中国历史上首开先例,难怪引起如此大的震撼。
3、户县农民画是中国农民画的品牌。在全国的其他地方,或许同时或者较早地也产生农民画,但是像户县农民画这样全县遍地开花的强大阵容,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在国内独一无二,户县农民画作为中国农民画的品牌是当之无愧的。也许在国内有的地方的农民画超过户县农民画,但也不能撼动户县农民画品牌的地位,更不能以其他农民画否定户县农民画。
三、户县农民画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农民画的作者——农民始终扎根于中国大地之上,以劳动者热爱国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纯朴精神,以农民画的绘画形式反映出新中国农民创造财富、建设美好农村的宏伟场景以及以劳动为荣、为乐的勤劳本色与细腻感情。
1、户县农民画的时代烙印。户县农民画的产生和上升时期,长期处在集体劳动的氛围之中,曾经出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潮,一直发展到“文革”的十年动乱。在这个时期,农民画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文革”过后,在对“文革”否定的同时,对户县农民画出现了非议和否定的声音。这些非议者和否定者起码在两点上搞混淆了,一是把“文革”与极“左”思潮和反映这个时期的农民画混淆了;二是把政治标准与思想性艺术性标准混淆了,用政治标准或者贴上政治标签否定农民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这里,他们把对“文革”的反感转嫁到艺术作品上,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不可否认,在群众性农民画热潮中,确实有少数贴有“扭曲”的标签或政治倾向不好的作品,但是就户县农民画主流而言,都是以农村和劳动为题材的,表现了农民欢乐、勤奋、热气腾腾的活脱脱劳动场景以及美丽、祥和、壮观的农村新气象,无任何消极、悲观。落后的表露,充满积极、乐观、正面的激情,反映了农民的纯朴特质,展现的是正能量,这是户县农民画的基本特点。即使是那些少数政治倾向过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作者出于对领袖和党的热爱,对人们出于同样动机、为那个时代形势所迫的一些行为的模写和真实展示,是户县农民画产生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就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作品对观察和研究户县农民画具有史料价值。至于这些作品的命运,可以交给历史去检验,历史是最公正的,不必匆忙下结论。不要用现在的标准去看那时的作品。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精忠在那个时代就是忠于皇帝,我们不能因为否定封建社会而否定岳飞这个英雄人物,不能把反映岳飞的艺术也否定掉。
2、这里以刘志德创作的《老书记》为例,这是一个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农民画,是户县农民画的代表作。可是有人说,这幅画“片面夸大政治教育作用”,有人说这是突出政治的代表作。从这幅画面的图景,反映出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劳动休息的间隙抓紧学习,这包含着两层寓意,一层意思是说老书记是一名担任多年农村干部的领导,一直带头劳动,起模范作用,是群众的带头人;另一层意思是说,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不仅带头劳动,还不断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建设新农村,这是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好带领人。这样的画和突出政治、片面夸大政治教育作用八竿子打不着。从打开的书看,没有显示是何书,即使是像非议者推断的是《毛选》,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农村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读党的领袖的书,有什么不对?难道不读政治书,才是农村好的领导干部,这是什么逻辑。硬是给一个画,加上特定的政治标签,然后加以非议和否定,实在是牵强附会。著名英籍华人韩素音,“文革”中及以前,曾三次来户县参观农民画,得出完全相反的评价,她说:“户县农民画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劳动者创造的结晶。”她其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因为,她没有处于“文革”之中的心境,没有受情绪的影响,完全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的。
3、再以李凤兰的《春锄》为例,这是另一类非议的典型事例。《春锄》同样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样是户县农民画的代表作。有人认为这幅画“明显带有农耕文化落后生产方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个方面是集体所有制的组织形式,中央其所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替代集体所有制,是因为这种集体所有制不符合中国国情。从艺术的角度,正是集体所有制为画作创造如此壮观的劳动场景,在这里组织形式带来的影响群众积极性的景象荡然无存,看到这个场景,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残缺美”,而是“完整美”。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事实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就我所知,仍有的地方集体劳动并未取消,而且搞得还不错,中央对此并未制止,没有搞一刀切。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愈来愈难以维系,出现了新的合作及集约化形式,这种合作形式与当年合作形式不完全相同,规模经营多样化,例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这个问题超出了我们讨论的范畴,这里只是说明,集体劳动并未降低这些画作的艺术价值;另一个方面是农耕生产方式,我国有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第一位的最大国情。农耕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方式,农耕文化并不只反映落后生产方式。而农耕的手工方式不是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方式,《春锄》既没有反映落后的生产方式,也没有反映落后面,将艺术的现实性说成是农耕文化的落后性,是不客观的。
4、还有一种非议,是关于户县农民画的艺术性问题,以艺术性否定户县农民画。有人将户县农民画归之为写实型,只能算作是“农民画的画”,而不能称为“农民画”。这里有两个词,一个是“农民”,是文化层次比较低的、笨重的体力劳动者,另一个词是“画”,是有技巧的、需要一定功底的艺术,这两者似乎是毫无关系的两回事,农民作画,将两者联系起来,实在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而要一个县众多农民画作,形成农民画群体,即成为“农民画”,是一件更不简单的事,它将农民变成为既是劳动者,又是文化人,并将这个县改变了,既是经济县,又是文化县,这个意义远比画画本身要大得多。过去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农民是落后愚昧的,看到户县农民画,他们非常震惊,他们看重的正是“农民画的画”,他们认为,中国农民画出这样的画,实在了不起,以此对中国有了新的印象,户县农民画为中国增了光。至于“写实型”,我将其称为“现实性”,是农民画的一个特点。专业化重在艺术性,农民画重在现实性,任何艺术作品都来自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农民是劳动的实践者,零距离贴近生活,他们将自己亲身参加、亲身经历以及周围所见所闻经过选材和构思,加工成画,就成为艺术,也许最初其艺术与专业画根本无法相比,但一旦成画,就具有了艺术的细胞,就起了质的变化,“写实型”为什么就不是“农民画”?“农民画的画”为什么就不是“农民画”?这是用专业画的标准衡量农民画。
要说模仿,莫过于照相,谁能说照相不是一门艺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是以画马而闻名,以画马达到艺术的顶峰,他画的马活灵活现,是他对马观察细致,经过艺术加工,上升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可是他画的马,是实实在在的马,是真真实实的马,不是似马非马、臆造出来的,谁能说徐悲鸿的画不是艺术呢?对于户县农民的艺术性,这里讲的是一面,还有另一面,就是一些农民画,经过专家指导,具有专家的风格,有了专业画的一些技巧,这是一件极正常的事情,一方面说明专家对户县农民画的关心和支持,无私地予以传授;另一方面说明农民画作者学习认真,绘画技巧掌握得快、提高得快。不能把农民画定格在低水平上,只能是打引号的“农民画的画”,一旦达到专业画水平,就不是“农民画”。农民画说透了,就是农民画的画,达到专业画水平,依然是农民画!我这里说的“农民画的画”,是指“农民”的身份,而并非是有些人将“农民画的画”贬为不是“农民画”。
国内外专家对户县农民画予以了大量的评价和中肯的意见。平心而论,户县农民画还存在许多不足,与一些先进县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要认真进行总结,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特别是要保持户县农民画的本色,要向专业画学习,提高艺术水平;要向先进地区学习,取长补短,求得农民画更好地发展;要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文化和艺术,使户县农民画再上一个台阶。
四、 改革开放对户县农民画给了巨大的冲击,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不存在了,像过去那样大规模的培训班组织起来是比较困难了,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养家糊口的压力,使得作者不能有过去那样的创作时间和精力。市场经济产生的冲击波更大,过去从不考虑的经济问题压在了作者的肩上,经济效益打破了原来单一的社会效益,也在冲击着作者的价值取向
国内对户县农民画的非议和否定接踵而来,面对巨大压力,农民画作者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出现迷惘和困惑,户县农民画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究竟怎么办?摆在画乡的面前。
在户县县委和县政府的呵护和支持下,户县农民画这杆旗没有倒下去。长期打下的广泛根基,是户县农民画生命力的厚土和坚强后盾,一批一批培养起来的农民画队伍,撒在全县各地,起着传承者的作用,一大批千锤百炼的老作者已经成熟,他们举起农民画的大旗,成为户县农民画的中流支柱,承担起培养和传帮带农民画作者的重任。
1、改革开放给户县农民画不仅只是冲击,而且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生产热情更加高涨,农民的生活快速地富裕起来,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是农民画发展的动力,农民画长期发展打下的雄厚基础是农民画发展的群众基础,生活愈来愈富裕是农民画发展的经济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归到农民劳动的本位,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农民画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活源泉。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创作载体的农民画更为宏伟壮观,生活丰富多彩,使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场景更为广阔;政治环境宽松,发展的自由度更大;对外开放,让更多的外国人走入农民画,也让更多的农民画及作者走出国门;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过去有大幅度提高,电视、计算机、各种艺术进入农村,让农民的视野更为宽广,增加创作灵感,拓展艺术思路,扩大农民画的创作题材与表现手法;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使农民画不仅提高作品的社会效益,又增加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这一切都为农民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农民画在这块乐土中以全新的面貌开创户县农民画的新时代,创造户县农民画的新篇章。
时代给户县农民画创造了最佳的发展机遇,也给户县农民画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要使户县农民画这面旗帜更为鲜艳,需要全县的努力。当前,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2、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即画乡建设与农民画发展的关系。户县农民画这块招牌既为农民画发展取得利好,也为户县建设取得利好。户县正是利用这块招牌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的交往与合作,促进户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画在为经济建设做贡献中,也求得自身更好发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仅关乎农民画的发展,也关乎着全县的发展,做好这篇文章,是户县党政经常要考虑的大事。过去做得不错,今后不能放松。让户县农民画更好地为户县经济建设服务,始终是农民画的重要任务。
3、要处理好农民画与农民画价值的关系,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过去农民画只有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体现着农民画的价值。社会价值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文化产品的农民画,亦有了经济效益,而且在一定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也反映出画作的社会效益。当前,评判艺术的价值依然是社会价值,可是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把握好度是一个需要经常注意的问题,特别是要防止以赚钱为目的,将农民画引入歧途,从而砸了户县农民画的牌子。
4、要处理好劳动与艺术的关系,即参加生产活动与从事农民画创作的关系。农民的主要职能是劳动,农民画创作是业余活动,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农民画的生存。这里还有一个农民与农民画的关系问题。过去农民主要是从事农业劳动,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农民开始分流,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有的农民从事副业、农业科技、经营、农产品加工、管理以及农村其他活动,有的农民画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画作上,另有相当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离开了农村。随着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农村的生产结构和布局有重大的调整和转变,农民的职业亦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民已经不单单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了,农民画作者从业的改变,就涉及一个对农民画的界定问题。我以为,从总体上讲,虽然一些农民从事的工作有了变化,但其农民的身份并没有变,还是用“户县农民画”统起来,不要变,因为户县农民画在国内外已经作为一个符号、一个品牌,这样对农民画发展有利。
5、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即发挥老作者的骨干作用与增加新鲜血液的关系。户县已经有一批老农民画作者,起骨干作用,同时也有一个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而且,老作者有的年龄已经逐渐偏大,需要补充新生力量,这样才能把农民画的接力棒传下去,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关乎着户县农民画的前途和命运。过去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一是靠培训,几次大的培训,一批作者和作品就是集中培训产生的,二是靠老作者传帮带。组织培训,这个问题要重视,县上要统筹安排,发挥组织作用,利用农闲时间,形式可以灵活。只要组织,受农民画的陶熏,农民的积极性还是有的。
西安市将户县定位为西安市副中心,这对户县农民画发展既是契机,又是艰巨任务。要将户县在建成西安市副中心的宏伟蓝图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迹通过画卷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新时期户县的全新图景,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出现让国内外刮目相看的一批优秀农民画作者和一批艺术精品,为户县作出新的贡献,在新时代中国艺术的百花园中再次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这就是人们对户县农民画的新期盼。
[责任编辑 张君宽]
2014-11-22
仝延龄(1956— ),西安市户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J211.24
A
1008-4649(2015)01-0051-05
*《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王西平,高从宜主编,陕西旅游社200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