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英
摘要: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准确而贴切地运用比喻能够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化解疑点、调控氛围,能由旧知通新知,化无形为有形,变微观为宏观,使抽象、复杂、深奥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浅显化。但是,在教学语言中恰当使用比喻并非易事,教师应遵循相似性、科学性、熟悉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关键词:化学教学;比喻;功能内涵;作用价值;原则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1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化学教学比喻艺术的功能与内涵
著名作家秦牧把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在辞海中解释为:“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外一事物的修辞形式。”认知心理学认为比喻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头脑中相似的表象联想,有其独特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它表现为比喻的思维过程必须把握本体和喻体的共性进行分析,并实现这种共性在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向认知深层的定格,有助于人们揭示并认识真理[1]。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化学物质丰富多彩,分析方法既定性又定量,学习过程既叙述又推理,化学研究既需要理论指导也要通过实验检验,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物质结构的抽象性,化学原理的深奥性,实验手段的多样性,造成了化学知识杂、散、易学难记的特点。化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知识类比来感受化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手段。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在熟悉的情景中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2]。借助比喻将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宏观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描述、表白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模型的建构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直观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将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去,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困难,使人顿悟、领会化学知识的原理,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化学教学比喻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2.1 借助比喻创设情境,由旧知通新知
现代教育家特别倡导强化学习动机,实现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这是化学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中,通过比喻创设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1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共价键”教学引课设计:上课时我引出一个轻松的话题:“如果你有只苹果,另一同学有只桃子,你们怎样尝到两类水果的味道?“每人一口换着吃。”“把水果切两半。”同学们兴奋地说。我笑着点头表示认可,并说明这就是一种共享的意识。我们已经学习了离子键,知道了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钠原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它们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键。当两种非金属原子要形成稳定物质时,为了都达到惰性气体的稳定结构,双方都少电子,只好和平谈判,实行AA制,各出电子实现电子对的共享,这就是共价键。这样的情景设计不仅把知识理解的难度降了下来,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价值观的教育,为本节课开了个好头。
2.2 巧做比喻激活思维,变无形为有形
比喻是创造性思维的产品,当代一些认知心理学家也通过比喻来测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探索天才的智力结构。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通过比喻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案例2 化学反应速率的课堂教学片段: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描述反应速率,在数值上来看是不相等的,速率之比为反应计量数之比。即对于反应mA+nB=pG+qH来说有ν(A):ν(B):ν(G):ν(H)=Δn(A):Δn(B):Δn(G):Δn(H)=m:n:p:q。但它们所表示反应的快慢程度是一样的。此时学生面带疑惑表情,数值不同,反应的快慢程度怎么相同呢?我稍作思考讲到:就像一辆车上装上大小不同的车轮,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的车轮转速对比,肯定是小车轮转速快,大车轮转速慢,但是这不同的转速所代表的车速是一样的,行车速度取决于车轮的转速和周长的乘积,学生听后恍然大悟。
有教师讲到有机化学中五元环、六元环比较稳定,而三元环容易发生开环加成反应时,将这些环形象比作刚性很大的弹簧弯折而成的,弯折成的边数越小,其内角角度越小,则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越容易弹开。三元环是绷得最紧的弹簧,也最容易弹开,五元环、六元环已接近碳原子正常的成键角度,所以比较稳定[3]。比喻是展开联想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结晶,通过比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连接,为学生思考提供了模型,化无形为有形。
2.3 运用比喻化解疑难,变深奥为浅显
魏朝刘韵在《人物志·材理》中说“善喻者一喻明数理”,意思是一个恰当的比喻有助于讲清多个道理,或解决多个疑问。有些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枯燥,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听起来乏味,而且晦涩难懂。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恰当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越是抽象难懂的内容,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与想象,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较好效果。
案例3 苏教版《必修1》“物质的聚集状态”的教学片段:本节课难点是气体摩尔体积,我通过比喻将微粒比作常见的篮球、乒乓球等,并设计了以下问题:篮球和乒乓球分别代表不同的微粒,请回答:(1)四个乒乓球紧密堆在一起体积大,还是八个乒乓球紧密堆在一起体积大?(2)同样紧密堆积,用八个乒乓球和八个篮球,哪个形成的体积大?(3)如果我们将八个乒乓球和篮球都分别置于教室的八个角上,它们构成的体积基本相等吗?
通过比喻设计的三个问题使学生理解影响物质体积的三种重要因素:微粒数目、微粒本身的大小和微粒间距,对于气体来说,微粒数量及微粒间的距离决定了其体积。这样比喻的目的就是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来描述学生不熟悉的、抽象的微观粒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地理解、接受新知识,化解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理解抽象的知识。
2.4 活用比喻调控氛围,化沉闷为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试卷讲评课经常会出现做对的不想听,做错的没信心听的沉闷尴尬状况,此时若能借助比喻,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案例4 在试卷讲评课上有这样一道问答题:为什么面粉厂和加油站一样,也高挂“严禁烟火”警示牌?有同学在试卷上的回答为“面粉中含有易燃易爆的成分。”我带着夸张的表情讲到:“这样我们哪里是吃面粉,是火药啊!那自己家里的盛面粉的柜子不就成了炸药包啦”!学生听后发出会心的笑声,增加了习题教学的趣味性。之后,我又补充讲:“这道题目应该从面粉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去回答,而不能只从面粉的成分去考虑。”
再如关于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抽象难懂,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有教师形象地描述为“对着干”,但“胳膊拧不过大腿”,这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原理有趣有味[4]。
生动形象的比喻能使课堂气氛变得幽默风趣,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感,引发探讨问题的强烈欲望,并且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美化心灵。使授课者、听课者都真正体验到寓教于乐的美好感觉。
3 化学教学比喻艺术应遵循的原则
比喻的意义只在于帮助理解,不能代替严密的推理论证。我们要善于利用比喻,但要避免为了比喻而比喻,牵强附会的比喻只会产生新的疑惑,滥用比喻会冲淡教学的主体内容,甚至贻笑大方。在化学课堂中运用比喻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比喻应有相似性
比喻艺术要求喻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违背了这一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东晋才女谢道韫对雪花的比喻可以称得上是喻体与主体相似的典范: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跟子侄辈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问道:“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道韫的哥哥说:“把盐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的确,柳絮作为雪花的喻体在相似性上要比盐恰当很多。
3.2 比喻应具科学性
比喻在于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但要以不失科学性为前提。比如:在化学平衡状态的学习中,教师经常会用水池中进水管和出水管流量相等,水池中的液面保持不变用来比喻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用此比喻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平衡指的是封闭体系,化学平衡只有在封闭的系统中才能达成,开放系统所达到的平衡属于收支平衡,不遵循勒夏特列原理。二是化学平衡的自发性和方向性,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反应能一直进行至化学平衡,即自发反应的最大限度是系统的平衡状态。
3.3 比喻要有熟悉性
比喻的认知方式就是通过把不同的认知领域相互联系起来,刺激、引导认知主体采用有效的认知策略,所以,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经验和知识,借此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展开类比和推理。不能用学生不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不但影响比喻的效果,甚至节外生枝,产生新的疑点。
3.4 比喻富有趣味性
比喻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常温下将酸溶液无限稀释,pH会增大,但不可能大于7,可以这样进行比喻:炖一锅鸡汤,不断地加水,鸡汤可能会淡一些,但不可能变为鸭汤。这个比喻有趣、形象,学生记忆深刻,领会到在无限稀释过程中溶质不会改变,酸溶液无论怎样稀释都不可能转化为碱溶液。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比喻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准确而贴切地运用比喻能够在课堂中营造情景、调控氛围、化解疑点、激活思维,能变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具体化。所以,运用比喻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教学艺术,但是,在教学语言中恰当使用比喻并非易事,需要遵循比喻艺术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多看些优秀书报杂志,多写读书笔记,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生动、有趣的妙语定会信手拈来,让比喻在化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秦启文,黄希庭.公共关系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1
[2]叶谰.郑金洲,玉华编著.教育理论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6.
[3]齐东来.运用形象比喻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N].科技创新导报,2010-10-21.
[4]乐瑜.对应用勒夏特列原理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