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小学生运动乐趣的两个关键词“成功与表现”

2015-03-31 03:06邵伟德曹舒琴李启迪
体育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成功表现体育教学

邵伟德 曹舒琴 李启迪

摘 要:本文从运动乐趣及其相关概念与机理入手,讨论了体育教学“不快乐”的现象与成因,比较了自组织竞赛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差异,并提出了促进兴趣不等的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运动乐趣;体育教学;自组织竞赛;成功;表现

曾有这么一堂课让笔者又一次想起学生的运动乐趣问题,有一位初中体育教师给初二的学生上篮球“运球脚步移动”教学内容(辅教材是耐久跑),准备活动之后,该教师安排的教学流程是:(1)分四组,每组听老师口令做徒手“前、后、左、右”的脚步移动动作;(2)分四组,每组看老师手势做徒手“前、后、左、右”的脚步移动动作;(3)分二组,每组排成圆,每人一球听老师口令做徒手“前、后、左、右”的脚步移动动作;(4)分二组,每组排成圆,每人一球看老师手势做“前、后、左、右”的运球移动动作;(5)分二组,每组排成圆,教师在中间运球,学生根据教师运球的方向来判断自己运球的方向与脚步移动。笔者在一旁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其中暴露出二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动作跟不上教学的节奏,特别是学生组成圆圈之后的运球移动,学生的步调不一致;二是,学生没有表现出愉快的情绪。课后,笔者分别找几个学生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这节课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们共同的回答是:“我最想投篮,最好能中几个!”

这是一个多么朴实的想法啊,这个想法很多学生可能等待了好几天、好几周,好不容易期盼到了有那么一节篮球课,而这位老师却连一次投篮机会都不给学生,这能使学生快乐吗?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产生运动的乐趣吗?

这虽然是一个个案,但却引发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老师真的了解学生吗?了解他们的运动需要吗?学生能在体育课中体验运动乐趣吗?老师的教法与手段能满足学生运动乐趣的要求吗?

一、对运动乐趣相关的几个概念及其机理的理解

与“快乐”相关的概念有很多,如乐趣、兴趣、趣味、高兴、愉悦、兴奋、幸福等。从快乐层次的视角分析,“快乐”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浅层的“快感”。 它具有生物学词语方面的意义,快感与“兴奋”相关,它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一种反应。第二个层面是中间层面的“乐趣”,“乐趣”是指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如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与乐趣相近的词语有高兴、愉悦、欢喜、愉快、开心、喜悦、欢乐等。其中快乐既有机体生理学方面的含义,也有心理学方面的含义。第三个层面是高层的“幸福感”。“幸福”是指一个人的状态得到改进而产生喜悦、满足和感恩、富足的心理感受。幸福有三个维度的内涵,即快乐、投入与意义。幸福既要有普通意义上的快乐,又要发挥人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快乐,同时还要给具体的事件赋予“活动的意义”。

有关“快乐”的生理学机制,目前还未十分明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试图将大脑兴奋活动中心的脑电图的各个区域勾画出来,并认为在各区域间传导信息的化学递质是“多巴胺”。在此后的许多年中,从像吸食海洛因、达到性高潮这样强烈的快感,到相对平和的饱餐后的满足和赢钱的激动等等,任何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自然或不自然的快乐,都与“多巴胺”的释放联系到了一起。大脑中使人快乐的“多巴胺”类似于海洛因,当人处于考学、热恋、中奖、升职等喜事时,人脑会产生各种层次的快乐激素(从浅层的多巴胺到中层的脑啡肽、内啡肽再到高层的强肽)。多巴胺的快感作用主要在躯体方面,其快感的时间较短;脑啡肽、内啡肽快感的时间较长,会产生飘飘欲仙的、浪漫的快乐;强肽快感时间最长,如哲学、数学和宗教的沉思最容易产生强肽,会给人壮丽恢弘、崇高神圣的快乐。

结合运动领域,运动乐趣主要来源于双重快乐:首先,它来自于人肉体上的浅层快感,由于“运动”形式与日常生活的状态不同,它给人带来的是速度感、重量感、空中感、力量感、肌肉对抗感等等,这些外在的刺激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身体感受与心理感受;其次,由于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人体克服各种阻力,因而在产生初浅的躯体快感之后,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苦痛与失败感”,而通过人的意志努力之后所获得的快乐是较高层次的躯体与精神上的快乐。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面对的中小学学生,他们的运动基础、运动能力、运动素质较差,所以,我们既要让学生体验浅层的运动乐趣,又要让学生体验高层的需要意志努力之后的运动乐趣,最终让学生习得熟练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产生长期坚持运动的幸福感。

二、从“不快乐”论“快乐”

运动乐趣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说也说不透的永恒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笔者设想从另一个视角来说,即从“不快乐”来论“快乐”。

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曾说过,中国有两个项目可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这两个项目分别是“体育”与“英语”,学生学了14年的体育,却没有学会一项熟练的运动技能;人们学了一辈子的英语,却总是开不了口。学不会能有快乐吗?对于不会的东西,人们自然没有快乐而言。公园、庭院、广场、小巷可以随处看到健身的人群,但他们的健身手段却是五花八门、离奇古怪,试问这些健身手段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老师曾教的“体育”到哪里去了?这的确令人痛心与费解。令人痛心的是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让体育教师好好上课,结果学生上了十四年的体育课,都为徒劳;令人费解的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也不见得每天上课偷懒、放羊,那为什么学生就是学不会、学了无趣,从而缺失再学习的动力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设想从“不快乐”的角度来说一说。

第一,教材本身枯燥而产生的“不快乐”。体育教材很多,既有个人项目,又有集体项目;既有隔网项目,又有身体直接接触项目;既有技术性很强的项目,又有体能类项目等等,这些运动项目由于其性质不同,导致运动项目本身存在趣味性差异,如田径项目比较枯燥,球类项目比较有趣;个人项目比较乏味,集体项目比较有趣等。

第二,教师呆板严肃而产生的“不快乐”。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各有不同,主要可分为专制型、仁慈型、放任型、幽默型等,这是由于体育教师个性不同所形成的差异。从中小学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喜欢教师的态度主要是幽默、严格、宽容、公正等。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专制型的体育教师在传授耐久跑内容时,强制学生在操场上单调地跑800米,加上这个项目本身就枯燥,又会产生生理极点,学生能体验到运动乐趣吗?

第三,教学手段单一而产生的“不快乐”。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学技能,其中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是体现其教学水平的关键要素。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问题的核心。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一定是一个课前了解学情、充分准备、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师,更是一个能在教学实践时,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困难,灵活多变地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知识储备,有效地选择教学手段解决问题的教师。相反,教师教学手段单调,对于学生的问题与困难视而不见,一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第四,因教学方法重复而产生的“不快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性质雷同,它的主要作用是根据课型、学生年龄特点、教材性质特点,有效地选择教法、学法,突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快地学会运动技能,并学懂、学乐。如果教学方法经常重复,那么学生就会失去运动兴趣,学而不乐。

第五,只有批评、缺乏激励而产生的“不快乐”。由于运动项目技术都有一定的难度,学习初期的学生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都是正常现象,学生学会运动技能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出现各种问题与困难时,老师动不动就批评学生,有的甚至谩骂与讥讽学生、对学生动粗,教师的这些行为能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吗?

第六,只有表扬、缺乏要求而产生的“不快乐”。前些年,由于很多老师对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一些观摩课中出现了非常缺乏真实的表扬,动不动就给学生一些浅层次的表扬,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不能使学生的智力有所进步,反而会形成一些负面的作用。学生感受的不是真实的、恰当的、客观的评价,而是弱智式的、讨好式的评价。

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快乐”,当然其他的因素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学生运动乐趣问题既是学生内部运动需求的体现,也会受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同学、教材、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它是一个综合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三、对于“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理解

“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句话在学校体育业内已流行多年,它既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否定,但也不失为一种反思。的确,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仅没有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而且也没能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对于这句流行语,我们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不是不喜欢体育,而是不喜欢有组织的课堂教学。那么我们要追问,学生在自由组合的各种竞赛活动中,为什么能够其乐融融,乐趣不断,长期迷恋?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却没有学习动力,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比较两者的差异与本质区别(表1)。

我们继续追问,学生在自组织竞赛活动中难道不需要运动技术的支撑与指导吗?答案是:一定需要。因为他们是“自学成才”“自我摸索”的群体,没有经过正规化的训练,靠的完全是兴趣、观察、模仿、自学,因此,他们更需要运动水平高的人士进行指点与帮助。如学生在自由组合的半场篮球比赛中,会碰到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战术问题,需要更高水平的学生或老师进行指导与纠正。从这个追问中我们领悟到的是:他们也需要像体育教师这么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与帮助。

那么,为什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就不喜欢教师指导了呢?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安排了如篮球技术、战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关键问题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其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控制;时间很短;乏味重复、没有对抗性、缺乏实战意义、缺失针对性的练习等等,从而导致了学生拒绝教师的“专业指导”。

我们再次追问,学生长期合作竞赛的小组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观察发现,一起打比赛的学生,他们的水平是相当的,年龄可能是不同层次的。如果其中某位同学的技术水平不能达成小组的一般水平,那么这位同学可能就会被淘汰。从这个追问中我们领悟到的是: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分层教学——按技术水平与掌握程度进行分组。

四、运动乐趣的两个关键词“表现与成功”

体育教学有自身的规律、特点与规范,不能完全与自组织竞赛活动相提并论,否则就变成“教学放羊”了,而这种“教学放羊”与以上所言的自组织竞赛活动相比较,还有着各种危害,如教学课堂失去了控制、学生失去了控制、教学质量不能确保等。因此,我们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深入探究课堂教学如何满足学生的运动乐趣等问题。

第一,我们要了解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运动行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公开性、外显性,其运动表现一览无遗。所谓“公开性”是指学生的运动表现是可观察的、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现的、暴露无遗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让运动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同伴中充分展现自己,建立自信与自尊。

第二,我们要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既存在伙伴的关系,又存在相互比较与竞赛的关系。其中学生的运动表现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比较,运动表现较好的学生会赢得同学们的青睐,运动表现较差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会不断地努力进取。

第三,我们要了解青少年学生对运动的需求。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快乐”与“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需要”的满足能使人感到快乐,那么中小学学生的运动需要是什么呢?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体育游戏是他们的所爱;对于初高中学生,由于他们备受应试教育的煎熬,运动也是他们的所需。因而,学生喜欢运动,应该是共识的。

第四,学生“运动表现”需要建立在“运动成功”基础之上。因为不成功的运动表现不仅会使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丢脸”,而且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逃避运动学习与运动表现。

第五,我们可以借助“自组织竞赛活动”的优势——竞赛,来启发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尽量多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以竞赛为杠杆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因为竞赛活动需要一定的基础,如前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战术等,虽然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传习技术为主,但我们也可以在技术传习过程中模拟实战,以提高运动技战术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综上所述,运动成功是基础,运动表现是本质,运动竞赛是平台。运动的成功有助于个体产生愉悦的心情,成功的运动表现有助于学生在班级群体中建立自尊与威信。运动竞赛则可增加运动学习的趣味性。

五、如何在班级教学中使兴趣不等的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老师可能要面对的是五种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基础、有兴趣”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无基础”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基础、无兴趣”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无基础、无兴趣”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所谓”的学生。对于兴趣与乐趣的关系,笔者认为,有兴趣不一定能产生乐趣,起初没有兴趣也并不一定不会产生运动乐趣,这关键在于教师。如果一个体育老师把起初有兴趣的学生“教”得没乐趣了,这就是他的失败。如果一个体育老师能把起初没有兴趣甚至讨厌体育的学生“教”得兴趣盎然、乐趣横生,那么这个老师就是非常成功且优秀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班级教学中这五类不同兴趣的学生呢?笔者认为,其根本的策略就是“因材施教”:第一,对待“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我们需要把他们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小团体,让这些运动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练习、竞赛,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再提升一个层次,不断获得运动成功的体验与运动乐趣;另外,我们还可以发挥他们的长处,把他们分散穿插在中等水平学生的群体中作为小团体组长,满足他们在同学群体中自我表现与运动展示的需要。第二,对待“有兴趣、无基础”的学生,我们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要降低要求(如高度、远度、时间、距离、人数等),让他们在低难度的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使他们一开始就获得运动成功的感受,同时还要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不断鼓励、激励他们,以维持他们的运动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使他们建立不断取胜的信心与体验运动的成功感。第三,对待“有基础、无兴趣”的学生,我们要分析学生内在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的兴趣,相反,如果有基础却没兴趣,其成因可能是教师的问题了。如他们不喜欢授课的教师,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态度过于古板严厉、教法单调乏味、缺乏上课激情、上课模式一成不变等等。为此,我们就需要改变体育教师的形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法、丰富多彩的手段改进教学,重新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喜爱,使他们学而有乐。第四,对待“无基础、无兴趣”的学生,我们可先从兴趣入手,即运用较简单的运动游戏、简化的运动技术等让他们练习,使他们产生初期的运动体验,并好好保护初步的运动乐趣,以防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而逃避运动,并以此为先导,开展正常的运动技术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与乐趣的引导下,逐渐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与学习基础,并在不断的体育学习中体验成功的运动乐趣。第五,对于“无所谓”的学生,由于他们对体育课堂教学要求不高从而得过且过,或者由于他们对课堂教学要求过高从而缺乏认真的态度,因此,我们要从“教师”这个方面入手,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有调查显示,学生喜欢体育课,并不是体育教师有高超的运动技能和上课是什么内容,而在于他们喜欢这个给他们上课的体育老师,这充分说明了体育教师个人魅力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呢?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不仅在于个人具有超人的身高、健壮的体魄、高超的运动技能,更在于对待学生和蔼、亲切、幽默、平等、公正、循循善诱、善于调动气氛等等,这些由体育教师身上散发的语言、动作、气质、态度等个人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与影响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活动。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教育好学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乐趣并不是靠追求而得,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审美是没有功利性的,如果你带着功利性去审美,美就消失了。运动乐趣也是如此,当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游戏或运动所吸引,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快乐,而当体育教师刻意去追求运动乐趣时,运动乐趣就变味了。当然这是一种有关运动乐趣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向往的境界。

猜你喜欢
成功表现体育教学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