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耿 琦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耿 琦
审题的过程是借助文字中包含的声音、形状这些物质的外壳在大脑中想象、联想、再造的主观意象,完成对题意的理解。理解题意的三个重要因素是表象、经验和语言。小学阶段中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针对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疑点进行周密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因素。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进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审题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指出:“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范围。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表述形式,如文字叙述式、图画式、表格式、调查式,课题式等。
教会学生读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圈划关键词句和数据的良好习惯。做题应先从读题开始,所以读题习惯的培养十分关键,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有些学生拿到题目就盲目列算式,容易出错。 要纠正这类错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读题目时放慢速度,养成用手指读的好习惯,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达到手眼合一,养成连读三遍再寻找解题思路。
小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理解能力相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还不能正确理解,导致解题错误,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在读题目时圈划重点词、句,对数据做记号,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正确的使用数据。教师应对学生时刻提醒、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圈划关键词的习惯,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应多鼓励、表扬,让学生获得认可的暗示,起到激励的用。这样学生能准确找到关键词、句,无形中学会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
有些学生解决问题时完全分不清要用哪种运算方法,不注意观察题型,更不会分析数量关系,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督促学生做题时要步步审题。从问题入手,观察题型,根据关键词句判断运算方法、列出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必要条件、排除没有用的干扰条件,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使“审题”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扎根。培养学生说题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题的理解如何,主要通过语言表述。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表述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审题中,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要有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判断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
综合是从条件推出问题,从因到果;分析是从问题追溯到条件,问果索因。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审题时,读得懂题意的在脑海中自觉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环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
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如工程问题、相遇问题中的一些专用词语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这些抽象的词汇造成学生理解较难,教师应适时将问题包含的信息转化成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等),依靠直观感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到理解题意的作用。利用图的中介作用,直观揭示应用题中各种数量关系,使一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从而有效提高审题能力。
纵横比较审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是思维活动常用的方法,它有两种基本形态:纵比较(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和横比较(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同一层次上不同解法的比较)。审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表述相近的不同题目或题目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学会分类、总结其规律,从而提升新的审题能力的层面。
例如,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学完后常常把用比来解决的问题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混淆。例题:“操场上有学生55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3∶2,求男生有多少人?”“操场上有女生55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3∶2,求男生有多少人?”学生审题不清,要么都写成“55×3/2”,要么都写成55×2/3。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比较两题表述上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数量关系的区别,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用比解决的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表述结构和一般解题策略,进一步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凭借题意审题,从头脑中构建出相关类型的题的模型。
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教师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针对不同的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主动、耐心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能力的高低反映学生综合性的数学能力,培养审题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均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2011
[2]邱学华.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吴世强.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J].新课程,2010
[4]李丽华.培养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J].新课程学习,2012
ISSN2095-6711/Z01-2015-1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