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课堂更有效,充分发挥师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经过摸索,在地理课堂上创设了“学生十分钟讲堂”的交流形式,让学生在一节课的后十分钟里,用属于自己的学习思路、理解方法,思维模式以及观察视角、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交流学习经验、收获、感悟。实际上学优生往往比教师的方法更容易接受,效果不错。
为了能有充分的时间和内容可供交流,让教师教学与学生讲堂有效结合,我把课堂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分为课下自学、课上合作交流和学生讲堂三部分,前两部分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讲堂活动提供条件。
课堂活动进入学生“十分钟讲堂”时,讲台前放一张小桌,桌前张贴“学生讲堂”字样。主讲学生的人数根据情况,可以不固定。
主讲学生可以是自荐,也可以是小组推荐。
讲座的过程是先主讲。也就是由一名或几名学生就学习上的各种收获进行交流。然后是互动。台上进行主讲时,台下的同学可以提问、补充、质疑,这样就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形成更多的个性化的看法、学法和思维方法,丰富学生们的视野,而且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经验供借鉴,还可以对一些有分歧的知识消除误解,形成正确认识。
讲座内容的选择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讲学生自选内容,通过介绍学习体验,传播学法,开阔知识视野。二是指定内容,由于班内学生的学习诉求不同,除了经验需要交流以外,有些学生可能还对某些知识、交流的内容等方面存在各种看法、认识、分歧等需要与一些学优生或主讲人交流,那么学生就可以采用“小纸条”的形式,将自己需要交流的诉求写在纸上,交给老师,经老师整理后,由主讲人或指定的学生回答(讲解)。
通过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加强了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上合作交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中去,以便更好地认识知识,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感悟,形成个性化学习,最后在学生讲堂中通过交流相互进步,共同成长。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深入到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就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学生们对知识理解和认知就会显得匮乏与苍白,也就谈不上后面的“学生讲堂”了。
(上接第38页)
统的更新和经验世界的添加,使学生成为知识建构者,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学力层次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成效
1.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可以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会用自己认知的图示来进行学习思考,这可以称之为“意义的构建”。而思维导图可以对构建进行优化,使得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点发生联系的已有知识,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在思维导图中运用分析、归纳、分类等思维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这对知识的加工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关注全体学生,也注重个体的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需求、困惑、疑难等,但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有的学生可能在某个环节有脱节,有遗漏,无法跟上全体同学,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并给予帮助。借助思维导图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某个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某个分支难以进行下去时,教师就知道他(她)在这方面有欠缺,就能及时地给予指导。而有的学生思维很广,可能会画出老师没想到的内容,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并请他(她)与同学分享其独特观点。
3.掌握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白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遇到类似的地理问题时学生脑中有图,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资料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