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大学的学理框架与建构策略探析

2015-03-31 21:05刘奕涛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学科

刘奕涛

(嘉应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东梅州 514015)

由于受到办学理念模糊,定位不明确,大学精神弱化以及办学的行政化、功利化等影响,当前我国一些大学忽视自己的办学现实,纷纷把“研究型”、“国际/国内一流”、“特色型”作为本大学的发展目标,从而导致了这些大学发展定位中存在着同质化、趋同化、雷同化等弊端,这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的办学质量与适应力、竞争力的提升。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 “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纲要》为我国大学办出特色、创建特色大学明确了战略方向和根本要求。在《纲要》所构想的框架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特色大学的基本概念、特性和特征的理解和剖析,以明确“特色大学”的学理框架和建构策略。

一、特色大学的概念及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因此,特色的基本含义是一个事物明显区别于其它事物的风格、形式和个性,体现为事物的专有性、独特性、稳定性和文化性。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内在特质和文化个性,它标志着这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品格。因此,特色大学的基本内涵应是基于独特的文化传统经由长期的调适与整合而演进出独特文化取向、办学思维和策略的大学。与其说特色大学是一种具体的大学模式,不如说它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办学理念和境界,它反映了大学为办出优质特色而显示出的个性风格、进取精神和理念诠释。特色大学以大学特色为根基,在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机制、管理服务模式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上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整体风格和优质个性。理解“特色大学”的概念需要与“大学特色”进行辨析。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所区别:(1)从区别上看,特色大学是指在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设施中渗透其特色因子的个性化机构,其目的指向是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服务上凸显独有的整体优质特性并最终为社会培养各种特色人才。大学特色是指大学某方面的个性和典型的特征。两者是共性和个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具体而言,从指向对象上看,特色大学是指一种具有整体个性化和特色化特征的高等教育机构;而大学特色是指大学内部所具有的具体某方面的一个或多个个性特征 (如学科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等)。从历时性上看,特色大学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基于对大学特色的认知、审视、批判、内化和更新而发展出整体性的独特办学风貌和办学个性,特色大学一旦形成便会表现出整体持久稳定的特色发展。大学特色虽是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特征,但与特色大学相比,其“特色”呈现短期性、不稳定性和局部性,某些大学特色会随着大学的办学实际而出现消亡。从结果指向上看,特色大学旨在培养出更多特色人才和提供特色优质的教育成果,而大学特色并不意味着大学在育人与办学上就有好的成果,只有与大学使命和教育真谛相一致的大学特色才具有真实价值。(2)从联系上看,无论是特色大学还是大学特色,其“特色”都是与大学的深层文化共融共生、相互统一的,两者的共同基点都在大学自身的文化,都是大学文化在演变过程中累积、选择、调适和整合而逐渐形成的结果。

二、特色大学的特性

特色大学作为一种文化组织,在大学内在运行机制的文化脉络中形成了坚守特色,勇于创新,积极承担责任的心理图式和反应系统,从而凸显出多样化的特性,这些特性内在联结、相互支撑,彰显了特色大学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品质。

(一)稳定性和发展性

特色大学经过长期的积累、提炼和沉淀逐渐明确了自我定位和发展优势,并形成一整套特有的处理内部关系和应对外部需求的反应系统。这一大学本身特有的反应系统,不会因为学校领导者的更替,校名的变更,教师的流动而轻易发生改变,体现为坚执如一的品质,它增强了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累积并保持了大学特色的连续,从而确保了特色大学的相对稳定性。然而,坚守特色并非固步自封也非标新立异,特色的发展性是其生命力的表现。特色大学的生存形态是动态式和渐进式的,其形成历程是由点到面、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经过历史的洗礼和陶铸而不断进行更新的特色化活动,不断赋予特色以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保持了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特色性和综合性

大学特色是特色大学的标志。特色性是特色大学的核心要素和先决条件。特色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围绕其“特色”的要素而开展科学定位、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从而形成整体的独特风格。特色大学能敏锐地把握大学现实条件的差异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因此在办学上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特”。特色大学正是善于实现与其他大学之间的持续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从而演变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然而,特色性并不否定综合性。特色大学的本质不是为了建构特色而丢了本色,其基本使命是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人的完整性发展。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的创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持日益呈现综合和交叉协调的特征,特色大学在强化发展特色的同时,更注重综合实力协调发展。特色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并不是为了追求和坚守特色而培养单向度发展的人才,而是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多元化发展的特色人才群。在特色大学中真正遵循了“综合支撑特色,特色带动综合”的发展方式。

(三)优质性和引领性

特色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它不断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色是其生命力也是其创造力、竞争力和办学质量的基础。特色大学应基于办学特色而不断提供特色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质性是特色大学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不断获得资源的保障。没有优质性的特色,特色大学就缺乏发展的源头。可见,优质性是特色大学不断导向成功的根本动力,它引领大学文化的变革,从而确保大学与时俱进。特色大学正是基于优质的特色优势成为时代风尚的领跑者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三、特色大学的特征

(一)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定位

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办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大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关于怎样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的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图式和文化取向,是特色大学的灵魂、精髓和核心。同时也是大学整体的共识,内在地决定着大学的办学定位。普林斯顿大学建校至今已有268年的历史,该校在历史的演变中凝练出“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建校以来该校规模一直都不大,学科也不齐全,至今没有成立社会热门的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的计划。规模不大,学科设置上不贪大求全,是普大的特色,也是优势所在,反映了普大坚守自我特色科学定位的文化取向。执着于源自校本的办学理念让大学在变革潮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也不迷失方向,从而保持着特色大学那份难能可贵的特质,催生了持续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坚定了特色办学定位的决心。

(二)鲜明特色的学科布局,有效的社会服务

学科是特色大学实现社会功能的知识体系。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是特色大学形成自己特色的基点。培育优势学科形成协调支撑的学科群,推动交叉学科、跨学科发展与合作,是特色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特色大学善于发挥特色学科的优势,增强特色学科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推进特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相互支撑、互为促进的学科群。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实现双赢发展模式的成功要归功于该校大力发展电子工程的努力。硅谷与该校电子学科的协同为该校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源,因为在硅谷成立的众多公司创建者都是该校校友,他们乐意为母校捐赠;另外,也为师生提供了研发和实习基地、实验基地。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互动增强了电子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也带动了相关学科诸如通信、无线电、计算机等的协调发展,形成互动增强的学科群。在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发展方面,斯坦福大学也是不遗余力。斯坦福大学的历任校长和二级院系的负责人多有推动跨学科合作和发展的共识。关于如何实现这种共识,现任校长汉尼西认为:“首先,我们总是鼓励跨越系和院的界线进行合作;其次,我们将优异与广博相结合……;第三,我们有地理优势,我们所有的学院和中心都建在一个校园内,这样就鼓励了正式和非正式合作。”[1]学科群的形成和跨学科的合作,不断地创造区域经济社会相关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加深了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从而使大学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的增长极,这将最终增强特色大学有效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浓郁特色的大学文化,强化的人文精神

文化是特色大学的根基,特色是其本色。大学文化与大学的历史使命相关联,是对大学传统文化进行继承、批判、选择和创新而创造的文化成果和价值研判体系,也是大学产生精神力量的载体,而大学人文精神是特色大学的文化内核。特色大学之所以成就其特色,在本质上更倾向于有意识地累积和沉淀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且这种人文精神获得大学内外的认同和推崇,逐渐成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力量引导、规范着该校的自觉行为和目标追求。特色大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自我人文关怀,一种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维护,一种对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理性认知。可以说,正是特色大学不断强化对人文精神的体认和坚守才最终捍卫和增强了大学作为一个人文机构的特色发展。耶鲁大学是美国成立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在面对社会发展对大学各方面提出转型要求的时代背景下,“耶鲁大学一直胜利坚持从创建就有的保守主义。”[2]保守主义是对大学终极价值的坚守,使耶鲁对现实众多需求保持理智和冷静的态度。在学校管理上,坚守学术自治,蔑视权威。耶鲁成立之初就曾因坚持学术自治而两次与州政府产生矛盾。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因漠视当时美国政府联邦学生贷金计划中“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的学生一律不准得到奖学金的资助”的规定,仍然以申请者的成绩为考虑奖学金的唯一原则而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基金,导致经济几度陷入困境。步入21世纪,耶鲁仍然秉持坚守学术价值的传统。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回母校接受荣誉博士学位,遭到了耶鲁教授和学生的抗议,更有大约200名教授集体签字拒绝出席毕业典礼,认为校方此举贬低了学位的价值。耶鲁之所以这么做,同其注重教授治校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在耶鲁教授被赋予充分的学术权力,并给予高度的信赖和信任。“在耶鲁,无论高层还是基层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离不开教授的积极参与。”[3]校方尊重教授的知识权威,学生又乐于听从教授的管理,因为教授们平时与学生共住校舍,经常一起在餐厅用餐,朝夕相处,教授不仅以知识引导学生成长,更以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这是耶鲁大学自由教育的魅力所在。耶鲁大学素有崇尚自由之风。崇尚自由的基本要求就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由意识,尊重学生完整性发展的自由。除了专业课以外,耶鲁为学生提供了2000余门选修课,允许和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到其他专业去听课。学校成立了五花八门的学生社团组织和协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耶鲁大学人文精神从人文内核的最底部激发,与大学的办学理念、制度建设、管理结构和校园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结,彼此之间形成相互彰显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保证和凸显了大学人文特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四、特色大学的建构策略

(一)凝练大学的办学理念,进行科学定位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所普通高校,地方院校占绝大部分,这些大学虽然办学实力不及重点综合性大学,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在区域人才输送,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大学应紧紧扎根于本地区的发展实际,在“地方特色”上做大文章。首先,大学驾驭核心应凝练大学校本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注重在各种层面上推行。特色大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担当此项繁重和长期的实践活动。伯顿·克拉克十分强调驾驭核心对大学进取精神和办学理念凝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驾驭核心的系统能力通常最初由具有坚定信念的领袖人物所发起,但在实际执行中驾驭核心呈现出团体的领导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它整合由上而下的行政运作单位与由下而上的学术科系”,使教授的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管理空间,达到学术与行政的价值融合,确保驾驭核心“积极地为整个大学寻找多样化的收入来源,独立地对有关事宜进行直接判断和及时处理,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和快捷性。”[4]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对大学特色和优势的珍重和传承、他们锐意进取和合作民主的精神,将起到率先垂范和先锋模范的引领功用,将促使全校上下对大学办学特色和特色价值的认同和坚守。其次,“为了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校应当研究客观环境 (经济、文化、生源)、社会需求 (类型、层次、专业)、自身特点和优势 (文化积淀、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与特长以及校风),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办出特色”[5]。这是进行科学定位的根本要求,它使特色大学明白怎样发展、为谁发展和发展什么等关键性问题。

(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促进特色发展的制度化

制度,是组织行为和伦理价值的规定性体系,是关于组织应如何发展和发展什么的价值判断、取向和规范体系。“大学制度就是关于大学管理或治理所形成的管理或治理框架、规则体系和制度安排。”[6]大学制度既有现时性规制的意义,更有未来指向性的价值,是特色大学持续推进特色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大学规章制度繁多,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大学本身都有着不同层面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林林总总,某种程度上成为多头管理的法理依据,造成“制度过密”现象,制约了大学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发挥。究其缘由,一是有些制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大学教育的规律,二是某些大学缺乏执行相关制度的自觉意识。这两个根本原因是制约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水平的本质。因此,首先应基于大学教育特有的规律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性发展的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要促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以激发其无限的潜能,以实现其完整性的发展。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合理的选择机遇、规范标准和发展空间。在大学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中,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制度的两大基石。赋予大学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力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特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其次,要实现从“制度刚性”过渡到“制度柔性”的制度化发展。大学缺乏对制度的执行意识,很大程度上是现实许多规章制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和书面上的表达和阐述,没有深化和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由于激励和导向功能不强,从而弱化了制度执行力。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必须深化制度对文化价值的引用和融合,凸显人的主体价值来设计、安排和运行大学制度。大学制度建设应以人为本,通过激励机制增强大学特色发展与人的自身完整性发展的更多和更丰富的联系。当大学制度发挥这种文化功能时,它将引领着大学人的行为方向,激励组织力量的自觉整合,从而使特色大学制度所蕴涵的独特精神理念和文化价值转化为特色大学建设的发展实践,这是大学特色发展制度化的最高境界。

(三)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结构,增强大学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所学校的学科是其独具特色的知识系统的载体,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倾向、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学术竞争力。当前我国的大学学科设置存在盲目跟风、设置滞后、发展无序和学科间渗透性和融通性弱等弊病,严重地制约了学科间的协调演进和可持续发展,因而也导致大学社会服务水平的低效。“如果大学拥有大量的为社会服务的知识,但是缺乏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决心和责任感,那么公众就会认为大学是无用的,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因此就不会再为大学提供经费了。”[7]特色大学特色发展最终要通过特色学科知识为载体,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优质独特的教育资源和各类特色专业人才。因而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结构是特色大学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结构的基本构件为:一是重点发展一批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使其形成学校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二是不断发掘和培育若干具有潜力和优势的新兴学科,新兴学科要注重突出新颖性和前瞻性;三是不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平衡,合理布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四是扶持和改造薄弱学科,加强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对薄弱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渗透,激发新的学科生长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结构是特色大学独有的学科结构灵活性和弹性的基本要求,它促使学科之间不断渗透融通和协调平衡,为人的全面完整性发展提供动态式的知识体系,确保大学学科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密切的关联性,促使大学保持一种动态式的社会适应力、服务力、引领力和竞争力,从而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特色大学保持累积性特色优势和增强社会服务特色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1]Hennessy J.Setting Out on the Journey[J].Stanford Magazine,2000(10):9.

[2]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1-8.

[3]刘爽.论耶鲁大学的自由之风[D].长春:吉林大学,2008:16.

[4]刘奕涛.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思想述评[J].嘉应学院学报,2010(9):57-61.

[5]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6]张应强,蒋华林.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认识[J].教育研究,2013(11):35-43.

[7]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金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2.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