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顶层设计为抓手的学校特色化发展路径

2015-03-31 19:08张维忠唐恒钧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学校

张维忠,唐恒钧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高中教育由于在整个教育阶段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些年,一些学者对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应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高中教育的性质与功能等基础问题[1][2][3]。学生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应是高中教育的价值追求,而承载这种价值追求的是特色多样的普通高中。事实上,这也是国外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特点[4]。

然而,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存在千校一面、办学同构的特点,这不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与张扬,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中多样化发展已成为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2012年浙江省正式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主题词。然而,如何开展学校特色化建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在课程设置权、开发权高度集中于国家的教育体制下,这无论是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对于学校、教师、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在理论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探索。

学校特色化发展或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至办学理念下至课程实施及保障制度建设。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认为,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点[5]。也有学者撰文专门论述 “学校的产品是课程”点[6]。因此,在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作为行动纲领的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对此,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基础教育研究机构,在裴娣娜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过程中,应以校情分析为基,以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为魂,以课程体系架构为骨,以课程实施与制度保障为血肉。

一、以校情分析为基

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发展,事实上是要探索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而后者并非凭空而立,而是基于学校和学生原有基础上的个性与特色的强化与凸显,因此对校情的深入分析是整个改革的奠基性工程。在校情分析中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对学校办学历史及其承载的历史使命的全面梳理,这将有助于明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点。比如,以浙江省诸暨市湄池中学为例,该校成立于1980年全县高中教育网点的布局之际,承担着满足诸北地区社会和学子对优质高中教育愿望的重任,因此在其办学的整个历史中对区域社会的教育需求的回应极为敏感,曾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招收职高班,同时也奠定了该校与社会、企业之间互动、合作密切的传统。

二是对学生的入学基础、学习倾向及毕业后的走向甚至家庭背景进行细致地分析,这将有助于理清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还以湄池中学为例,从入学基础看,该校每年招收约1000名学生,其生源的中考分布约在浙江省诸暨市10000名初中毕业生源的3000名至6000名之间。可见,该校的生源处于市初中毕业生的中间位置,并且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业水平基础存在明显的分化,这就使得学校必须面对学生的分层分类发展的问题,且社会职业、技术的提前感知也是许多学生所必须的。从学生毕业后的走向看,该校90%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其中进入本科类院校的学生占60%左右,进一步的数据还显示大部分毕业生会回到该校所在地及其周边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担任企业管理、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该校对生源的家庭背景的分析也发现,学生家长是当地企业主的比例也比较高。正是这样的毕业走向,一方面进一步印证了对生源入口分析时得出的结论,同时也表明学校应该十分敏感地回应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是对学校办学基础,特别是课程改革基础的梳理与总结。学校的发展既要有理想的追求,但同时又需要现实的考量,特别是学校的发展也是在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因此,对学校办学基础的梳理与分析,将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愿景更切合实际,也才有可能使规划的方案真正落地。办学基础的分析具体可以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需要对学校办学规模、软硬件设施、师资等方面进行梳理。学校在规划与实施课程方案时,需要在多方面取得平衡,比如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课程和学校现实的硬件条件之间的平衡,又如学校的课程设想与师资现实之间的平衡等。另一方面需要站在高中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历史与基础进行分析,提炼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及遇到的问题。比如,湄池中学曾有过招收职高班的基础,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借助当地企业主和技术人员的资源,形成了校、家、企共建的教育共同体为载体的职业体验类专题教育,这是该校在后续课程改革中可利用的资源。但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视角来看,这些专题教育表现出目标不清、主题零散、时间随意等问题,因此如何站在学校特色发展和专题教育课程化的角度重新提炼形成课程,以实现更好的教育价值,这是学校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三方面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与廓清学校发展的困难与挑战。比如,社会转型后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变化,生源变化导致高中教育功能的变化,包括高考在内的高中毕业生综合评价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对学校发展提出的挑战。

二、以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为魂

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需要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这也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规定了学校办学的方向、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取向。但在一些学校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普遍出现了选修课程碎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对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定位不清所致。

办学理念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未来办学方向的进一步凝炼。比如,浙江省嘉兴第五高级中学长期以来形成了美术教育的特色优势,成为了浙江省嘉兴市高中美术学科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并且学校也将做强美术教育品牌作为学校的发展愿景。正是在这样的办学传统与未来定位的基础上,该校提出了 “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又比如,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在办学传统中将 “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主题,通过爱心教育、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考虑到该校的生源及未来走向以实践型人才为主,因此学校提出了 “实践型教育”的办学理念。该校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 “实践型教育”是指积极参与的主体性教育,让每个人成为独立的个体;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育,以展现实践取向;自我实现的自主性教育,以形成实践型人才。

育人目标是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具体投射。比如浙江省嘉兴第五高级中学的 “美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具有 “阳光心态、优秀学业、明显特长、国际视野”的尚美现代公民,以体现身心修养美、求真智慧美、个性特长美、开放包容美的四美新人。又比如,在上塘中学 “实践型教育”的办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是 “实践自觉力”、“实践认知力”和 “实践行动力”三力合一的实践型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育人目标都只是学校教育的愿景,它需要通过课程开发与设置、课程实施以及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得以落实。反过来,后面三方面的规划与实施又是以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为依据的。

三、以课程体系架构为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与学校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规定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课程开发与设置并非就课程论课程,而是建立在对校情、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系统分析基础上的。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架构过程往往首先需要提炼课程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而后才是课程结构体系和特色课程群的提炼。比如,湄池中学针对生源分化明显、未来走向多样的特点和学校回应社会需求敏感的传统,以及“生本型活力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课程体系建构的三个基本原则:自主选择、多元进阶、综合融通。其中自主选择原则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课程,以供选择;多元进阶则强调学校课程的结构为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课程通道;综合融通则强调课程之间的关联,这不仅是选修课程之间的关联,也强调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相互补益。

在此基础上,学校才开始架构整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分层分类的课程设置模式。这里基于一个假设,即高中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首先,从人类知识的纵深发展角度将学校课程分层。比如,有些学校将学校课程分成为所有学生开设的基础层课程、为部分学生开设的拓展层课程、为个别学生开设的研究层 (或特长层)课程。也有的学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基础层课程,还会开设一个旨在为部分学生提供补偿性教育的奠基层课程。其次,从人类知识的横向领域角度将学校课程分类。比如,有些学校将人类知识分为语言与文学类、数学与科技类、人文与社会类、体艺与健康类、生涯规划类等类别。由此,学校课程建立起了按人类知识纵横两维的结构体系。

学校特色需要特色化的课程来支撑。但目前一些学校以特色项目代替学校特色,这是不恰当的。学校特色表现为学生经过特色化的教育后形成具有学校独特烙印的特质,而特色项目则只是少数学生具有这种特质。可见,学校特色应基于特色项目,但绝不等同于特色项目,应通过特色课程群的构建来实现由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的过渡。比如,有些学校的篮球是特色项目,在许多比赛中获得奖项。如果就此将篮球作为学校特色是不恰当的,但可以构建 “篮球与文化”特色课程群,使其受众面由少数学生转变为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在这个课程群中也可以包含三层:在基础层中包括 《篮球基本规则与技术》《趣味篮球》,在拓展层可以包括 《篮球高级技能》《篮球教练与裁判》《世界各国篮球巨星及其特点》,在研究层可以包括 《影响篮球竞技的因素与对策》《篮球产业现状调查》《NBA与美国文化》等。在这样的课程群下,除了本来就对篮球运动有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能参与之外,其他学生至少了解篮球运动基本规则与技术,也会通过 《趣味篮球》主题式活动课程参与相关运动,并且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进阶课程。

四、以课程实施与制度保障为血肉

学校的课程要真正转变为学生的成长,光靠提供课程这一骨架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与之相辅相成的课程实施与制度保障得以落实。

在课程实施改革的规划与实施中可以包括教学与评价两个基本方面,并根据课程层次加以区别思考。就基础层课程而言,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教学内容的进程与结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校,甚至同一所学校学业基础不相同的学生而言,国家必修课程内容及其教学进程的适应程度并不相同;对于一些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国家必修课程内容要求低些、进程慢了些;而对于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和必修课程走班教学就变得极为必要。比如,目前浙江省已有11所高中在试点开展相关探索。其次,需要根据学校具体的情况提炼基础类课程教学的整体思想,以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比如上塘中学基于“实践型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出了 “用中学”的教学思路,湄池中学基于活力教育,提出了 “生本型活力课堂”的教学改革思路。再次,提出相应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思路与评价方法。比如,湄池中学提出了 “三三型”课堂教学模式和 “教师、学生、课程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就拓展层与研究层课程而言,其课程形态较基础层课程丰富,教学与评价的方式也就更加多样。比如,其课程形态可能是以课堂为主要载体、固定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人员的紧密型课程,其教学与评价也就会与基础层课程相类似。但也可能是以课堂为重要载体、同时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半紧密型课程,或以活动为重要载体、同时配以一定课堂学习的半松散型活动课程,甚至是上课时间、地点均相对灵活,但又有核心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松散型课程,这样的课程教学与评价显然会与以课堂为主要实施载体的课程存在差异。比如,会采取欣赏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与学的方式,也多会采用表现性评价、个体自我发展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为了有效地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必须构建新型的保障制度。这是因为,当课程开发权、设置权、实施权都交给了学校后,就需要教师从原来的教学专家拓展为课程与教学双料专家,这对学校原有的管理与组织制度和模式、学校资源的配制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在制度保障建设方面,可以包括学校机构与管理制度建设、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资源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在学校机构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上,往往需要建立由校级领导兼任主任的专门办公机构——课程中心或课程处,专门负责并协调学校各部门深化课程改革的工作,另外学校还需要成立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课程开发与评审委员会、学生选课指导中心、学分认定委员会等工作小组或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在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建设上,需要围绕选课制度、学分制度、课程资源、课程管理等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在学校资源的配制上,需要从资金、师资、硬件、课程资源等方面予以保障。

总之,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既是推进学校特色化办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重要抓手。课程顶层设计是一项由分析校情、理清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构建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实施、提供全面的保障制度的系统工程。然而,这项工作的开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的工作。

[1] 张华.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定位[J].教育研究,2013,(9):67-71.

[2] 石中英.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14,(10):18-25.

[3] 杨建超,孙玉丽.我国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研究述评与再认识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5):9-11.

[4] 杨光富.国外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比较 [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3):41-46.

[5] 王斌,李希贵.课程成为产品教育成为服务业[N].北京晨报,2013-01-07.

[6] 陈大伟.学校的产品是课程 [N].中国教育报,2007-08-04 (3).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学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校推介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