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之辨与实践出路

2015-03-31 19:05杨爱东张爱淑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产业化办学发展

●杨爱东 张爱淑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之辨与实践出路

●杨爱东 张爱淑

高等教育可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与规范高等教育的产业化。针对高等教育产业化实践的现状与问题,政府应着力推广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理念,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挖掘高等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规范高等学校的经营模式,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高等教育产业化;人力资本;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人们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一问题愈加关注。虽然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一提法遭到了学术界的强烈抵制,但在实践层面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步伐却从未真正停止过。联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改革和被人们所诟病的教育发展弊端,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重审“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个命题仍具有比较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缘起

20世纪5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充满了技术与知识资本,这引导着人们开始关注教育对技术与知识资本的支持作用。1960年,美国的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并得到了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和爱德华·丹尼森(EdwardF·Denison)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观点就是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在于它形成资本,并且这种资本具有外部溢出效用,最终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对教育生产性、产业性属性的认识催生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想。

所谓“产业”,其英文是industry,不仅是指工业,而且指向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1]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教育领域有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同时也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具有经济效益,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教育产业化特征更加明显。虽然高等教育有其本身的教育属性即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社会公益性,但在市场经济语境下,高等教育兼具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性的双重性质。高等教育通过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自己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在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以及自负盈亏理念的指导下,开始尝试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通过大力发展私立学校、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完善与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产业投资融资制度、推动国际教育海外扩张等措施实施高校教育产业化,[2]促使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产业化体系,带来了其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现如今,美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领域里的霸主。其通过实施强有力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卖方市场。正如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科恩所言,在美国,教育已“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部门,即使不是最大,也肯定是极大的产业部门之一”。[3]“美国的大学狂热地求新,求适应社会之变,求赶上时代,大学已经彻底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之重地。”[4]如今,这一景象已不再陌生。其他国家也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措施来促使本国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之辨

虽然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实践层面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未达成共识,存在着较多争议。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其争议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是否能够产业化以及怎样产业化的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是否能够产业化”的回答,肯定者认为高等教育是能够创造利润的产业,应该走产业化之路。如胡瑞文认为,教育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产业,它完全符合投入-产出的经济规律。[5]张圣兵也认为,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必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应把教育纳入经济运行轨道,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创业化。[6]保守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可以有限产业化。如郝向荣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为社会及高等教育本身带来了多方面的效益,但也有其负面的影响,需要向“有限产业化”方向发展。[7]田建荣认为,非产业运行可以说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高等教育可以产业化,但要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以及高等学校自身管理等方面来发展,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创造条件,不能盲目进行产业化。[8]而反对者则认为高等教育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属性,但其本质不是产业,当然也不能产业化。如孙喜亭认为教育本身不像资本那样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培养的人才不能当做商品进行买卖,[9]不能以产业化的思路来发展高等教育。

关于“高等教育怎样产业化”的回答,大多数的观点指向以市场经营的方式来促进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经营理念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大学的一种价值取向,里面包含着深刻的产业化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靳希斌认为“学校是可以经营的”,[10]其实质是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教育活动的经营与经济领域内的经营有着本质区别,但在管理方面有相同之处,比如需要考虑管理成本、过程和效果。在将教育作为一项事关民生产业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经营好教育产业,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大效果。

综合以上论点,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的当下,高等教育已无法游离于社会而独善其身。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将会越来越亲密,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坚守基本的学术价值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办事,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成果,否则就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和破坏。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高等教育可以走产业化之路,关键是如何引导和规范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三、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现状及其问题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经历了3个重要时期。1978年至1992年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我国逐渐确立了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实行简政放权,明确提出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主张,为后来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政策松绑。1992年至1999年间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而促成了高等教育产业特征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其次,引导高等教育建立自我定向、自我约束机制,通过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发展模式。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国家财政资助额度的缩小,高等教育开始尝试以市场营销的方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本。高等教育先后借鉴企业管理中的规划、设计、目标管理、战略规划、质量改进等措施,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效能。如今,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由最初的理论探讨到工作实践,再到如今的深入发展,不仅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而且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提升了高等教育资源运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反哺了经济社会。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之路,更是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佐证。《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民办高等教育开始了蓬勃发展之路。民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由于摆脱了对国家财政直接投资办学的依赖而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吸引社会个人和相关团体进行投资,采取股份制等多元化方式实现的学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社会信誉,使高等教育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实践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适用领域较小。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产业化经营状态已成为常态,但普通高校内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还未形成,总体上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国家管控相对严格。其次,出台的一些相关产业化政策容易导致高等教育的恶性竞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一些政策过于激进,容易导致高等学校以市场为指挥棒、相互争夺生源、片面追求利润、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忽视高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社会服务功能弱化的尴尬局面。再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可能会导致政府正常的拨款机制受到限制。如果对市场竞争中胜出的高校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那么可能就会大大减少对其他院校的拨款数量,进而形成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马太效应”,进而导致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最后,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容易导致教育经济功能的异化。所谓“异化”,是指高等教育产业化易于夸大教育的经济功能,掩蔽甚至抑制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威胁高等教育社会分层和社会阶层变迁功能,使得高校成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丧失了大学应有的“学术自由”本位功能和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典范的品格。

四、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出路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推进速度的迟缓和效益发挥的滞后问题,我们必须打出产业发展“组合拳”,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

(一)进一步推广高等教育产业化理念

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使得全社会上下澄清对它的误解和片面认识,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基于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作出的教育决策,对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潜力是巨大的。我们要利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成功产业化推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证明公办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扩大其推广的覆盖面。

(二)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针对高等教育产业化后可能出现的诸如学生学费高涨、高等教育质量滑坡、教育经济功能异化、教育腐败滋生、高校负债累累等问题,政府要做到心中有数,提前进行工作调研,制订工作预案,运用必要的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对高等学校办学行为作出指导。同时,加强对高校办学过程和办学绩效的评估、监督和问责,促进高校办学行为在法治和市场的轨道上合理运行,发挥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

(三)进一步挖掘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魅力

有关学者指出,21世纪的最大市场就是教育市场。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和政府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也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各种资本因素都汇集在这里,产生着最大公约数的效应。高等教育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市场的活力、潜力和魅力,完成高等教育的产业化革命,真正发挥人力资本的巨大作用,带来高等教育领域里新一轮的发展。

(四)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经营模式

高等学校本身要深刻理会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利和弊,准确定位办学目标、办学层次,树立其现代经营理念,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的自由竞争原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决策,经营好学校,处理好高校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更多地获取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组织的每一个组织细胞的活力,培育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总之,高等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下,在政府、市场、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合作努力下,产业化道路已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产业化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宝贵的人力资源。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23.

[2]陈红玲.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主要措施和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科恩.教育经济学[M].王玉琨,李国良,李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4.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76.

[5]潘巍.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性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6]张圣兵.知识经济与教育产业化[J].教育与经济,1999,(1).

[7]郝向荣.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田建荣.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

[9]孙喜亭.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但教育不是“产业”[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10]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责任编辑:刘丙元)

杨爱东/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党、校办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与高校管理 张爱淑/中国矿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化办学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