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爱华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6)
原创地理试题的几点体会
鲁爱华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6)
王树声先生在2009年工作室年会上,曾谈到命题对于一名教师成长的意义,他说:“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在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必须掌握命制地理试题的能力,因为这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反映了命题者理解和驾驭知识的水平,也是命题者多项思维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文字功底、文化素养的展现。会命制试题、会分析命题意图、会指出解题思路,应该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不能总是依赖别人的试题,那样只会降低自己的水平,扼杀自己的创造性。”
网络教研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命题,加入到命题者行列之中,不断尝试着去命题,并有从个体命题走向合作命题的趋势,在品评试题中成长。笔者是一个以命题为乐趣的人,通过命题,笔者获益匪浅。
笔者从体验试题到研究试题,从课题研究到实践命制试题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与精力,积累了命题经验,有不少体会。
命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的经验,并融入到命题中去。我不主张年轻教师一开始就学习命题,应先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命题是一个思维过程,甚至是各种智慧的较量,好的命题就如同一个人的气质与涵养,必需经过时间与空间的沉淀。命题的基本功包括绘图能力、材料取舍能力、学科主干知识与学科能力、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概括综合能力等,这些基本功多属于隐性能力,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比如绘图能力,要求命题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一种软件绘制地理图像,而且能够根据需要去修改、重绘图像,满足命题的即时性要求。
命题其实是为测试目标服务的。以高考命题为例,要想命制高水平的模拟试题,使能力立意更接近高考,必需经历一个研究高考的过程。多年来,笔者有这样一个习惯:高考当天,会放下一切事务为研究腾出时间,第一时间做高考题,写解析和试卷评析(针对全国课标卷),这种研究的状态会持续一周左右,好的成果也多出于此阶段。
每个人的时间管理是不同的。在常态研究中,做题只是开始,同类问题的比较、方法的使用更重要。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试卷评析是整体研究的话,那么,比较研究则属于局部研究法。
(1)对某一图像类型的研究(如以学科主干为内容的变化曲线考查);
(2)研究高考对某一主干知识的综合考查(如以黄河为背景的区域综合考查);
(3)体现小专题的特色(如地理计算问题归类探究;等值线考查的类型);
(4)某一答题模式的构建(如区位分析类问题应对策略);
(5)研究试题的相同设问方式(如原因类问题、措施类问题解答方法);
(6)对某一专项能力考查的探究(如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和描述问题的能力);
(7)研究国家地理的考查方式(如对8个重点国家的考查和其他非重点国家的考查);
(8)地理实验和开放性试题探究。
地理命题素材选择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关注文字材料的学科性,还要求图像图表的和谐链接。即文字材料能搭建相应区域的图像图表,链接自然,无缝对接。也就是说,当你获得最新的文字素材时,要想到或能找到与之相关的图像图表资料,以提升原有资料的价值,这就会给任务性命题造成很大难度,因为时间有限。唐山市教研室特级教师邵英老师曾说:“无时不在的命题状态。”大体意思是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命题素材,就地取材,就材命题。其实质是在谈命题素材的积累问题。等米下锅的滋味不好受,我们不妨在常态下多一些命题准备,正如同准备一节优质课,如果老师注重平时课程资源的积累,教学设计时就会灵感自来。地理命题也是一样,当一些鲜活的地理素材走入我们眼帘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至少到用的时候知道它在哪里。建议经常浏览一些专业网站和前沿期刊,及时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动向,系统地收集素材,为命制高品质试题做准备。无论是收集素材和命制试题都需要时间,特别是要营造心境,好的心情有助于活跃思维,提高命题时的专注度。
任务驱动型命题更容易培养教师的命题能力。与教研员相比,一线教师缺少命制大型联考试题的平台,但做题是经常的事情,遇到高品质试题,我们可以依托题图进行改编,甚至对待高考题,我们可以尝试将综合题改编成客观题,或者在综合题的基础上更换视角增加设问。然后,将改编的试题运用到学校的测试中,这样做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另外,我们可以与一些教育文化公司合作,为他们进行命题,任务驱动下会更认真对待命题,同时经过一审、二审的反馈意见进行试题修改。笔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命制出好的试题,疏漏再所难免。基于此,命题者还要寻求教师间的合作,取长补短,优化思维,修正答案,逐步使命题趋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