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成洁
台湾大专院校生命教育实践模式及其启示*
——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
●殷成洁
生命教育是台湾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在台湾呈现出日益多元和不断深化的趋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生命教育在中小学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现在各大专院校也非常重视生命教育的推动和落实。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本文分析了台湾大专院校生命教育实践模式的主要特色,在此基础上,对大陆高校生命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台湾大专院校;生命教育;实践模式
近些年来,一次次天灾人祸的发生使得人们对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大学校园投毒、自杀等恶性案件的增多,从昔日马家爵案、复旦投毒案到最近的台大毕业生张彦文情杀案,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在令人震惊和叹息的同时也引起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生命教育已成为两岸教育届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大陆地区自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开端,特别是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战略主题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对生命教育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台湾地区从1997年开始推动生命教育,2001年台湾教育当局宣布该年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可谓方兴未艾。以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热心学者们更是将生命教育提升为反转教育的根本理念,大力推动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开展,目前台湾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呈现日益多元和不断深化的趋势。
关于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海峡两岸学者的观点百花齐放,众说纷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命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的探讨保持开放的态度,重视对不同声音的倾听,用社会建构的观点,打开了一个个理解生命形式的视窗,共同建构了生命教育的意义共同体。
台湾生命教育计划和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孙效智教授针对技术时代、功利时代、物质主义时代人的心灵失衡,提出“人生三问”,认为生命教育要解决生命的核心议题,即“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又如何能活出应有的生命”。生命教育是以“人生三问”为核心所开展的生命觉察、探索与实践之旅。[1]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的推动主要贯穿这一理念,是台湾教育改革核心的重要内容。
台湾地区在政策层面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与推动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生命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生命教育也在向上延伸。目前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各大专院校日益重视生命教育的推广和落实工作。在实践中主要有五种取向:一是宗教教育取向,二是健康教育取向,三是生涯规划取向,四是伦理教育取向,五是死亡教育取向。[2]大专院校的生命教育活动主流仍然是健康取向特别是心理健康取向。由于各院校校际传统、办学理念、经费来源、学科特色、师资组成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具体运作中各有侧重。
从“心”出发,深入人“心”的生命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最终达至敬畏生命。生命教育要直面大学生的现实生命问题,教育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实施重点主要放在身心健康方面,一是防止校园伤害如校园霸凌、性侵问题和校园自杀事件的发生,二是关于大学生常见生命议题和困顿如人际交往问题、失恋问题、失落哀悼问题的处理。从这个层面探讨和实践生命教育无疑是最直接的一个切入点,是回应现实需要的选择,而且也是当前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过分泛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极易沦为美丽的口号,生命教育活动极易变得肤浅化、形式化,甚至可能会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此,生命教育应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
台湾师范大学作为台湾地区重要的师资培训基地,在教育的理念推广、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等方面都走在前沿,其生命教育运作由校长统领,教务处、学务处和总务处相互配合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获得了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的表彰。下文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围绕着how(实施机制)、what(实施内容)、who(实施者)三个向度考察台湾大专院校生命教育实践模式的特色和经验。
(一)系统化的学校辅导机制
台湾各大专院校学生辅导中心负责生命教育主要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在生命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归功于台湾学生辅导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发展。作为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和协助的机构,虽然和大陆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职能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其职能显然更广泛,运行机制更成熟。比如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首要目标定位在提供普及化的心理辅导和心灵照护,提升学生生活品质及生命质感,同时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正向的心理特质,开阔学生的生命广度。其定位已经向生命教育拓展和深化,一是从“预防性”走向“发展性”。学生辅导中心不仅是预防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各类问题的发生,而且着眼于大学生正向心理特质的培育,最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二是从“个别化”走向“普及化”。学生辅导中心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咨询服务以及危机个案处遇,更重要的是提供普及化的心理辅导和心灵照护,培养每个学生对自我生命负责的态度。
从运行机制看,生命教育工作从中小学到各大专院校通过较为成熟的学生辅导机制得到具体化的落实。初级预防属于预防性辅导,次级预防属于介入性辅导,三级辅导与治疗属于高关怀辅导以及危机处遇。在初级预防阶段,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每学年主要实施生命教育推广的大型讲座、班级讲座、心理测验、辅导义工训练及心灵小站、中心专业教育训练活动。2014年台湾师范大学借鉴哈佛大学经验在台湾地区首次推行专责导师制度,每周三上午安排专门导师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各系所不得安排其他课程,在全校开展大型推广讲座,包括自杀防治守门人计划、正确性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校园性骚扰防治、恋爱成功秘笈等。在次级预防阶段,主要是短期个别辅导与谘商、成长团体及工作坊等。在三级辅导阶段,比如自杀等危机处理就要启动这一阶段的程序,开启校内各单位间联系以全面提供案主协助。
2014年,台湾地区立法部门通过了《学生辅导法》,成为亚洲地区学校辅导体制制定专法的首创。[3]亮点之一是完备了学生辅导三级机制的建置与人力增置,落实身心灵辅导机制,促进学生全人发展,这将会进一步推动台湾学生辅导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具有训导、命令色彩的教官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台湾师范大学专责导师制度建立后,加强了对学生生活、学习、生涯等全方位辅导,大大推进了学生辅导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这些为生命教育的推广和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持。
(二)整合化的课程设置体系
2001年,台湾“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发布“生命教育中程计划”,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小学至大学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这是台湾地区推动生命教育的重要里程碑。[4]近几年来,“全人发展、全人关怀、全人教育”成为“生命教育中程计划”的主轴,通过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及潜在课程的设置,协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计划还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联,以推动生命教育的整合和延续发展。
与一般的主智课程不同,生命教育协助学生从生命的活动范畴获得各种经验并领悟其意义,或是由经验之中直接体验其意义,也就是透过个人的经验去省思关系而发现意义。[5]鉴于生命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其课程设置、实施方法、评鉴体系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正式课程方面,绝大多数大专院校把生命教育放在通识课程中。目前各大专院校并无统一教材,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主要由任课教师确定,这给教师很大的自主空间,因而呈现各自特点。政策也是鼓励高校在生命教育上进行特色创新。台湾师范大学教务处设立通识教育中心,其理念是“广博雅致,师大大师”,将生命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显然与这一理念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由天人物我哲学观省思个人的生命态度,引导学生体验、思索、建构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通过探讨一些如死亡、自杀、安乐死、堕胎等重要而且复杂的议题深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台湾师范大学专门成立服务学习课程执行小组负责课程规划,建构了一套服务学习历程模式,包括准备、服务、反思与庆贺。每学年都要举办服务学习知能讲座,如“乐龄人生——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冒险,才能看见自己——体验教育幕后推手的生命故事”讲座、感恩传情教师节明信片设计活动,教同学从“做中学”。除此之外,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思,透过微电影、照片、音乐、绘图等富有创意的方式让学生反思和庆贺,还强调服务承诺以鼓励学生持续关注社会。校园残障设施、心脏急救设施的设置传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层出不穷的文化展览和创意活动彰显出青年学子的生命风采。
(三)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机制
台湾各大专院校从事生命教育活动的教师中有的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辅导相关系所毕业的,具有人文专业学科背景,还有的是来自医学、护理等专业。尽管他们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但不少教师具有心理师证照,他们从校级到班级各项生命教育活动的企划、组织和实行都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台湾在2001年就通过了《心理师法》,对心理师的培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虽然台湾心理师相当于大陆的心理咨询师,但大陆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还不够健全。台湾心理师分为临床心理师和谘商心理师。根据心理师法规定,在各大专院校的专任辅导教师都要具备心理师执照。这是台湾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中唯一要求具备硕士学位的执照考试,更加显得这个执照的专业品质。[6]可见,在台湾,心理师和医师、律师一样是经过严格的培训,既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强调实务操作的训练。因而他们从事生命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优势。
台湾师范大学林口校区钟心理师介绍,生命教育大型讲座聘请的多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心理师。比如自杀守门人计划的规划者和执行者是具有自杀防治的专业知能和危机处理经验的资深心理师。台湾师范大学聘任的专责导师中四分之一具有谘商心理师证照。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辅系聘请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师也是具有临床谘商背景的心理师,在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的灵性成长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普遍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工作坊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重大工程,事关教育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需要观念先行,制度推进,还需要许多配套设施比如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等,海峡两岸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照两岸的发展,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在不少方面特别是制度建设方面走在前面。合理借鉴其经验,对大陆生命教育的推动和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健全辅导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生命教育推动中极其关键的一环。台湾地区《学生辅导法》的通过、台湾师范大学《专责导师制》的建立对生命教育的落实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让生命教育走上常态化和专业化道路就需要构建辅导的长效机制。
目前大陆各大专院校在学校辅导方面仍然缺乏长效机制和系统的辅导模式,整体发展较为落后,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不平衡现象明显。有些院校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很先进,三级辅导机制落实到位,但有些院校尚处在消极预防阶段,甚而有个别院校还停留在“不发生危机事件”即可的阶段。观念的滞后和制度的缺失导致辅导人员编制不到位、具体分工不明确、工作开展不深入等问题,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相关辅导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在人员、经费投入等各方面给予生命教育以切实支持和保障。事实表明,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政府部门对生命教育的推动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台湾,政府部门的重视也离不开教育界有识之士的积极争取和参与,两者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良性互动过程。
(二)优化课程体系研发
生命教育教学不是从外部灌输,而应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强调个体自身去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开发一体化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着手的重点工作。这个体系包括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当然,仅仅开设一门生命教育课是远远不够的,结合现状,将优良德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是当前教育界更为重要的工作。比如可借鉴台湾师范大学服务学习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深化学生对社会活动的体验和认识,避免出现“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现象;此外,各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提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领悟。
(三)加强师资专业培训
在师资培训方面,大陆的生命教育可借鉴台湾的做法,不拘泥于某一专业,选拔并培养一批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给予教师较大自主空间,鼓励各高校进行特色创新;也可考虑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生命教育研究专班,培育生命教育中高等人才。鉴于生命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全体教师都应该投入到生命教育的实践中,生命教育应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责任。
在台湾各大专院校,无论是生命教育的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还是生命教育的活动推广、具体执行中,心理师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各心理师专业研究越来越细化,基本涉及到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生命议题。在实践中,让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来从事生命教育是比较适宜的。就目前大陆高校现状而言,加强生命教育教师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培训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建立一支既有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又有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使他们能给与学生人文关怀和生命关照,给与学生正向的影响,是一条极具可行性和现实性的路径。
总而言之,海峡两岸在推动生命教育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两岸虽同处中华文化的深厚脉络之下,但各自都要面对很多不同层面的问题,有些问题类似,更多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正如孙效智教授在2014年生命教育研讨会发言中讲到,求同存异才会有美丽的身份相遇。期待两岸有识之士能加强从在地经验到理念框架的深度交流和研发,各自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创新出适合自身的生命教育模式。
[1]孙效智.台湾生命教育的挑战与愿景[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9,(7).
[2]吴庶深,黄丽花.生命教育概论─实用的教学方案[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22.
[3]“立法院”三读通过《学生辅导法》[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5436&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Index=1.
[4]“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动方案[EB/OL].http://www.edu.tw/downLoad/detail.aspx?Node=1123&Page=22757&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5]吴秀碧.生命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案[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35.
[6]林家兴.心理师执业之路[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249.
(责任编辑:冯永刚)
江苏省第三批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殷成洁/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政教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