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妍 王 霜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建设
——基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视角
张 妍 王 霜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依据马克思认识论的思想为视角审视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认为思想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我国当前工业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些思想误区:对工业化的核心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缺乏系统认识;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人群影响缺乏深入思考。工业化建设需要走出思想误区,要转变发展方式,以人为本,深化新型工业化的认识。
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思想建设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马克思详尽地论述了认识的产生、发展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发展备受瞩目,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有着实质性地推进作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这是我国在信息化时代推进工业化的基本战略,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一个最重大的特征。本文从马克思认识论的视角出发,思考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而讨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建设问题。
关于工业化,学界有多种论述,但不难发现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即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体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体系的过程。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就是发展的主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国家的工业化直接代表了国家现代化的内容,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内容不断扩展,但是工业化始终处于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我国研究现代化的先驱罗荣渠先生就指出:“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2]既然工业化从属于国家现代化的范畴中,那么,工业化的发展,也应是多层次的,包括经济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三方面的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工业化,多是指资本主义家的工业化。而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实质上是后发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此基础上,探索工业化的发展路子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当然是可以借鉴的。但是如果只看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成就,而片面地学习经验,抑或是仅仅从经济发展的本身去认识我国的工业化问题,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中。我们应该从更多层面入手,联系地看待工业化问题,这也就引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思想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其上层建筑的思想内容必然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思想有着巨大差异,我国工业化发展中的不少误区弯路,也都是由于没有正确树立相符合的思想而导致的,所以,明确当前工业化的思想误区,进一步完善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对工业化的核心主体地位缺乏深入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四化协同”发展,成为了我国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四化协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它克服了以往经济发展“唯工业化”的误区,从多个方面认识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4]应当认识到,在“四化”中,工业化是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当前,我国工业化思想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工业化这种核心主体地位缺乏科学的认识,片面强调工业化的主体地位,盲目地以工业化的发展来带动其他“三化”的发展。由于工业化的主体地位的影响,这就导致在短时期内,工业化的发展确实能快速带动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终究是一种失衡的发展。虽然工业化发展起来了,但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化仍然滞后,这就容易形成反效果,致使其他“三化”无法发挥动力和引擎的作用,就会抑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工业化推进缓慢,最终也会使得工业化后继乏力,还会阻碍工业化进程。所以,在“四化同步”的发展框架,工业化的核心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剥削,相反,是一种更为科学的论述,必须对工业化的核心主体地位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但是,坚持工业为主,决不是唯工业化,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轻视信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2 对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缺乏系统认识
就工业内部来看,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另一个思想就是对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缺乏系统认识。这一误区的存在,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脉络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不仅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敌对、孤立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而且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国民经济残破不堪,落后的工业呈现出脆弱性和对外依附性,为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加速发展重工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建国后,重工业是我国复杂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谈到了矛盾中主次矛盾方面的重要意义,“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4]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证明“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4]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就其内部来看,重工业的主要地位虽没有改变,但是更多工业的发展要素也被纳于工业化的主要方面中,这就面临着工业化内部转型发展的问题。由此出发,出现了全盘否定重工业,将重工业与高污染、高能耗相联系,而对其他高新技术、轻工业与低能耗、低污染划等号的思想误区。马克思主义一直坚持辩证的否定,既要看到否定的肯定方面,也要看到肯定的否定方面,绝对意义上的否定与肯定都不存在的。如高新电子工业发展领域,面对产品废料的处理,由于我国相关技术薄弱,绝大多数的拆解、处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采用的技术都是比较落后,因此在拆解、处理过程中对环境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并非把产业重点转向轻工业就能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总之,对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缺乏系统认识,片面以“好”、“坏”来看待工业内部产业的诸要素,也是我国当前工业化的误区的体现。
2.3 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人群影响缺乏深入思考
列宁在考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时,较早认识到了工业化发展对人的影响,他指出:“人口的流动,大工业中心的影响等等,—这一切不能不引起生产者性格的深刻改变”。[5]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群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多处于经济层面,如社会总产品的丰富,工人工资福利水平的提高。而消极的影响,多处于心理社会层面。我国工业化的一个思想误区,就是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人群影响,特别是负面的影响,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局限于结果本身,在产生一定的严重后果之时,方才进行干预纠正。人群的权益往往让步与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必须认识到,解决工业化给人群的负面效应,必须回到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在为人群与社会带来利益时,往往也同时产生问题。这就有一个工业化效益与公众权益相冲突的矛盾。这一矛盾,将长期伴随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矛盾虽然不能被消除,但却可以将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中,而这只是在矛盾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将工业化对人群的负面影响固话,只看到工业化对人群的巨大益处,只会陷入诡辩论的误区。实践已经证明,持有“先工后人”的问题解决思路,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与社会资源。总之,片面地认识工业化进程对人群的影响,只看到正面效益,或者固话地认识负面影响,以静止地观点看待人群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工业化的误区体现。
3.1 转变发展方式是思想建设的根本途径
我国以往的工业化发展,速度快是其一大优势,同时也存在“唯经济”、“唯指标”的发展误区。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往往以一系列如“经济增长率”、“就业人数”等指标来衡量,在这种进程中,自然会出现前文所说的思想问题。这对工业化的发展其实相当不利。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等的产生与发展应该是由物质生产与发展决定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还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所以,就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建设来说,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尽快将我国的工业化由传统发展模式,转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以往固有的对工业化僵化错误思想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工业化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以环境为代价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工业发展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要坚持认识的两次飞跃,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用理性的认识指导工业发展,要克服以单纯的增长高于一切的保守思想。只有克服现有的保守思想,才能更快的促使新型工业化步入正轨;只有尽快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才能形成新思想,更好地指导实践。所以,转变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是新型工业化思想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务之急。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原则
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建设,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核心指导原则。这实质上是一个“为谁发展”的问题。这应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思想中最富有特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只有相信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早日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也是唯物史观在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层面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谈“以人为本”,但却是抽象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它抽去了物质社会的客观性而是谈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紧密联系现实的以人为本,它既突出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又与现阶段的条件相联系,从而才能科学稳步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组织机构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保障理念,发现问题,就要有勇气去面对各种批评和指责,并及时地进行改正。从人群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听取人群的意见,合理规划工作安排,丰富人群的精神生活,缓解人群的工作压力,提高人群的社会地位。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内化为人群的自觉意识,成为处理问题的一种根本的态度、方式,使之深入人心,成为人人共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意识,也成为人人共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
3.3 深化新型工业化的认识是思想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建设,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深化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将正确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思想树立于人群的思想中,发挥思想意识的巨大能动作用。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总的特征应是可持续发展,将工业化视为“进程”,就要求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审视工业化,摆正工业化的发展理念。“一个可持续的社会将对质量的提高而不是物质扩张感兴趣。”[7]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富国强民的重要战略举措,新型工业化通过全面提升各产业的科技含量、在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可持续工业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一个综合范畴,涉及经济、社会、人才、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认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人的认识的相对性主要体现于人的认识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所制约,而只能有一个时期,形成对事物的一定认识看法,而认识的绝对性是指人的认识是始终向前发展的。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在实践中也必然会产生新的正确的认识与思路,及时将这些认识进行进一步深化,以更好的指导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总之,新型工业化的思想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任何有益的经验都应被纳入进来。
我们党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综合定位。中国的工业化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我们必须摒弃传统固有的错误思想,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新型工业化的建设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求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理性认识。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不摒弃传统中的一些错误发展理念,我们就不可能实现正真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 65444/4429125.html,2002-11-08.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3.
[3]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美]徳内拉.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arx epistemology based on the idea of perspective on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considered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Our current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building there is some ideological misunderstanding: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core body posi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internal lack of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rowd at the lack of deep thinking. Industrialization thinking errors need to get out, to change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81
A
1008-1151(2015)05-0210-03
2015-04-12
张妍(1990—),女,江苏连云港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组织管理;王霜(1989-),连云港人,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