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5-03-31 12:26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课程体系生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院 郭 粹 赵 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笔者参阅文献认为:从字面上理解,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模式,包括广度与深度的周延。生命教育的根本落脚点是“生命”。生命是宇宙中最灿烂的花朵,具有身心一体的完整性、个体独特的特殊性、有限性以及人类主体具有强烈主观能动作用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让人类的生命意识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另一方面,“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驱动,让人类又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迷茫,也导致了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年轻人生命意识的匮乏。所以,生命教育就是一种生命观教育,要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端正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要启发学生追寻生命的价值并体悟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可以理解为以提倡人的生命与自身、社会、自然、宇宙万物和谐为目标,即自我世界的发展、对他的同理和共情、与自然环境的共融以及对世间万物的终极关怀,是一种全方位生命的教育活动。

2.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一是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即要做到保持身心健康,正确调节心情,端正人生态度,掌握必要的自救急救知识;珍惜他人和万物的生命,即要尊重他人、和谐相处、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物、事。二是激励学生创造生命价值:大学生不仅要珍爱生命,更应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三是引导学生提升生命价值: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起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远大信念,提升生命的价值。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主要为90后,独生子女比重较大,具有对家庭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思维活跃、探索欲强,但抗挫折能力较差;崇尚新的交流方式,对网络依赖性大等群体特点。高校学生这种同理心弱、承受性差、心理健康容易出问题,且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但求知欲强、活跃、可塑性强。所以,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应当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存能力培养等。

二、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1.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实施生命教育,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注重“以人为本”,实行全人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渗透教育,建立较为完善的感悟体验和信息反馈机制,以实现生命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应该以马克思生命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人不仅仅为自己活着,还应当有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怜惜万事万物,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不光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幸福。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和西方哲学思想中有关生命思想的精华,确立符合时代特征、贴近实际、符合国情校情的指导思想。

2.高校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一门课程必须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常规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知识目标为基础,能力目标为主导,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贯穿于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中,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高校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知识目标为:让学生较好的接受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存能力培养等,奠定知识基础,掌握相关技能。能力目标: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人生信念,能够自行进行情绪调节或及时寻求外界帮助,维护身心健康等。情感目标:通过高校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教育相关知识的策略;能够提高对生命相关的认识和学习欲望,能够理智、坚强、友善对待生活,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3.高校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统整框架。生命教育涵盖许多方面,在整个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会与很多现有的课程有交叉,也会涉及目前没有形成体系的一部分课程。所以在当前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当从专门核心课程的开设、思政等跨学科渗透教育和外部相关文化环境构建三方面入手。一是生命教育课程核心内容进行专门课程教学:如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门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更有利于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通过编写专门教材,建立专门课堂学习环境传授生命相关知识。二是开展渗透教育:渗透式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进行渗透性的教育,让学生将生命教育中心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党课、团课等课程中渗透生命情感教育,包括感恩教育、逆境教育、责任教育、和谐意识教育等。三是构建外部相关文化环境:比如校园环境、院系文化、宿舍氛围构建等都是不可忽略的潜在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真正做到让学生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体味真实的生命,而不是局限在教室或某堂课的时间里。可以采取进入学生宿舍开展生命教育等方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通过组织以“生命”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大学生亲自体验合作的意义和关爱的价值,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强化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作用

高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生 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编写专门教材并开设单一性课程进行学习。根据学分制,科学设置课程,贯穿大学四年。

另一方面,借助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作用。例如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向学生展示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激发教师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在高校刚刚兴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并且,生命教育所涉及的很多知识储备和授课技巧都不是靠临时短期应急培训可解决的。要建立一个分阶段、中长期的教师培养规划,做好长期改进准备,确保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本身必须对自我生命价值认可度高,具备关爱情怀,能够与学生一起探索生命相关问题。

3.深入学生当中,以宿舍为抓手,构建关爱生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生命教育中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体会情感世界的丰富与细腻,有针对性地实施生命教育。在学分制下,宿舍必将成为下一步开展学生工作的有力抓手,辅导员可以进入宿舍开展生命教育。在课堂之外建设具有人文关怀情怀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给学生关爱社会的机会。

4.将体验教学充分运用到生命教育课程当中。生命教育课程要重视体验与共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将需要讲的专题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直接参与,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借此了解和想象自己可能面对的各种情况,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坚强,学会体谅,学会相处。采取亲自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通过做实验、制作短片、进行记录等体验方式,亲自经历一段过程,加深理解,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采取实践结合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在活动经历中去感受、体验生命,丰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5.转变教育理念,建立生命教育专门档案,关注问题学生

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改变以往对死亡的回避和偏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或长或短,人们终将离去。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正视生和死,珍视生命并尽力去完善。重视生命,要加强管理和督导。建立生命教育专门档案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专门课程开设的成绩和课堂表现记录、发言记录、心理咨询记录、情绪波动辅导以及日常的关注等,完善生命教育专门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动态更新。对问题学生或有不良苗头的学生加强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帮助其走出困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6.注重媒体平台正面引导作用的发挥。当今高校学生获得信息渠道很多,网络是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由于这些信息渠道缺乏筛检,所以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可以有意识地发起正面热议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可以通过专题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形式对高校学生思维进行正确引导,及时关注学生中热议的热点和焦点,抢占媒体平台阵地。通过正面引导,高校生命教育必然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最终使大学生的个体生命走向真、善、美的和谐。

7.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强化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有交叉也有不同,但不能相互替代。在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期,可以借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融入生命反思这一环节:给予学生特定的生命主题,或借助电影情节,促进情境的生成,让学生选择应当怎样做。生命反思可以将学生在平时不愿意或不敢想的生命问题,在一个集体氛围中共同探讨。一方面使学生降低对此类问题的恐惧,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思考一些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的生命问题,最终达到反省现实生活的目的。

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课程体系生命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