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振兴幼儿园 陈鸣鸣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在幼儿园时一个主要的游戏形式,多以小组形式展开。心理和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能不断激发幼儿主体发展的新需要。区域活动独特的活动形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谓区域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和伙伴,潜移默化地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般有两大任务,即创设环境和观察指导,其中占第一位的是环境,没有环境和材料,便没有儿童的探索与操作。为儿童创设丰富多样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环境是教师观察指导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机制。”幼儿需要分享和交流,这由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建构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个体建构和共同建构学习,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依赖,共同推动幼儿成长发展。组织有效的分享交流不仅是教师作用的显性表达,是尊重幼儿学习特点的表现,也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环境地价值。
分享交流作为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幼儿成长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幼儿通过谈论他们在操作活动时间的体会,展示他们在活动中用过的材料,分享他们已经完成或尚未完成的作品,从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
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并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材料进行互动,通过操作、摆弄了解材料的意义,积累对活动的认识,逐步获得新的经验。
例如,在参与“海上的船”这个活动时,很多幼儿用报纸折小船,没多久小船便沉入水底。有的幼儿意识到报纸太薄,一名学生就想到了用美工区的卡纸。午饭后,该生的小船也慢慢地沉入了水底。“用什么样的纸做的船才不会沉呢。”他们开始思考。通过多次反复,该生逐渐了解纸质的不同特点,用蜡光纸折了一艘小船放在大脸盆里。然后静静地等待着,第二天该生兴奋地告诉大家:“我的小船不会沉”,这时很多小朋友围过来看个究竟!围绕“为什么蜡光纸做的船不会沉”展开了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讨论,知道蜡光纸可以防水,所以沉不下去,并开始搜索哪些纸也可以防水。试想,如果没有反复地操作,该生可能不会理解与积累这些经验。由此可见,幼儿在亲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他们需要与同伴交流在活动中的感受。教师在活动结束时组织交流分享活动,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得到了理解、产生共鸣、获得帮助的机会。
分享交流是区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收集各种有益的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梳理、提升等现场处理,形成新的经验与认知,对儿童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分享交流环节是否有针对性、指导性、将直接关系到班级的整体活动水平以及个体的经验发展,我们只有理解了它的功能和价值,才能进一步地把握组织分享交流的方法,学习正确捕捉幼儿在活动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组织有效而精彩的分享交流,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有时幼儿会出现活动目的不明确的状况,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就可以帮助解决此类问题。
在分享交流中,虽然幼儿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共同分享,吸收消化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但是对材料的兴趣、敏感性及参与活动的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要以积极分享交流的方式,充分利用这种差异,以团体的行为、活动成果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有的幼儿对材料较敏感,当他们发现并主动参与新游戏时,教师可适时组织分享交流并提示“有新的发现”引起大家的关注,让学生们愉快地讲述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想试一试的愿望。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们对活动产生兴趣,将学生们列入自己的游戏计划之中,发挥同伴活动经验的作用,使同伴间的互动成为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一般是由兴趣引发,他们喜欢哪个材料就选哪个游戏,这种操作和摆弄通常具有随意性,兴趣的因素不够稳定,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和干扰时,容易转移。教师适时组织分享交流,针对幼儿不同的个性特点,引导幼儿讲述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收获的经验与方法、不解与困难等。通过分享交流,幼儿可以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才能,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思维、语言表达、合作交际等方面的情况,更好地指导幼儿,促进幼儿更全面地发展,激发新颖、有益的探索行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例如,区域活动:“益智区”里,幼儿利用雪花片练习排序,很多幼儿练习的是ABAB 的排序,这时一名学生摆出了一个ABBABB 的排序,其他小朋友看到,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教师让该生再排一次给小朋友看看,并让他说说有什么规律。该生说:“我排的一直是红绿绿红绿绿。”教师表扬了该生:“他的这种方法真不错,我们一起找找更多的规律,然后告诉别的小朋友。”通过教师在这次分享交流中可以看到:该生的发展性思维要比其他幼儿好,可以再指导他探索不同的方法。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十分随性,教师通过组织分享交流,适时地引出教育目标与要求。尝试各种方法,积累认知经验,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逐步完善学习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十分强调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同时也非常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精心设计,每个活动内容都要制定目标和要求,无论是幼儿哪方面的发展,教师都要通过分享交流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师根据游戏发展的进程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选择交流的内容。因此需要教师在细致观察幼儿的基础上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再进行价值判断。要使分享交流达到理想状态,真正起到推动活动和幼儿发展的作用。
例如:展示幼儿当天的作品,请幼儿们给它取名字,对比以前同伴的作品,有什么不同。讨论如果给你几种颜色,可以设计怎样的图案。通过分享交流平台,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让更多幼儿分享经验。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选择更有目的性、指向性。教师会选择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既是幼儿继续的阻碍,也是他们发展的契机。
例如:一名学生在生活区里练习扣扣子,刚开始练习的幼儿只要扣进一个扣子就行了,难度是随着扣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该生在练习了一会儿后,发现他能用扣扣子连接出图案来。于是,教师就提问该生:“这个是什么呀?”该生回答:“这是花朵。”“原来可以这样玩,老师都不知道呢!等会你可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该生便高兴地答应了。由此看来,学生得到了肯定之后会增强他的自信心。
教师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或难以把握话题展开的“度”,在回应幼儿的信息时常常会显得无奈乏力,有时只能用“回去问爸爸妈妈”、“等下次我们再来讨论”等方式掩盖问题,这使活动的有效性受到影响。针对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应该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让幼儿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起商讨下一步如何解决,为下次操作提供具体的步骤。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困难或者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这些困难或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给予方法、激励情感,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幼儿面对困难或问题,用科学地方法和巧妙的手段解决困难或问题。
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与材料的接触,不断学习新的经验,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通过交流讨论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因此,教师要充分组织讨论,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再次尝试,直到解惑。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讲述自己的兴奋点,如:“你是怎么玩的”“心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与同伴感受心灵交流的快乐,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实。例如,在“时装明星”的分享交流中,教师的提问有很大的导向性,直接影响到幼儿讨论的方向。在案例中,教师用一句“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这时就会有幼儿表示不满意,“因为衣服太大”“季节不对”等问题就会出现,教师就会找到游戏薄弱的地方,为接下来游戏的改进提出了方向。由此可见,要真正做到“有问题找问题”,需要教师充分地引导。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不仅获得了操作经验,更获得了各方面能力和社会性情感的体验,他们在其中能亲身感受到成功、挫败、输赢、等待、困难与求助等丰富的情绪、情感。教师通过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引导幼儿讲述这种体验,表达情感,使儿童再次体会到活动的快乐、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喜悦、战胜困难的自豪,不断尝试的坚持等,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例如,“粘贴”作品时,幼儿的作品老是会掉下来,从案例中可以得出结论,幼儿不仅要交流技艺、经验、方法,而且渴望与同伴分享活动中的情感,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赞赏、烦恼得到同伴的理解、愉快能够与同伴共享。因此,他们对未来的活动充满了热情,越来越喜欢参加新的探索。通过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可以解决幼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幼儿活动有效机制,促使儿童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总之,重视与组织分享交流既是教师指导作用在区域活动中的突出体现,也反映了教师观点和教育行为水平。教师通过观察、判断、回应、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做到因人施教,在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围绕这个中心,发挥区域活动对每个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区域活动与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结合,打造更具生命力的幼儿教育教学方式。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