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幼儿高等专科学校 贾 岚
舞蹈教学是舞蹈教育教学的高级阶段,对大学生舞蹈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舞蹈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培养了很多具有舞蹈基本功和舞蹈天赋的学生,这些舞蹈学生通过专业训练将会成为我国舞蹈艺术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因此,专科舞蹈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责任之重大,积极承担舞蹈艺术持续发展的重任,为我国的舞蹈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薄力。
当下,舞蹈教师不仅要通过专科舞蹈教学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还要通过舞蹈教学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同时,专科舞蹈教学不但要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还要承担非专业舞蹈人才培养的责任,使舞蹈艺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育人和文化作用。
舞蹈不仅能体现美,也能创造美。在舞蹈教学中,学生通过舞蹈训练不仅拥有优美的身材,还沉淀出一颗美丽的心灵。舞蹈课程是一门审美艺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常有效。通过舞蹈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舞蹈艺术拓展了对大学生德育教学的工作内容,促进了大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
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放弃说教,要用环境和活动熏陶学生良好品德。学生在舞蹈艺术训练中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悦耳的音乐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审美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学生一旦形成这种强烈的感受,就会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种审美力量将会转化为道德力量。所以,教师要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我们能感受到舞者身上表现出来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和谐之美,这种美是动作和心灵顺其自然的融合,是从心灵深处表现出来的道德之美。舞蹈训练是一个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因此,舞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标准要高于普通人。舞蹈不仅可以塑造优美的形体,增强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陶冶情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由于舞蹈和音乐、动作的和谐统一,给学生带来更多精神上的享受和安慰,使人放松心情、精神愉快、感受美丽。同时,在舞蹈训练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磨炼学生的耐力,这都为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舞蹈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他们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由于学生受到当今年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学习的动机不明确,部分学生想着一夜成名,急功近利,思想表现浮躁,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有的学生在舞蹈训练过程中不能吃苦,学习不踏实,思想浮动,不能安心练习。
同时,由于学生一般都是初次接触舞蹈学习,这个时候他们的骨骼发育已经成型,由于受到年龄、身体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他们在舞蹈练习中表现的潜力不足,害怕学习舞蹈,这些因素会影响舞蹈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另外,大学生都热衷于比较时尚和现代的舞蹈,对民族舞蹈并不感兴趣,无法理解和掌握民族舞蹈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这将严重影响我国舞蹈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舞蹈不仅塑造美,还能起到育人作用。舞蹈以人的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一个优秀的舞者通过舞蹈表现出来的动作是心灵和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诠释。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舞者,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能表现出舞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因此,舞蹈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舞蹈动作和知识,还要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但目前舞蹈教师不能明确舞蹈教育的真正功能,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把育人功能和审美功能当做分外之事,这样的教学违背了舞蹈艺术“专业+育人”的教学目的,导致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丧失了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舞蹈教育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动的灵魂,是对生活和生命内涵的陈述者,并不是没有思维只能机械接受舞蹈技能的对象。当前部分舞蹈教师教学思想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学内容只是死搬教材,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多年不变;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灵感逐渐消失,导致大学生缺乏继续学习舞蹈的动力。
舞蹈是情感的表达,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当下,舞蹈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很难被挖掘出来。同时,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只重视学生舞蹈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舞蹈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舞蹈的文化背景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较差,无法培养出更多杰出的舞蹈人才。
在舞蹈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机械模仿,教学过程中缺少创造性和启发性,学生灵感得不到激发,缺少自主表演意识。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形象、不够幽默、不够规范,不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会使学生对舞蹈知识的理解过于肤浅,不利于学生舞蹈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利用示范教学,这种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仅凭教师一张嘴、一双手显得过于简单和机械,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缺乏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导致学生对舞蹈学习失去兴趣。另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灵活运用教材,不能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对教学任务没有选择机会,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教材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当前教材有什么内容教师就教给学生什么内容,造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教师在舞蹈教材的利用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舞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编写教材,收集教学需要的资料,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舞蹈本身具有很强的个性,要想培养优秀的舞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学习和创造的激情和勇气。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条件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舞蹈的兴趣和信心。
一方面,教师要把舞蹈技能的掌握和舞蹈艺术的理解教育融合在一起,舞蹈艺术是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学生对舞蹈的悟性不仅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者需要对艺术具有创造力和感知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舞蹈艺术学习的感知力,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实践、思考、创新,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感知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理论和鉴赏课程。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灵感还建立在大量感性知识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通过欣赏有关音乐知识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舞蹈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在社会中锻炼和实践,与时代发展接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发展,现代舞蹈教学活动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思考、创新的机会。
其次,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的情感和风格,如果单凭教师的语言很难表达出来。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和理解,使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到相应的舞蹈知识。
总之,当前舞蹈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舞蹈教师要不断努力和探索,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改善当下的舞蹈教学现状,通过舞蹈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
[1]王 敏.浅析大学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舞台,2011.01
[2]马 斌.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2.03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