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遵化市石门镇小辛庄中心小学 张淑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河北省遵化市石门镇小辛庄中心小学 张淑英
教师应该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连贯性,新知识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每一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也有与其相关的连接点。启发式教学也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小学数学 启发式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我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连贯性,新知识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每一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也有与相关的连接点。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这就给启发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检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通过联想和转变形成新的或更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假如学生不具备所需的相应知识经验,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所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必须先研究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学习多位数的乘法,基础是乘数为两位数,因而在复习计算题536×23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推出计算题536×123的算法。启发过程中提问的重点是:用乘法百位上的“1”去乘“6”时,所得的积应该写在哪一位上?学生在已有计算题的基础上,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分析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面向高层面发展的 过程,只有到高层面学习时,学生才会明白低层面活动的意义,从而产生新知,形成能力。所以低层面的活动是高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对象;教师的启发必须沿着由肤浅到深入,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思考,形成合理而清晰的思路,从中掌握学习方法。
以“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学顺序应该是:首先复习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当加数个数甚多时,学生会自觉麻烦;其次用事实例子引出新的算法,变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最后归纳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的知识提升。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启发式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比较频繁,但教师必须紧抓教学目标,努力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情趣,创设情景,真正叩开学生的数学思维,并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切实做到在师生的双向互动、高度融合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感悟能力得以培养。
一是要“准”,让启发点在关键处,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首先,新课前的预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用实例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拿出13根小棒,教师问:①能摆成几个三角形?还剩几根小棒?②能摆成几个五边形?还剩几根小棒?③能摆成几个八边形?还剩几根小棒?学生从中得到启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是要“巧”,在学困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
ISSN2095-6711/Z01-2015-0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