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范学院 张 珮 范 萍 高娥娥
暑期“三下乡”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进农村、服务农村的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普遍形式。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同时更多地为基层群众服务。借此,可以让大学生发挥好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需要到农村去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1.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从阅历还是从学习方面讲,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通过接触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直面社会现实的一面,为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在团队中,对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共同合作、共同相处、共同食宿的条件下完成实践任务。此外,三下乡的活动基地一般选在农村,通过这样的机会,大学生能够了解农村发展形势,对其求职就业的定位有一个新的思路。
2.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暑期“三下乡”的基地一般选在农村,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近些年农村也朝着现代化的发展前进着,大学生来到这里会发现,农村的舞台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投身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大学生的投入,为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思路和力量,他们利用智慧,在农村的土地上,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
3.认识国情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需要。自我为中心,是普遍大学生的一种自我表现。因此,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使学生对社会及农村生活有一个较深的了解。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切身实践、思考、理解以及时刻拥护、明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是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1.主体选择面不广泛和参与人数有限。从整体来看,社会实践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的。在组队初期,活动的主体多为优秀的学生干部,人员数量选择非常有限。这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简单省事,免去报名人员多,择优选择的复杂程序;二是人员个人能力毋容置疑,作为学生干部,在处理学校各种事情过程中已经锻炼出来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这就造成参与主体的组成单一、参与人数少的情况。
2.基地选择不连续,事先欠考察。根据目前各大高校三下乡活动深入的情况来说,每年的基地选取都在发生变化,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地方。没有持续性、连贯性,最终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效性不佳。同时,地点的选取没有周密地考察调研。校团委都是根据团中央的文件精神,落实完成任务,联系有意向合作支持的地方团委,不能保证当地是否需要相应服务的三下乡团队。
3.形式单一,创新不够。目前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型、文艺服务型、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相对古板单一的。即使团中央每年根据不同的形势,制定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号召,但是各高校在结合的过程中,依然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使活动流于形式。
1.扩大主体选择面。事实上,面对三下乡活动,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抱有积极主动的心态,都希望拥有这样的锻炼机会。然而团委在选取参与人员时,首先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学生干部中,使大部分人失去了机会。在选择主体时应首先做好宣传,在众多报名的学生中,根据团队需求选择适合的人。同时注意到将城市学生尽量安排在农村团队中,农村的学生可以安排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市区,做一些相关调研,有利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实践。
2.建立长久的实践基地。高校团委可以在三下乡之前,组织一些学生对已定的实践地点做一些需求调研,让学生们提前知道,那里的人们需要哪方面的服务,这样利于他们提前准备资料。另外,可以和当地团委联系,建立一个长效的合作关系。可以制定一个实践计划,锁定实践时段,以5年或10年为单位,每年安排不同的实践团,在任务完成之后,做好追踪反馈信息收集,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计划,争取体现三下乡的时效性。
3.努力创新形成多样化发展趋势。可以从三下乡活动的形式以及带队教师的专业化转变上做改变。减少一些简单的文艺汇演,增加一些趣味调研团队,更加深入地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如,募捐图书帮助农村建立图书阅览室,给了农民精神食粮。同时,要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使带队老师专业化发展,这也是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改变方向。高校可以出台文件,给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教师以支持,为取得社会实践实效提供制度保障。
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其中,暑期“三下乡”活动作为主要形式之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注,努力落实实践活动,使其达到社会、学生双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