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臧永红
矛盾修饰法翻译语用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臧永红
矛盾修饰法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从表面上分析在语意表达上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有效地反映出语义特征间矛盾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反映出深刻的哲学意义。本篇文章在分析矛盾修饰法在翻译语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矛盾修饰法 翻译语用 研究
矛盾修饰法指的是将语义截然不同的词语放在一起进行使用,从而深刻地揭示某项事物具有的矛盾性质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这种修辞手法通过两种非常不协调的特征反映一项事物,从而有效地增强语言的感染能力。例如,There was an audible stillness,in which the common voice sounded strange.它将两个互相对立且矛盾的概念放置在一处,虽然看起来荒诞离奇,但却给人带来了非常奇妙的感觉。
1.直译法
直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矛盾修饰法中和结构和汉语修辞进行有效地比较,在这里所指的是偏正结构下的矛盾修饰语。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利用汉语中的偏正结构进行表达。例如,Feather of lead,bright smoke, cold fire,sick health!
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利用铅制成的羽毛,明亮的烟雾,让人感到寒冷的火焰,令人憔悴的健康。通过这一段话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罗密欧在失恋之后内心非常痛苦,通过一连串的矛盾修饰法生动地表现出了内心极度的痛苦。这段话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通过这一翻译,我们也可以看出其翻译的语言充分地表现出了原创风格,将出现在名词之前的词语都按照形容词的用法进行翻译。采用这种修辞翻译手法,不但使译文的结构非常完整和优美,也使整篇文章的内容非常简练、流畅,符合汉语的用语习惯。
2.分译法
若是两个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并不是修饰以及被修饰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近乎平行的关系,这时就能被译为“......而......”的结构或是“却......”的结构。例如,with careful carelessness.可以译为小心翼翼又漫不经心地。
3.意译法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有些矛盾修饰法不仅包含了文章之外的意思,同时若是按照字面上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往往使句子不易理解,也就无法将原文中所要表达内涵充分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词义进行意译翻译,从而使句子可以有效地被读者理解。
例如,“Cruel kindness”不能译为残忍的仁慈,要译为害人不浅的仁慈;“a cheerful pessimist”不能译为愉快的悲观主义者,要译为纵情于酒乐的厌世者;“victorious defeat”不能译为光荣的失败,要译为虽败犹荣。
从语义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矛盾修饰法主要可以分为直接矛盾以及间接矛盾两种。直接矛盾指的是矛盾双方之间表现出的显著反义,间接矛盾指的是矛盾双方间的矛盾变化不明显,其所修饰的反义词同时也是被修饰语义中的一个基础部分,进而构成了双方之间的反义关系。另外,若是从认知构建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能采用无标记的方法对矛盾修饰法进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越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反义词所要组成的表达,就越是符合矛盾修饰法间所要表达的矛盾。
在对矛盾修饰法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使翻译内容更加符合汉语中的结构习惯,需要对词义进行适当引申,有时还需要改变原文中的应用修辞结构。例如,with her disagreeably pleasant laugh.
在上句中,disagreeably pleasant若是直接译为“不愉快地高兴”就会有些牵强。依据文中语境,我们可以对这一词语进行引申翻译,将原文译为:“(她)自鸣得意却令人讨厌地笑起来。”
又 如,Beautiful tyrant Fiend angelical.Despised substance of divinest show!译为: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以上这种将许多矛盾修饰语放在一起的文章并不多见,它将丑恶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若是直接进行翻译恐怕就会索然无味,甚至会使文章有些词不达意。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对词语翻译的引申。
综上所述,矛盾修饰法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也能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规律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矛盾心理,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根本上来说,矛盾修饰法主要来自于客观世界中的矛盾性,这种修辞手法会使人产生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我们在翻译矛盾修饰法的过程中要结合语句语境,从而深刻理解该矛盾修辞法的真正含义,然后再依据句子中的逻辑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进而使文章翻译做到形神兼备。
[1]张雨晴.英语中的矛盾修饰法及其构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2]黎 芳.矛盾修饰法的语用含义及翻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束金星.浅论英语矛盾修饰法[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ISSN2095-6711/Z01-2015-0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