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么晓霞
审美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诗歌教学以自身美育特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起重要作用。《再别康桥》一诗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其构思巧妙,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美文典范。
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美。
1.情感导入,创设审美情境
(1)教师:什么能够永恒,最是别离的情,同学们大都经历了与家人、母校的离别,体验了那份离情别绪。《再别康桥》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拳拳赤子之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引发,学生沉浸在离别的氛围中。
(2)读整首诗歌,初步感知美
这时学生的理解是浅层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更新更美的境界,兴奋愉悦感贯穿始终。
2.探究思路,品味情感美
(1)开头和结尾
比较作别的动作哪个力度更大一些,其蕴藏的情意程度的不同。
(2)2~6 节
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理解内在感情的流动,对康桥的爱! “爱恋——依恋——怀恋——留恋”。
叶圣陶谈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情线索,从而打开了进入意境美的通道。
3.品析形象,体验意境美
领悟诗歌意境美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诗的意境就是由形象与感情交融而出现的,是由意象组成的整体境界。
(1)品读赏析,形象描绘
①开头和结尾
连用三个“轻轻”“悄悄”形成了何种意境和氛围?
②2~6 节
A. 诗人选取哪些意象?体会物我合一的写法。
B. 鉴赏“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词语(重点体味情味)。
C.如何理解“彩虹似的梦”。
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描绘。学生对美常是“心中能感”,而“口不能言”,因此应强调语感和美感的结合,学生的审美在感知、鉴赏、创造表现中产生飞跃,逐步得到提高。
(2)联想想象,进入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师生吟诵全诗,享受着美。
4.深入探究,领悟思想格调美
(1)问:康桥作为世界有名的学府和旅游胜地,有很多可以入画的,作者为什么偏选择“云彩”“柳树”“青草”“清潭”“星辉”等?
(2) 你怎样看待徐志摩的在诗中的思想?
康桥作为在“楼高车快”的现代生活之外的一块精神净土而存在于诗人之中,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入境”“入情”,还要使学生“入理”,这种“哲理美”在学生心灵上打下深深印记,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5.整体感悟诗歌美
师生吟诵全诗,回应开头,学生有一种收获的欣喜感。
1.比较欣赏徐志摩《沙扬娜拉》
读这首离别诗,同样没有感伤,没有哀怨,我们体验到的是美,是生命的快乐!
2.缅怀
1931 年因飞机失事徐志摩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是一篇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我们所能做的,是认真感受这些美文,积极对待每一寸人生。
3.推荐阅读
《徐志摩名作欣赏》《徐志摩诗全集》。
爱其人,才愿读其文。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思,为学生展示广阔的文学天地,引导学生进入更美的文学艺术殿堂。
诗歌教学美育是语文教师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再别康桥》一诗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寓美于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谢 冕.徐志摩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0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