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良 和学新
教育批判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
● 郭文良 和学新
没有教育批判就没有教育的进步。教育批判是人们认识和改造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体验、理解、态度及价值判断,蕴含着教育的启蒙、唤醒和解放的意味。教育批判对于深化教育认识,创新教育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增进教育反思,提高批判者自身都具有重要价值。教育批判价值的实现,需要基于教育事实的批判、明确教育批判的视角、强调理性批判和倡导自我批判,进而促进教育与人的发展与超越。
教育;教育批判;教育事实
曾几何时,教育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政府总理的施政演说到普通百姓的街谈巷议,教育莫不成为重要的话题。[1]与此同时,关于教育的批判也纷至沓来。教育批判正成为一种突出而重要的教育现象和社会景观。然而,教育批判的问题随着人们的持续关注也日益凸显。对人而非对事的教育批判、过分表现自我忽略社会生活的教育批判、追求理论深度忽视实践指导的教育批判、玩弄术语标新立异的教育批判等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对教育批判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其实现进行深入探究,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批判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人们对其理解并不陌生。一般而言,人们把“批判”定位于一种批评、判断活动。《辞源》将“批判”界定为“评论是非”。[2]《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①批示、判断;②评论、评判;③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进行批判否定。”[3]《现代汉语辞海》对“批判”的定义是,“对错误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分析,以给予驳斥和否定。也指批评。”[4]从价值论来理解,“批判”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涵义,“批判”等同于“进步”。基于对批判的基本认识,将批判的场域与对象定位于教育,即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批判。所谓教育批判,我们认为,它是指人们在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认识、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教育的特点、性质、问题等进行判断与评价,并针对教育问题提出意见或改进策略的活动。它蕴含着教育的启蒙、唤醒和解放的意味。同时,教育批判本身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批判是人们广泛参与的批判形态。在批判的表现形态中,相对于政治批判、文化批判等来说,教育批判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教育者(含教育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家长以及关注教育问题的社会各方成员都有可能对现行教育实践进行质询、反思与否定,都有可能成为“教育批判者”。[5]教育批判的这种特性与教育活动的性质密不可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每一个人都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在教育着别人。教育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为人们广泛地参与到教育批判之中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育批判是认识和改造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教育批判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等都受到教育批判的影响,并使之深化、拓展、完善。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6]人的灵魂的塑造是在不断地批判中得以开展。
最后,教育批判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体验、理解、态度及价值判断。教育体验是人们对于教育的主观感受。就教育批判而言,这种体验更多地强调的是反思与否定。教育理解即是对教育的认识,批判是认识的一种形式。教育态度可以分为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教育批判是一种积极反思的态度。价值判断则是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批判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关注使得教育批判成为了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感受。
教育批判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既有深化认识、创新理论的价值,又有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价值,还有增进反思、提高批判者自身的价值。正是教育批判的价值促使其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影响着教育及人的发展。
(一)教育批判有利于深化教育认识,创新教育理论
教育批判的价值在批判本身。这个世界一直存在着批判现象,教育批判是众多批判现象中的一种。教育就是在不断地批判中发展的,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也是在不断批判中、不断自我否定中发展前进的。教育批判不是单纯对教育的否定,而是在对批判的对象、批判的问题有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真伪、对错、有无价值、适不适用等。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批判是促使教育不断发展的必要过程。在不断地教育批判中,在思想的不断碰撞中深化对教育的认识。如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李芒教授指出:“教育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技术问题不可能只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学习是人的活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教学活动本身,而不能过于依赖实体技术。人的思想、经验、意志、道德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7]这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也为怎样取得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
教育批判不仅有利于深化教育认识,还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创新。批判激活创新。事物正是在不断批判与不断否定中创新出新的事物。对于教育批判而言,尤其如此。通过对教育的批判,可以使人们加深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为教育理论的创新奠定基础。首先,教育理论的创新需要对教育实践进行不断反思,教育批判是教育反思的前提,没有批判就没有反思。其次,教育理论的创新需要人的思维方式的创新,教育批判有利于人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后,教育理论的创新是在教育内部的矛盾运动中得以产生的,教育批判促进了教育内部各要素、全过程的矛盾运动,是教育理论创新的有效方式。诚然,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不同视角审视教育会得出各种各样的认识,也正是基于不同视角下进行的教育批判,使得对教育的认识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教育理论在各种教育批判与争鸣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二)教育批判有助于解决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
只有首先发现问题,然后才能谈得上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无疑认识到教育有问题,并能够进行深层次地批判,是教育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前提。应该说,无论是教育现象还是其他社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存在着各种问题。就教育而言,教育的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也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即教育“实然”与“应然”的距离,这种距离本身就是教育的问题。同时,特定情境中的矛盾和冲突每每使教育者来不及做理性权衡而导致教育失误,[8]产生教育问题。教育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问题。通过教育批判,有助于发现教育问题,以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教育批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盛行,不仅仅在于教育的人人参与、人人关心,更在于也是出于发现教育问题的同时解决教育问题。如全民热议的高考,有人推崇,有人批判,但在我们看来,对高考批判的价值远胜于对高考的推崇。孙颙在其《现行高考制度批判》中就不仅指出了为什么对现行高考制度进行批判,更提出了关于高考改良的建议。[9]教育正是在不断的教育批判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批判不仅是批判,还有着对教育实践的关怀与指导。对教育的各种批判最终都应是指向教育实践的。教育批判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这既是教育批判的原始动机,也是教育批判的最终目的。当然,尽管指导教育实践是教育批判的价值所在,但人们不能苛求教育批判中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贯穿于其一生,他正是在对教育破立之中构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杜威在对教育的批判中,在依据自己建构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实践中,也曾遇到过失败,关键是怎么面对失败。他曾指出:“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和成功中学到的东西是完全相等的。因为失败可向思维的人指明它的症结所在,指明他由于盲目的偶然性而不能达到目的,以及他应当作出哪些进一步的观察。失败也向他提示,他的假设应该作出什么修正。这种失败或者使他发现新问题,或者使他对正在处理的问题得以确定和澄清。对于有训练的思维者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教益是更好的了。”[10]所以,教育批判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价值,当出现指导的失败,应在失败中获得更好的教益。教育批判正是在批判问题中、批判失败中甚至是在对教育批判的批判中不断发展完善,实现其价值的。所以,应大力倡导解决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批判价值观。
(三)教育批判有利于增进教育反思,提高批判者自身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的反思,教育批判能够增进教育反思,让人们思得更深刻,思得更有针对性,思得更有意义。教育反思即对教育的思考,并从中进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反思过去,二是反思自己,三是批判性思考。[11]首先,教育批判有利于对过去的反思。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向前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对过去进行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教育批判的过程。其次,教育批判有利于反思自己。批判的最佳方式就是对自我的批判,在自我批判中不断反思自我。既往的实践表明,教育批判具有质疑权威、解构霸权的功能,去伪存真、存优汰劣的认识功能,规范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等)的警戒功能等,但其自身不能形成新的霸权,它也需要接受“合法性”、“合理性”的拷问。[12]最后,教育批判有利于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得益于不断的训练,对教育的批判是训练批判性思考的有效方式。总之,教育的发展是沿着教育批判、教育反思、教育实践的逻辑进行的,通过不断地教育批判,也增进教育反思的成效,优化教育的实践。
教育批判者自身也在教育批判中获得了提高。教育批判是“显示器”而不是“手电筒”。说它是“显示器”,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描述、分析和反思教育现象;说它不是“手电筒”,表明教育批判既要批判别人,又要批判自己。任何人都难免有失误、有缺点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任何人也都有批判的权利而成为批判者。因此,作为教育批判者其任务是双重的,在批判别人的同时也批判着自身。教育批判者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批判才能成为合格的批判者。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态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13]也正是在批判的过程中,教育批判者获得了发展。如吴康宁发表的《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作为教师的“我”的困惑》后,郭兴举就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吴康宁又积极做了回应,深化了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育批判者和被批判者都获得了认识上的提高。
(一)基于事实的批判
教育批判首先应是基于事实的批判。脱离了事实,教育批判就失去了权威和价值。所谓事实是指对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某物具有的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的一种断定或陈述。[14]事实是对事物实际情况的陈述。基于事实的批判也就是根据事物实际情况的批判。与事实相对的是假象。由于事物具有复杂性,在认识事物实际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假象。教育批判要基于事实,就需要分辨出事物的实际情况与假象的区别,克服假象对于批判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区分事实与假象,社会实践是唯一标准。只有经得住实践验证,才能称得上是事实。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批判中,往往并不是基于事实进行批判,或并未了解事实本身,这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甚至扭曲了人们对于某种教育现象的理解。
基于事实的批判不仅仅意味着找出事实来进行批判,而且还意味着以事实为证据来进行批判,让批判更具权威和说服力。事实是一切理论、思想、计划、方案得以产生的根据,也是鉴别一切理论、思想、计划、方案是否正确的可靠标准。[15]在教育批判过程中,一直倡导要有理有据有节,这就是说,批判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而且批判的过程也要有节制,不能过分,更不能人身攻击。总之,真正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以事实为证据是进行教育批判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批判本身的价值与方向。
(二)明确教育批判的视角
明确批判的视角,是进行教育批判的起点和创新的关键。教育批判往往是对教育现象的不同认识,这种不同一方面源于对教育现象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也源于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教育现象。视角是进行教育批判的切入点,正是基于某种视角才使得教育批判更有针对性,更具可信度。教育批判的视角主要有揭露教育假象、阶级分析、异化问题、意义形态批判等。通过揭露教育假象来开展教育批判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批判方式,它有利于针对具体的问题来开展,并能够让人们更为清楚地认识真相。阶级分析则是站在不同的阶级、阶层立场上来看待教育现象,得出不同的教育结论。异化是事物的负发展,教育的异化是指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意上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的人异化了。[16]以教育异化为视角也是开展教育批判的一种方式。此外,还可以从教育意义及形态方面找到切入点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与批判,以此深化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教育批判视角的选择,要根据批判的具体对象、批判者自身的风格与水平、批判所要达到的目的等方面来进行。首先教育批判的具体对象是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对人的批判,在教育批判中应做到“就事论事”,而不是“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教育批判是批判事物本身而不是人,也不能因是特定某人而对其观点批判。其次,教育批判视角的选择也应考虑到批判者自身的风格与水平。在批判风格上,有的人倾向于委婉,有的人则比较犀利,有的人善于间接批判,有的人喜于直接批判等。在批判者自身的水平上,不同水平的批判者对于批判视角的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最后,教育批判视角的选择还要根据批判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侧重于解构与侧重于建构作为教育批判的目的其批判视角的选择是不同的。总之,在教育批判中,视角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合理的选择批判视角,才能真正实现批判的目的与创新。
(三)强调理性批判
开展教育批判应该强调对教育进行理性批判。当主体被激发而进入批判状态以后,如果能在客观、公正、全面、力戒偏见的理性态度导引下进行批判,即为理性批判;如果让情感、先入之见、个人欲望、功名心等左右了自己的批判,则滑入了非理性批判的行当。[17]在教育批判中,只有重视批判精神、强调理性批判,才能实现批判的真正价值。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批判者却缺乏批判精神,主要表现为对古代经典、外国经验、政治指向和社会权威的盲从上,造成了对教育缺少创见和话语失真。此外,在教育批判中也充斥着各种非理性批判,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主观意识,而不是进行客观、公正地批判。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的批判,特别是对教育的理性批判,这源于教育理性批判的价值。一方面,强调教育理性批判有利于揭示真实的教育,客观、公正地指出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的理性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强调教育理性批判的目的指向。
在教育批判中,强调理性批判需要重视理性在批判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创设有利于理性批判的社会环境,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培养理性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等。应该说,教育的理性批判是为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而教育自身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理性批判的实质即是为了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理性的发展,让人成为理性的主体。人成为理性的主体意味着人是理性的对象,人成为理性的对象才能成为理性的主体。[18]强调理性批判,即人成为了理性的主体,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教育批判,显示批判的最终目的。
(四)倡导自我批判
倡导自我批判是实现教育批判升华的关键。自我批判是指人们在清醒地进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失误、问题、成长历程等进行审思、批判与修正,以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超越。批判的目的就在于达到对自我的超越和对外在世界的引导。[19]而自我批判是实现超越自我、引导世界的有效方式。在教育批判中倡导自我批判,即是对教育问题、自我在不同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在自我反思、自我终结中不断地批判自我对教育的认识及教育行为,以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教育水平的更高层次提升。张汝伦教授曾说:“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在自我批判,不能彻底实行自我批判的人,就不能很合理地批判别人。”同样,教育批判中不能进行自我批判,也不能更好地批判教育。无数教育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无不是在进行自我批判与教育批判中,实现对自我与教育的超越的。
影响自我批判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外在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内部所形成的氛围。社会大环境充满宽容,教育内部充满团结,人人都渴望进步,这是实现自我批判的基础条件。自我发展需要则是实现自我批判的内在诉求。人的成长本就在不断地自我批判中得以提升。同样,教育的发展也是在人们进行自我批判中逐步发展的。没有自我批判,认为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就是“真理”,就永远不能真正接近真理。为能够获得真理,也应倡导自我批判。总之,只有在教育批判中倡导自我批判,才能实现教育上自我地真正超越,人人都实现教育上自我地超越,人与教育的“理想国”就能真正实现。
[1]刘生全.论教育批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2]辞源(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20.
[3]王同亿.现代汉语大词典[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1000.
[4]倪文杰,张卫国.现代汉语辞海[Z].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705.
[5]吴康宁.“教育批判”的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7]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
[8]曹正善.“关系人”假设与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4).
[9]孙颙.现行高考制度批判[J].今日中国论坛,2012,(7).
[10]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9.
[11]李亚平.“教育反思”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8,(4).
[12]孙孔懿.教育批判:层次与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0,(3).
[1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
[14]彭漪涟.事实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59.
[15]张继成.事实、命题与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1,(9).
[16]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6-328.
[17]沈又红.话语真实:走向理性批判的门槛——兼论教育学话语失真及其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18]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19]郭峰,孙士宏.大学自我批判精神重塑[J].教育研究,2008,(3).
(责任编辑:刘丙元)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资助项目(项目号:2014BSXR)
郭文良/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和学新/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